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bì 部首:艹 总笔画:11 部外笔画:8 结构:上下 常用字表 拼音检字表
注音:ㄅㄧˋ 造字法: 输入法:〔王码〕ARTF 输入法:〔万能〕ARTF 倉頡:THHJ 通用字表 部首检字表

萆 bì

  1. 旧同“”。
  2. [萆薢] bìxiè 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①粉背薯蓣,又名黄萆薢、黄山姜、土黄连、黄薯。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近于地面,竹节状。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波状,叶片干后近乎黑色,下面常盖有白色粉状物。花单性,雌雄异株。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②叉蕊薯蓣,又名蛇头草。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竹节状。茎纤细,左旋。单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波状,叶面干后黑色,很少呈灰褐色,下面灰褐色;叶柄短于叶片。花单性,雌雄异株。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林缘。分布于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③山萆薢,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根茎横生,类圆柱形,作不规则分歧。茎纤细,高很少超过2米,有纵沟。叶互生,心形至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时呈浅波状,基出脉7~9条;叶柄长于叶片。花单性,雌雄异株。多生于疏林或竹林下,沿山沟潮湿处。分布长江以南各地。④纤细薯蓣,又名白萆薢、铁菱刚、白姜、白薯、白连。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竹节状。茎左旋,长圆柱形。叶互生,基部叶有时3~4片轮生;叶片卵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呈微波状,边缘有明显的啮齿,叶脉通常7条,很少为9条;叶柄与叶片近于等长。多生于山坡疏林下、较阴湿山谷中。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

《康熙字典》释义

  【申集上】【艸字部】 萆; 康熙笔画:14;   【集韻】賔彌切,音𤰞。【類篇】萆薢,藥草。 又頻彌切,音陴。義同。 又【集韻】必袂切,音蔽。【山海經】小華之山,其草有萆荔。 又與蔽通。【前漢·韓信傳】從閒道萆山而望趙軍。【師古註】蔽隱于山閒,使敵不見。 又【唐韻】蒲歷切,音甓。【玉篇】雨衣也。【類篇】一曰蓑衣。 又【唐韻古音】同菝。

《说文解字》释义

  【卷一】【艸部】 编号:604   萆,[扶歴切 ],雨衣。一曰衰衣。从艸卑聲。一曰萆藨,似烏韭。

首字为“萆”的词语

  萆薢  萆挈  萆荔


汉字检索: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
  ·返回 中文字典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