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茶马古道

删除30,090字节2021年1月8日 (五) 05:01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文件:94135.jpg|right|thumb|300px|茶马古道:穿过寨子的茶马古道(云南墨江县境内)]][[文件:94134.jpg|right|thumb|300px|茶马古道:景星茶马古道上的古屋(云南墨江县境内)]]  '''茶马古道'''([[汉语拼音]]:Cha-ma Gu Dao;[[英语]]:Tea-Horse Ancient Road),[[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齐名,是中国通往国外的又一条漫漫长路。它南起[[云南]]的茶乡普洱,经下关、丽江、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西进[[西藏]][[拉萨]],又经亚东,越过[[喜马拉雅山]]口,经[[印度]][[噶伦堡]],到[[加尔各答]]。从普洱到喜马拉雅山口的路程。“茶马古道”的另一条主要线路,起自[[四川]]雅安,经康定(打箭炉),过昌都,进拉萨,这条线路又称“大北线”。这两条主线,穿越了整个大西南的广大地域。这里雪峰连绵,山岳重叠:江河奔泻,波涛滚滚。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雪域西藏,其行路之难,更难于蜀道之上青天。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今缅甸,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亚和西亚。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马帮从丽江出发到德钦的这段路,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第一条是过[[金沙江]]经桥头、中甸、尼西,再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百茫雪山到德钦(现在的滇藏公路214线);第二条路是沿金沙江北上,经巨甸、塔城、拖顶、霞若翻格里雪山到奔子栏与第一条路交汇北上;第三条路是从巨甸西进维西,在顺[[澜沧江]]北上经小维西、康普、叶枝、换夫坪(因过去官员坐滑竿,到此地须更换夫役而得名)到德钦。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齐名,是中国通往国外的又一条漫漫长路。它南起云南的茶乡普洱,经下关、丽江、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西进西藏拉萨,又经亚东,越过喜马拉雅山口,经印度噶伦堡,到加尔各答。从普洱到喜马拉雅山口的路程,最短也有7300余华里。“茶马古道”的另一条主要线路,起自四川雅安,经康定(打箭炉),过昌都,进拉萨,这条线路又称“大北线”。这两条主线,穿越了整个大西南的广大地域。这里雪峰连绵,山岳重叠:江河奔泻,波涛滚滚。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雪域西藏,其行路之难,更难于蜀道之上青天。生活在这块世界屋脊上的人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跨过江河峡谷,穿越丛山峻岭,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开辟出这条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茶马古道。于是,在荒凉而孤寂的丛山峻岭中,响起了马帮长途跋涉的铃声。   云南西北最艰险的地段:丽江--德钦   丽江大研镇的气候、纳西族的风土人情,历来为藏族所喜闻乐道,历代南来北往的藏族马帮在此落脚,久而久之,大研镇成为滇藏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马帮从丽江出发到德钦的这段路,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第一条是过金沙江经桥头、中甸、尼西,再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百茫雪山到德钦(现在的滇藏公路214线);第二条路是沿金沙江北上,经巨甸、塔城、拖顶、霞若翻格里雪山到奔子栏与第一条路交汇北上;第三条路是从巨甸西进维西,在顺澜沧江北上经小维西、康普、叶枝、换夫坪(因过去官员坐滑竿,到此地须更换夫役而得名)到德钦。    现代茶马古道=== 起源 ===    在茶马古道这条漫长的人畜小道上,从昌都到雅安,光是骑马就得走四十五天。从雅安经昌都至拉萨的交通,全靠驿道和牦牛;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来回一趟要费时一年,由于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能真正通行的只有四、五个月时间。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借用神话和歌谣倾诉自己的美好心愿,期望在崇山峻岭间修筑大道,在江河激流上架起金桥。公路干线的修筑,基本替代了过去“茶马古道”的功能。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朝|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香烟、茶叶、糖、布匹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改善了茶马古道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1、昌都境内现时主要的交通干线及走向有: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  *川藏公路东起成都市红牌楼,经雅安、天全、沪定、康定、新都桥、乾宁、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岗托、江达、妥坝、昌都、邦达至拉萨,全长2415公里。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国道318线与川藏公路同道新都桥后分合,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左贡、邦达至拉萨。从成都至拉萨长2136公里。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国道317线与川藏公路同道昌都后分合,经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由成都至拉萨,长2356公里。  