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科学分类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蔷薇目 Rosales
蔷薇科 Rosaceae
亚科苹果亚科 Maloideae
苹果属 Malus
蔷薇科苹果属:苹果

苹果英语:Malus pumila; apple),蔷薇科苹果属的一种。落叶乔木。重要的温带果树。苹果属植物全世界约有35个种。原产中国的有23种。其中苹果和同属的花红楸子等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果汁、果酱和蜜饯等加工品。有些种可利用为苹果的砧木或育种材料。苹果的果实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为人们最常食用的水果之一。

苹果是欧洲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现在广泛栽培的苹果原产地在高加索以南、黑海里海之间。距今约7,000年前的欧洲中部、东南部湖栖居民时代遗址中曾发现已炭化的苹果果实和果核。公元前3世纪,罗马作家大加图曾记述过7个苹果品种。罗马帝国势力扩展到欧洲中部和北欧时,苹果也随之传布,但都是主要用来制酒的小苹果。直到16世纪以后,经英国人改进,生食品种的现代苹果才得到发展,并于17世纪传至美洲。当时除带去欧洲苹果品种外还引入大量苹果种子,经过选择形成了一批优良的生食品种,成为北美苹果品种类群,19世纪又向欧洲和世界各地传布。

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彩苹,古称,与现在广泛栽培的西洋苹果同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至今甘肃河西走廊山西阳高河北怀来等地仍有绵苹果。据唐乾宁时(894~898)陈仕良的见解,将苹果分为林檎楸子三大类。古代所称的柰,后有频婆、苹婆果、频果等演变名称,除指现在的绵苹果外,还包括一些槟子和自然杂种在内;林檎即现在的花红(沙果,M.asiatica);楸子海棠果(M.prunifolia)。

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品种来自多种渠道。最早于1870年前后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山东烟台。1930年前后形成了辽南、胶东两大苹果产区。以后,黄河故道、秦岭北麓以及河北、山西等苹果新基地开始形成,渤海湾老产区也迅速扩大。

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目前,陕西是中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苹果大省,苹果种植面积1100万亩,产量占到中国四分之一、世界七分之一。陕西浓缩苹果汁产量和出口量全国第一,陕西浓缩苹果汁占据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全球每三杯苹果汁就有一杯来自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常见栽培。

形态和品种

苹果植株在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有不规则纵裂或片状剥落。嫩枝有柔毛,一年生枝绿黄色至紫褐色。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幼时两面密生柔毛,边缘有粗锯齿。花芽为混合芽,伞房花序顶生为主,其下可抽生1~3个腋枝,称为果台枝。花序有花3~7朵。果实为仁果,果形扁圆至长圆形,底色绿黄,果实的大小、色泽因品种而异,果肉质脆而多汁,少数松绵,无石细胞。萼片宿存,被有茸毛。种子卵形,种皮褐色或棕色。

全世界苹果品种已超过8,000个,但经济栽培品种仅100个左右,而且还在趋向集中。20世纪90年代后,各苹果生产国大量更新老品种,日本苹果产量中富士系已占到50%以上。元帅、红玉、国光、金冠降至10%以下。美国元帅系已降至6%以下。北欧各国,乔纳金、红乔纳金产量占50%以上,中国在20世纪末红富士、乔纳金、元帅系短枝型品种的比重达到70%左右。富士、乔纳金等均系晚熟品种。苹果还可按用途分为鲜食用、加工用和煮食用三类。中国现栽培的大多是鲜食用品种,少数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按品种起源可分为西欧品种群、俄罗斯品种群、北美品种群和东方品种群等。

生物学特性

栽培的苹果树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混合花芽,异花授粉。根系生长最适土温为20℃左右,在疏松的土壤中可深达4~6米。在温带高纬度地区新梢年生长以一次为多,夏秋多雨高温时有秋梢发生;暖地则常有3次生长。开始落叶后逐渐进入休眠期,完全休眠后可忍耐-25~-30℃的低温。土质以砂壤土最适宜,土壤pH低于4~4.5或高于7.5~8,易引起生理病害。苹果一般在嫁接后4~5年开始结果,10年以后进入盛果期,盛果期长短因栽植制度和生态条件而异,一般为15~30年。经济栽培期在稀植而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50~60年以上,但经济效益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密植的发展,生产周期已缩短为20~30年,国际上提倡15年左右,荷兰等国提出6年一个生产周期,栽后当年和次年投产,4~6年丰产,每公顷产量达45,000千克。

植物学史

名称由来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蘋)婆”等写法。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词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

中国土生苹果属植物在古代又称“”或“林檎”。李时珍说:“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青者为绿柰”和“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而《食性本草》中亦有说“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小者味涩为梣。”受中华文化影响,日语中的“林檎”即为苹果(ringo)。在中国台湾地区,部分台语使用者也沿用日文的“林檎”(rin-go)称之。

