英吉沙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英吉沙县
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穆孜鲁克湿地
喀什地区: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色买提杏
英吉沙色买提杏

  英吉沙县汉语拼音:Yīngjíshā Xiàn;英语:Yengisar County;维吾尔语:يېڭىسار ناھىيىس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所辖的一个县。是国家贫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东部与莎车县接壤,西南、西北与阿克陶县相接,东北与疏勒县岳普湖县两县毗邻;是著名的“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总面积3425平方公里,辖1镇13乡。县内常居维吾尔、汉、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哈萨克等各族群众,总人口29万人(2012年)。英吉沙,系维吾尔语,意为“新城”。清《西域图志》作英噶萨尔。自古就是叶尔羌与喀什噶尔间的重镇,清代设军台于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定名英吉沙尔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今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西域都护府辖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于境域筑土城。次年,在这里置总兵,管理边务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设领队大臣,仍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节制。光绪九年(1883年),裁领队大臣,置英吉沙尔直隶厅,隶属喀什噶尔道。民国2年(1913年),改为县,定名“英吉沙”县,仍隶于喀什噶尔道管辖。

  英吉沙县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系公格尔峰的东北麓的丘陵和平原地带,为库山河、依格孜亚河冲积平原,西南高,东北低。喀拉克山由西向东横贯中部,把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地形以沙漠、山前冲积平原和坡地为主。河流有库山河、依格孜亚河。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大,日照时间长。315国道纵贯县境,通疏勒、喀什、莎车、和田等地,省道214线公路通阿克陶。古迹有阿合图古城、艾提尕美其特清真寺等。

  • 邮编:844500 代码:653123 区号:0998

行政区划

  英吉沙县下辖1镇、13乡:

  • :英吉沙镇
  • :城关乡、乔勒潘乡、芒辛乡、乌恰乡、苏盖提乡、托普鲁克乡、克孜勒乡、艾古斯乡、龙甫乡、萨罕乡、英也尔乡、色提力乡、依格孜也尔乡

历史

  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政府于乌垒设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英吉沙纳入汉朝版图,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归属因抗匈奴有功被封为西域大都尉的莎车国王管辖。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归逞霸于塔里木盆地西缘一带的于阗国管辖。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定西域,归汉朝西域都护管辖。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西域都护班超奉诏回京,西域诸国反,境内依耐、桢中两国自立。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北匈奴控制西域,英吉沙成其属地。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西域长史班勇会同敦煌太守张朗再次收复西域。

  魏文帝黄初二年(222年),英吉沙由朝廷封为复归中央政权,由朝廷封为汉大都尉的疏勒国王臣磐节制,依耐、桢中两国被疏勒兼并,但仍受魏在西域重设的戊己校尉领护。

  大业元年(605年),西突厥占领疏勒,英吉沙为西突厥节制。显庆三年(658年),西突厥败退西域,唐设疏勒都督府统辖英吉沙。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占领英吉沙20余年,至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回归中央政权。唐开成五年(840年),英吉沙归东喀喇汗王朝管辖。西辽康国元年(1134年),东喀喇汗王朝臣属西辽,英吉沙一带随之归属西辽,蒙古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派兵攻占喀什噶尔,由达鲁花赤(监治官)镇守英吉沙一带。此后,一直归属元朝

  正德九年(1514年),察合台后裔赛义德汗建立叶尔羌国,英吉沙受其管辖。

  康熙十九年(1680年),蒙古准噶尔部在维吾尔族白山派和卓阿巴克引领下灭叶尔羌汗国,英吉沙一度受准噶尔控制。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划英吉沙为中等城,命一名四品阿奇木伯克署理政事,另设总兵管理边务。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管理英吉沙等南八城事务。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在英吉沙设领队大臣,署理边务兼理民事,受喀什噶尔办事大臣节制。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廷在喀什噶尔设分巡道,署理英吉沙等西四城事务。清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筹建新疆行省,置英吉沙为直隶厅,定名为英吉沙尔,归喀什噶尔道管辖。

  中华民国2年(1913年),英吉沙尔直隶厅改为二级县,定名英吉沙,设县公署,隶属于喀什噶尔分巡道。民国16年(1927年),新疆废除道尹之职,各道改称行政区,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喀什设行政长公署于疏附县(今喀什市),英吉沙归喀什行政长公署管辖。民国32年(1943年),喀什行政长公署改称新疆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英吉沙归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吉沙县先归喀什专区领导,1954年,归南疆行署管辖。1956年,南疆行署撤销,复归重新成立的喀什专员公署领导。1969年,由喀什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9年,归喀什地区行政公署领导至今。