古代交通路线。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国道214线由盐井到芒康后与318线重合至邦达分开,经昌都、类乌齐、多普玛至青海囊谦。盐井至多普玛,长449公里。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 省道303线由邦达经洛隆、边坝、沙丁、比如、那曲至拉萨。=== 历史 ===  2、“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汉代 ====  *“两横”:一是北线G317,由四川的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那曲——拉萨;二是南线G318,由四川的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拉萨。  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西域的情报,促使汉武帝大破[[匈奴]]。同时张骞还汇报说,在汉帝国西南可能有一条途经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一消息引起了汉武帝高度重视,于是派出4路人马前往探索,却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当地部族阻挡。其中一路幸运来到[[滇池]]。滇王热情款待了远方来客,并留他们一住就是十来年。其间帮助他们西行,却为昆明人所阻,终未能完成对身毒的探险。  *“一纵”:G2I4线,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青海的囊谦。  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由来。中国于1950年代从古滇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部份出土文物来自西域远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证明南方丝绸之路当年已存在。  现时的“茶马古道”已不同于旧时的意义,它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形象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昌都有地处藏东南、川西北、滇西北的三角经济区位优势,成为滇、川、藏人三角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将为推动大三角区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唐代 ====== 起源 ==  《新唐书·艺文志》记有地理学家[[贾耽]]所著的《皇华四达记》,全书已失,原七道只剩下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通天竺道和七: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录了唐代由中国经交州、广州通西域、印度,远至巴格达的通路:“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1.安南-交趾-太平-峰州-南田-忠城-多利州-朱贵州-丹棠州-古涌步-汤泉州-曲江-剑南-通海镇-安宁故城-灵南城-白崖城-蒙舍城-龙尾城-太和城-永昌郡-诸葛亮城-悉利城-骠国-黑山-东天竺-伽罗都河-奔那伐檀那-中天竺-恒河-摩格陀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2.诸葛亮城-腾充城-丽水城-龙泉水-安西城-弥诺江-大秦婆罗门国-大岭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最早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著《交广印度两道考》对南方丝绸之路的陆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 ===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古代交通路线。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 历史 == 汉代 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西域的情报,促使汉武帝大破匈奴。同时张骞还汇报说,在汉帝国西南可能有一条途经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一消息引起了汉武帝高度重视,于是派出4路人马前往探索,却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当地部族阻挡。其中一路幸运来到滇池。滇王热情款待了远方来客,并留他们一住就是十来年。其间帮助他们西行,却为昆明人所阻,终未能完成对身毒的探险。 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由来。中国于1950年代从古滇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部份出土文物来自西域远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证明南方丝绸之路当年已存在。 唐代 《新唐书·艺文志》记有地理学家贾耽所著的《皇华四达记》,全书已失,原七道只剩下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通天竺道和七: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录了唐代由中国经交州、广州通西域、印度,远至巴格达的通路:     安南-交趾-太平-峰州-南田-忠城-多利州-朱贵州-丹棠州-古涌步-汤泉州-曲江-剑南-通海镇-安宁故城-灵南城-白崖城-蒙舍城-龙尾城-太和城-永昌郡-诸葛亮城-悉利城-骠国-黑山-东天竺-伽罗都河-奔那伐檀那-中天竺-恒河-摩格陀    诸葛亮城-腾充城-丽水城-龙泉水-安西城-弥诺江-大秦婆罗门国-大岭 最早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著《交广印度两道考》对南方丝绸之路的陆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茶马古道探源 ===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茶马古道探源 ==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 茶马互市与边疆茶文化传播 ===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 (也称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 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 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探访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全程,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而且在时空穿越的向度上,此次寻访既逆着历史韶光漫溯,又切实地跨越了多种海拔、气候带,将经历几个季节的更迭。     