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荆浩作品:《匡庐图》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语拼音jīng hào),(约850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隐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工丹青,尤长山水,为唐末之冠。主要活动于9世纪末至10世纪上半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擅长画山水树石,也作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曾在后梁的京城开封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诗一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荆浩,士大夫出身,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 水,师从张璪,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 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 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为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 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他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 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 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 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 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 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 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 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其传世作品《匡庐图》,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 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 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雪景山水图》,绢本 设色 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 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但通常人物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荆浩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

  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中舍短用长,加以发展。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境界雄阔,景物逼真。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善的全景山水画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全盛期。他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称其山水为“唐末之冠”。

  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画上宋人原题为“荆浩真迹神品”。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其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此后鉴藏家遂径以“匡庐”命之,实则未必是作者原意。据宋人记载,荆浩曾撰有《山水诀》1卷,为宫廷秘阁所藏。现今流传的《笔法记》(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此文为《山水受笔法》,明代王世贞编《王氏画苑》中又注明一名《画山水录》)一直传为荆浩所著。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