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题与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菩萨蛮:词牌名。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南六十里。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途经江西造口时。当时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

  南宋学者罗大经认为,辛弃疾作此词是起兴于“宋朝隆祐太后被金兵追赶”一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辛幼安词》里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南宋刚建立不久,金兵又杀了过来。宋高宗招架不住,带着一批文武大臣逃往江苏。而当朝太后孟太后(尊称“元祐太后”,随后又改称“隆祐太后”)则带着另一批大臣逃往江西。太后抵达洪州(今南昌)时,太后身边只剩下几十个官兵。“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太后接着往南逃。太后年纪大了,不能骑马,只能坐轿,太监和宫女们大多步行,所以走得很慢。金兵则是快马加鞭在后面追,太后决定改走水路,乘舟夜行。至皂口“舍舟而陆”,从陆路辗转逃到赣州。

  四十七年后,1176年,辛弃疾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借水怨山”,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逐句释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下清江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
  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 )、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诗词中常用来借指京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无数山:很多座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怎能把江水遮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青山:长满绿色植物的山。这里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
  遮:拦住。
  毕竟:到底;究竟;终归。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傍晚我在江边正满怀愁绪,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凄苦的鸣叫声。
  愁余:使我发愁。一作“愁予”。
  鹧鸪:鸟名。背部和腹部黑白两色相杂,头顶棕色,脚黄色。生活在有灌木丛的低矮山地。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引用,讲话原文是:中国宋代诗人辛弃疾有一句名句,叫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转,历经多少曲折,最终都会奔流到海。只要我们坚定方向、锲而不舍,就一定能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得到更大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习近平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6月6日,北京)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途经造口时所作,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借水怨山”,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淡淡叙来,以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上阕头二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是说,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祐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以“郁孤台”起笔,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行人泪 ”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作者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作者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长安”指汴京。作者因回想隆祐太后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意味,顿挫有力。“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下阕头二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北流,作者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是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恰巧,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更使我愁上加愁。两句把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名家点评: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无数山水,无数悲愤。伊文公云:若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

  清·陈廷焯《云韶集》:“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

  周济《宋四家词选》:“借水怨山。”

  梁启超评此词云:“《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试题精选: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全词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1、2处每1分,第3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分) 。

  参考答案: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5.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余”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6.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2分)

  参考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参考答案:B


  8.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参考答案:B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树起抗金旗帜,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长期落职闲居。其词豪放雄浑,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