时维九月,岁属寒秋,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一行10人,告别秋意正浓的昆明,前往滇茶进藏的源头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乡。     在接下来历时近月余的探询之旅中,踏访组将沿着茶马古道在时空中镌刻的路线之一,经由思茅、大理、丽江、中甸、昌都、拉萨……一直纵深至尼泊尔和印度;期间在昌都,踏访组将与另一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由泸定、理塘、巴塘、芒康等地探访茶马古道川藏线的战友们"会师"。     19日清晨从昆明出发,踏访组长途奔袭,在夜里八点左右才抵达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大伙儿淋了昆明晨起的"朦朦雨",沐浴了北回归线穿越的城市--墨江的正午阳光,穿行了足以锁住山光的热带雨林区、野象谷,抵达景洪--再次呼吸当地朦朦润润、仍带着夏意的空气。     期间,所有成员在奔驰的越野车中,先是体会高速公路上的"御风而行"、接着是山路的"峰回路转"、接近西双版纳老公路的"颠沛流离"、石块路的"体如筛糠"……车斗中,大家醒了十数次,又昏睡了数十次,于黄昏时分来到"黎明之城"。     而且,公路的"奥德赛"远没有完结,在整修了一夜之后,于20日连续"颤抖"三个多小时,抵达滇茶入藏的起点易武乡。     当踏访组于正午时分抵达易武,笼罩在绿林中的乡土又迎来一阵雨,十几分钟过后,高烈度白酒一般的阳光从稀释的云朵里溢出,将小镇的整个轮廓剥离在人们眼前。     作为此次探访旅程的第一站,易武的周围据记载有"攸乐、莽枝、倚邦、革登、曼庄、曼撒"六大古茶山,曾被清代学者赵学敏于公元1765年记入《本草纲目拾遗》中的《南诏备考》。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踏访组共奔走数百里,在山路、古镇、老茶庄中寻找茶马古道留下的痕迹:当地人后立的茶马古道起点碑、残留的茶马古道、散布于六大古茶山的老茶树、易武古镇里的老作坊、易武乡传自清道光年间的茶税断案碑等等。     如此,茶业经济究竟兴于何时,起于何处;古茶山究竟位列何方,树寿几何;制茶在当地村寨经济中的地位和现状;作为茶叶的源产地之一西双版纳,其茶产业发展究竟如何,面临何种机遇和危机;作为滇茶入藏的源头地段,残留的遗迹存于何处,延向何方……     从踏上易武的这一刻起,踏访组开始对这些成组的"问号"进行探究,对成群的"叹号"进行赏鉴,并预备在更多人的心中留下更为复杂的符号组合:关于逝去的,关于美的;关于切近的,关于隐忧的。 四川惊现两千年“蜀身毒道”,竟有现代交通特征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新华网云南频道10月24日电(记者谢佼 颜园园 秦晴)考古专家近日对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发现的古驿道进行发掘时发现,这一秦汉时期修筑的古道竟然具有现代交通的许多特征。     史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了原产四川的筇竹和蜀布,表明在西南早已存在一条不为史官所知的经贸道路。此路从四川成都经缅甸到当时名为身毒的古印度,被称作"蜀身(音:juan)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四条古道组成。因沿途丝绸商贸著称于世,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后世茶马古道的前身。近日在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的骑龙山半山腰上,发现了这条古道的遗址。     据平乐镇副镇长吴茂林介绍,这条古驿道是在修理山路时偶然被发现的,当时古驿道全部被埋没在60-70厘米厚的泥土下。成都市考古队对古驿道进行了地质分层剖面分析,发现在距离地面60公分到1米的地方有4层上下原样覆盖的道路。最下层约2米宽,到最上层递增为约4米宽。     带队考察的成都市考古队研究室主任刘雨茂说:"基本可以确定,最上层为唐宋时期建造,底层为秦汉时期建造。"专家认为,从邛崃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地位来看,这条古道应当属于"蜀身毒道"的一部分。     记者看到,已清理出来的古驿道一种中间为红色石板,两旁为小型鹅卵石铺成;另一种中间为大型鹅卵石排列,两旁用小鹅卵石铺成。石板中间能看见明显的凹痕,记录着两千年来中国人行走的足迹。     驿道的构造设计在两千年前可谓是奇迹。它每隔一段距离都设计有宽敞交汇处,两旁是大小样式规则的鹅卵石以"人"字型结构排列的挡墙,约半人高。过去人们在这里休息、饮食和避让来者,跟现代高速公路的错车道和停靠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许多拐弯处都设计有入口,其作用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的引道,这些都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交通调度能力的娴熟掌控,其思路、特征与现代交通有着惊人的相似。证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就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  茶马古道 不仅仅是条路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茶马古道这个名字,是早就听说了的。在我的感觉里,好像如丝绸之路一样古老,一样的令人心神迷离。但当我在2004年深秋,突地来到我国大西南的一处茶马古道起始地―――四川天全,仔细观览了茶马古道遗存,却产生出一种相当复杂的心情。   