  1999年末,英吉沙县总人口21.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0.97万人,农村人口16.6万人。辖1个镇、13个乡:英吉沙镇、城关乡、芒辛乡、萨罕乡、托普鲁克乡、英也尔乡、色提力乡、克孜勒乡、苏盖提乡、龙甫乡、乔勒潘乡、乌恰乡、艾古斯乡、依格孜也尔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英吉沙县常住总人口213338人,其中:英吉沙镇22510人、城关乡14578人、乔勒潘乡 9722人、龙甫乡6120人、芒辛乡21603人、色提力乡7790人、萨罕乡23338人、英也尔乡10654人、克孜勒乡19616人、托普鲁克乡10689人、苏盖提乡19680人、乌恰乡33406人、艾古斯乡8459人、依格孜也尔乡4156人、兵团东风农场1017人。

  2003年,英吉沙县总面积342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9166人。辖1镇13乡:英吉沙镇、城关乡、乔勒潘乡、芒辛乡、乌恰乡、苏盖提乡、托普鲁克乡、克孜勒乡、艾古斯乡、龙甫乡、萨罕乡、英也尔乡、色提力乡、依格孜也尔乡。县政府驻英吉沙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英吉沙县常住总人口262067人,其中:城镇31113人,城关乡13058人,乔勒潘乡11848人,龙甫乡6882人,芒辛乡25746人,色提力乡10424人,萨罕乡30029人,英也尔乡12593人,克孜勒乡24772人,托普鲁克乡13860人,苏盖提乡23280人,乌恰乡42385人,艾古斯乡9371人,依格孜也尔乡5114人,兵团东风农场1592人。

地理环境

  英吉沙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最高海拔为2 256米,东部最低海拔1 212米。县城海拔为1 297.5米,农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 600米以下,山前丘陵区海拔高度1 643~2 256米。长约70公里的喀腊克丘陵,从艾古斯乡起由西向东横贯县境,把全县分为南北两部。

  英吉沙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少,蒸发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11.7°C,极端最高气温40.4°C,极端最低气温为-24.6°C。平均无霜期212天。年平均降水量69.8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 159.7毫米,约为降水量的31倍。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747.3小时。境内多西北风,瞬时最大风速40米/秒。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沙尘暴、干热风、冰雹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英吉沙县毛耕地63万亩,净耕地36.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97亩。此外,有林地9.3万亩,草场23万亩,宜垦荒地68万亩。土层深厚,壤土和沙壤土占87%,次生盐渍化面积21.6万亩,占毛地面积的34.2%,总含盐量0.4%~0.5%之间,高的达1.25%以上。

  水资源 英吉沙县主要河流有库山河,平均年径流量6.32亿立方米,年分水径流量3.07亿立方米;依格孜也尔河年径流量0.71亿立方米,引水量平均0.703亿立方米。全县先后修建了阿克尔、青年、康西、栏杆、东方红5座中小型水库,库容量0.27亿立方米。泉水充足,流量稳定,年径流量1.36亿立方米。能开发的水力资源总计52亿千瓦时,年总发电量0.0761亿度。巳建成的中小型水电站有东方红、康帕、木华里、依格孜也尔4座,总装机容量4 480瓦。

  动植物资源 境内农作物有粮食、小麦、玉米等14种。经济作物有陆地棉、瓜果、蔬菜等46种。油料作物有葵花、胡麻、芝麻、红花等7种。饲草绿肥作物有苜蓿、草木樨、茎麻、田菁、紫穗槐。野生饲料有芦苇及多种禾本科杂草、沙草等。家畜以羊为主,还有牛、驴、骆驼、猪、犬、猫、兔等。家禽以鸡为主,还有鸭、鹅等。野生类有野鸡、雪鸡、鹰、乌鸦、麻雀、喜鹊等。水产有鲤鱼、鲫鱼、草鱼等。

  森林资源 有林木84种,其中用材林10种、果木林12种。该县色买提杏干和巴旦木闻名全疆。

  矿产资源 主要矿藏有煤、大理石、硫磺、铝、石灰石等。其中,煤的表层储藏量达2 500万吨,石灰石储藏量达3 616万吨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