种植历史

苹果原产于欧洲和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与新疆阿力麻里有苹果城的美誉。中国古代的林檎花红等水果被认为是中国土生苹果品种或与苹果相似的水果。

苹果在中国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当时多用于熏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或置于衣服,最初作为香囊,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认为,林檎和柰是现代的沙果,曾被误认为苹果,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是元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中国土生的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甜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贡果。

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熊岳满铁附属地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烟台和大连也因此成为今日著名的苹果产地。

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19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

新疆野苹果被认为是栽培苹果主要的祖先物种,而且二者在形态上相似。由于中亚的遗传变异,通常认为这里是栽培苹果的起源中心。科学家认为,苹果可能是在4000-10000年前的天山地区驯化的,然后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并与其他的苹果属植物杂交并基因渗入,比如西伯利亚的山荆子(M. baccata(L.)Borkh),高加索的高加索山苹果(M. Orientalis Uglitz.)和欧洲的欧洲野苹果(M. sylvestris Mill.)。只有天山西侧生长的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在遗传上为栽培苹果做出了贡献,而东侧的孤立种群却没有。

中国的软苹果,如沙果(M. asiatica)和海棠果(M. prunifolia),已经作为甜品苹果栽培了2000多年。 这些被认为是山荆子(M. baccata)和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在哈萨克斯坦杂交出来的。

人类种植者选择的性状包括大小,果实酸度、颜色、硬度和甜度等。 野生的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只比现代的栽培苹果小一点,这在驯化的水果中是不常见的。

在意大利东北部乌迪内附近的Sammardenchia-Cueis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某种类似苹果的碳化种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遗传分析尚未成功用于确定此类古苹果是欧洲野苹果(M. sylvestris),还是祖先是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的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在考古记录中,通常也很难区分采集的野苹果和苹果园。

间接证据表明,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东地区就已经种植苹果了。欧洲古典时期大量生产苹果,人们已经掌握了嫁接的方法。嫁接是现代驯化苹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繁殖出最优质的品种。至于苹果嫁接术何时发明,目前尚不清楚。

冬季苹果已经成为亚洲和欧洲数千年来的重要食品,人们在深秋采摘并存放在地窖中防冻。16世纪,西班牙人把许多旧世界植物引入智利的奇洛埃群岛,其中苹果树很好地适应了那里。苹果在17世纪由殖民者引入北美,1625年,威廉·布拉克斯顿(William Blaxton)牧师在波士顿种植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个苹果园。美国土生的苹果属植物只有太平洋海棠。从欧洲带入的苹果品种沿着美洲原住民的贸易路线传播,并在殖民地农场种植。 美国1845年的一个苹果苗圃出售有350个“最佳”品种。这表明,到19世纪初,北美已经大量繁殖了新品种。20世纪,华盛顿东部开始实施灌溉项目,发展了数十亿美元的水果产业,其中苹果是主要产品。

直到20世纪,苹果在冬季的保存方法,仍然是将苹果储存在防冻地窖中,以供农民自用或出售。然而随着火车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新鲜苹果的运输也来越方便,地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1960年代,可控气氛设备在美国首次使用,通过高湿度、低氧和可控二氧化碳水平,可以保持苹果全年新鲜。

栽培管理

苹果用嫁接繁殖。中国常用的砧木有山荆子、楸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和三叶海棠等。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苹果矮化砧中,以英国M系和MM系的矮化型号应用最普遍。栽植方式有乔化稀植和矮化密植两类,同时配植授粉树。土壤有机质至少应维持在1%以上。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花前、坐果后和采收后追施氮、磷、钾等速效化肥。

主要病害为轮纹病和炭疽病,以早期防治为主。腐烂病和干腐病都是弱寄生真菌病害,除施用药剂外,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如增强树势,合理负载等防治。苹果的主要虫害有苹果食心虫类、苹果害螨、苹果卷叶蛾、苹果天牛和苹果小吉丁虫等,可药剂防治或生物防治。

营养

苹果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可溶性纤维质可以降低胆固醇及坏胆固醇的含量。一中等大小未削皮的苹果可提供3.5克的纤维质(即使削了皮,也含2.7克的纤维质),是营养专家建议的每日摄取量的百分之10以上,而且仅含80卡路里的热量。《美国生理学期刊》的研究指出,在深红色的生果皮,如苹果及提子等,均验出有白藜芦醇(Resveraltrol)。该物质可减少呼吸系统包括气管及肺部等的发炎,从而控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病症,保护肺部免受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

苹果中的果胶和鞣酸有收敛作用,可将肠道内积聚的毒素和废物排出体外。其中的粗纤维能松软粪便,利于排泄;有机酸能刺激肠壁,增加蠕动作用;而维生素C更有效保护心血管、心脏病患者的健康元素。苹果皮中富含多酚,多酚含有极佳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抗老防癌。

苹果富含钾,可排出体内吸收过多的钠元素,还有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促进排尿的作用。

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且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是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能促进生长及发育。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但苹果中的酸能腐蚀牙齿,吃完苹果后最好漱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