所谓茶马古道,绝不仅仅是一条悠然轻松的旅游路线,也不是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诗,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有诗,却是一首不乏血汗交揉气息的沉重的诗。它是穿越横断山脉的神经与血脉,是以无数双穿草鞋的脚丈量出来的绵延不绝的里程,是汉民的茶和藏区的马在市的必经之途,也是古老的过去与现代化的今天相互衔接的有形见证。   然而,当你在当地的展室看到近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一幅幅照片,那高出人头尺许的沉重茶包,那难胜其荷的凄楚愁容与艰难步履,那途中稍歇却不能卸下重载只许以丁字拐勉力支撑,那饥肠辘辘也不能“打尖”只能塞一两口黑玉米粑……那种种至今难以想象的苦情,便知曲折蜿蜒、幽长无尽的茶马古道,完全是汗水甚至血滴在没有路的山壁上“开凿”出来的。   从墙上的图表我们看到,这条古道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飞仙关、走天全、出禁门关,翻二郎山,过泸定,至康定,到西藏,然后进入尼泊尔。谁也没测量过全程有多少公里,如果大体估算,所谓“万里之遥”恐怕还是小巫见大巫。没听说哪一个背夫负重走完了全程,也许不知在哪个路段就因病、饿、冻或体力不支而倒下,但肯定有人又接着走了下去。路有全程,人无全功,反正是“出了禁门关,性命交给天”。如果不是为生计所迫万不得已,今天恐怕没有谁会去做这种九死一生的实验。   且慢,我们既然来了,而且对久已神往的茶马古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东道主带领我们走了据信是昔日古建的一小段路。越往里走,路也越狭窄,渐次露出“原生相”。这诱使我偏要探幽,至少是不虚此行才好。于是我拔草辨认,哦,发现了当日的“拐子窝”,也是真正的茶马古道!我在拐子窝这里伫立多时,注视着,现在真的是亲临其境,而且看到了多少先人在这里歇脚的遗迹。拐子窝是隐形的路标。   提起这条茶马古道, 往往要说它的久远的历史,从盛唐历经宋、元、明直到清末长达一千二百余年,古老是货真价实的,不过要说骄傲嘛,也只能说是苦笑着的骄傲。太远的不说,当这条茶马古道从盛产茶叶的天全迤逦而至西藏乃至尼泊尔的同时,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已扬威海上直到非洲东岸。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清朝王公大臣的马蹄袖无奈揖盗,这里的古道恐怕也并无变化,八、九岁的“小老幺”还是用的爷爷的背篼,……    今日发展旅游,无疑要讲历史,讲华夏值得自豪的历史。眼前的茶马古道就是历史的见证,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双料价值。而我在赞赏此举之余,心情也确有矛盾之处。如果说自然景观基本上是由于天赐,而人文景观的形成则来自于多种情况:有的是古代仁人杰士正气浩然之举乃至抛头颅洒热血之地…… 而有的则是帝王、贵胄甚至是权奸之类当时出于个人统治需要或享乐目的而建造的设施。当我们今天赞赏先人们不畏艰难、拓荒探进的积极精神的另一面,却不能将斑驳的血痕和泪渍与这条万险之路完全分开。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无奈的,而且是非公平的;有公众的需要,也有少数人肥了自己;它是有很大价值的,但这价值的基座却以无数人的惨重代价夯垒而成!   那么,还要忆苦思甜吗?怎么说呢?肯定不必在台子上一人诉众人听,但如出于正当的人性忆所当忆亦属自然;甜,是肯有的,不然为什么今日的茶马古道业已荒地而自然废弃,而只剩下观瞻和供人考证的价值?   世间本没有路,正是因为有人走才有了路。这话是很对的,简括而经典;但却是这样走出来的,却真的不那么轻松哩。另外随便举例,如抗战期间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紧急修筑的缜缅公路,本身就是一部无比艰危、万苦难诉的历史;另如解放初期相继修通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有多少解放军筑路战士血染塌方的山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以生命铺成的卧式丰碑。一句话,都不像流云那么轻松,细雨那么柔情。   我们再往前走,就是紫石关驿站旧址,目前正在大力整修,无论是修旧如旧也好,修旧如新也好,也无论是仿宋、仿明还是仿清,都使我感到了一种品古的悠悠情味;我恨不能坐在那临窗的茶肆里,想像着如旧小说中描写的那种中古情景。   且慢,一派士大夫的情调!当年那些“背子”们,纵然能在驿站住宿,充其量也只能吃上一顿汤菜泡冷馍,多数人恐怕连一碗豆腐也无钱消受,还能有心品味那种情调?   瞧,又忆苦思甜了。  茶马互市与边疆茶文化传播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 (也称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 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 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 ====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茶入回纥 ====   ·茶入回纥  ·茶入西夏和辽==== 茶入西夏和辽 ====    ·茶入金==== 茶入金 ====普洱茶马古道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茶马古道是以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普洱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缅旬等地的茶马道,也是普洱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普洱茶业的发展和普洱茶区商品交易的繁荣。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二是位于凤阳乡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啼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遗址”,长约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向人们说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的兴盛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历史深处的茶马古道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金沙江的幽深峡谷之间,在川、滇、藏三省交汇的“大三角”的原野丛林之中,盘曲延伸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条古道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飞仙关,过始阳,走天全,出禁门关,翻二郎山,过泸定,至康定,到西藏,然后进入尼泊尔。古道险窄幽深,斗折蛇形,曲曲折折,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齐名天下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  四川、云南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天全边茶”享誉蜀中。与盛产茶叶的川蜀地区唇齿相依的藏族同胞世世代代对茶叶却是十分的渴求,在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之类的记载。藏族民族中也有“汉家饭裹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由于酷寒的高寒气候,茶叶根本无法种植,只能依靠于川、滇茶叶入藏供饮,中原地区少有马匹,纵有些许,也皆体弱质差,而地处高原地段的西藏康巴正好盛产良马,这种出产与需求的互补,促使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诞生了。  “茶马互市”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茶叶用作饮料,在全国各地皆为常事,而藏族同胞,尚未大饮。虽此前贞观十一年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就带来了大批茶叶,其后亦有茶叶进入藏区,然而其清新明目,健脾养胃,祛劳提神的功效非常人皆知,因而饮茶之习惯尚不得善遍,全民饮用当推至后期。当然也是从官至民。唐代作家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唐朝使者常鲁公出使吐蕃,常在篷中烹茶,吐蕃赞普见后问道“此为何物?”,常答:“此为解渴去烦之物,名‘茶’”,赞普细察,笑曰‘吾亦存焉’,遂令从人取出大筐,常观,果为茶耳,皆为徽、闽、川之良物,然赞普不能用。后,常示之,且言其妙,至此,赞普饮之,藏胞亦然。”由此可见,当时吐蕃势力强大,虽然存有大量的从外地搜罗或他人赠送作为珍贵礼物的茶叶,但除了极少赞普饮用外,常人大都不知道如何饮用,而从常鲁公在民间传以饮用之术后,喝茶的习惯也就给了藏民,茶文化开始进入藏区。藏民喝茶,汉民售之。茶马互市的兴起,无疑促进了藏汉经济的交往。唐朝在许多地方都设置了“茶马司”,作为市场管理机构。宋代开始,朝廷常与辽、金交战,所需军马更多,宋便将茶马交易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以结善并控制西北各夷。当时,朝廷将茶叶的销售分为官茶和商茶,前者由政府机构采购交易,后者由茶商向户部纳税交易。但须限定数量和地域,明清两代大体沿袭旧制,只是到了清代晚期才将茶叶向民间开放。  天全是茶叶的盛产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更与藏区康巴相邻,因而“茶马互市”交易更盛,至明代经商户达60余家。“天全边茶”产量达2.9万担。过天全县城,出禁门,便是二郎山系,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地,相对于年代更为古老、被历代衙府称为“官道”的经荥经、泥头、磨西至泸定、康定的“大路”,此路俗称“小路”,所背之茶亦称“小路茶”,无论大路、小路一样要路经此处,一样要翻越三千二百多米的马鞍山和五千多米的二郎山,因而二郎山南麓山脚有地名曰“两路”。  翻山越岭,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手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行。所以各地古道中惟一造就了“茶马古道”上仅此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独有的风景奇观:人力背茶。背夫们相约十人、八人,每趟从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背往指定的地方。体力好的取20—25包,足有300—400斤。  背夫们领到手的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背夫无论是谁皆自备食物,即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仅此而已。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篾圈,俗称“汗剐子”专用于刮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一般不得卸下歇息,待有平缓处,领头背夫(有地方称拐子师,也有地方称大背师)便审势路段和背夫负力情形,需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挺直腰背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痕迹。甘溪坡上、紫石关旁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虽然说现代文明替代了它,但它不是消失,更不是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美好的过去,它是人类向前发展史上一座闪耀着光彩的里程碑,它光彩背后的神奇,源自于人类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行走•茶马古道作者:佚名    来源:ss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12 【字体:大 中 小】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滇藏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怒江河畔的古道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传说中的马帮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千年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6,20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