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古秘史》书影

  《蒙古秘史》汉语拼音:Menggu Mishi;英语: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蒙古族史传文学作品。也称《元朝秘史》,作者不详。根据书末所记“大聚会,鼠儿年七月,写毕……”等文字,学术界一般倾向它成书在1240年。关于《蒙古秘史》原文,多数学者认为是用畏吾蒙古文撰写的,惜已失传。现存为汉字标音蒙古语本。全书分282节,由汉字标音蒙古语原文,对汉字标音蒙古语原文的逐词汉语旁译,以及各节后汉语概译3个部分组成。其中,汉字标音蒙古语原文,是全书价值的主体。这部汉字标音蒙古语本《蒙古秘史》,大约产生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现存版本有15卷本和12卷本两种。15卷本即《永乐大典》本,因钱大昕之“跋”,又称“钱本”。12卷本分为顾广圻本和叶德辉本两种。以上诸本均抄录于清代。

  《蒙古秘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到第58节,记述以成吉思汗的祖先事迹为主要线索的蒙古史。第59节到第268节,记述从成吉思汗诞生到他去世期间的蒙古史。第269节到第282节,记述成吉思汗的长子斡歌歹(窝阔台)继承汗位的历史。《蒙古秘史》带有成吉思汗传记的性质。在成吉思汗率领下,蒙古族统一蒙古高原上“使用九种语言”的“有毡帐的部众”的历史故事,成为全书的主要内容。《蒙古秘史》也由此成为世界历史和文学宝库的珍贵典籍。《蒙古秘史》在描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活动时,没有局限于现象的表层叙述,而是立足狩猎–游牧文化的传统,形象地传达出历史巨变中所包纳的深厚文化蕴涵。《蒙古秘史》中激荡着古代狩猎–游牧民族人与自然、远古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独特人文精神。因此,有学者称它是一部狩猎–游牧文化的“圣经”和百科全书。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高原处于多民族、多部落之间长期分裂、敌视、混战的状态。《蒙古秘史》纪实式地描写出被称为“全蒙古合罕”的俺巴孩汗和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惨死在部族间的仇恨和厮杀之中,在部族混战和劫掠环境中的成吉思汗成长经历中的苦难和危险。真实地反映部族间的敌视和征战,给各民族、各部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以及人民对统一、安定、和平的向往与追求。《蒙古秘史》吸收蒙古族悠久的口头文学传统,注重文学性,注重美学价值,形成为独具特色的,兼顾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历史记事与艺术创作的文学与史学珍品。

  《蒙古秘史》在记述蒙古高原统一的同时,塑造出一批反映狩猎–游牧民族历史风貌的艺术形象。成吉思汗是《蒙古秘史》的中心人物。作品描写他戎马一生,突出了他坚忍、顽强、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特点。最初,他的力量十分弱小,不仅无法与力量强大的札木合、王罕、塔阳汗相抗衡,即使面对泰亦赤兀惕、塔塔儿、篾儿乞惕等部落的欺压,也无力独自抗争。但成吉思汗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坚忍不拔、勇于拼搏、讲究策略,使敌人丧失斗志,最终取得胜利或者化险为夷,战胜强大势力,实现蒙古高原的统一。作品表现成吉思汗不仅刚烈英武,而且宽厚深沉,对朋友、对属下从不忘恩义。他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品质,从不招降纳叛,凡是靠出卖朋友投奔成吉思汗的人,都会被他处死。他特别敬重诚实信义的人,即使战场的敌人,甚至在战场上伤害过自己的人,只要他诚实和有信义,都会受到成吉思汗的尊敬。《蒙古秘史》把成吉思汗塑造成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当成吉思汗还处于弱小状态的时候,尊奉父亲的安答(结义兄弟)王罕为义父,把珍贵的黑貂皮袄作为见面礼送给王罕,促成与当时称雄草原的客列亦惕部之间的统一战线,收拢离散的旧部众,取得打垮篾儿乞惕、泰亦赤兀惕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当蒙古部的两个仇敌——金国与塔塔儿部交战时,成吉思汗立足宏观战略,利用敌人矛盾,远交近攻,果断与金国并肩作战,首先打击劲敌塔塔儿部。这些描写使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与作者倡导的高尚人格融为一体,包含着继承和发扬狩猎–游牧文化优秀传统的精神追求。

  在《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是一位圣母马利亚式的人物。她美丽、坚忍、智慧、高贵、富有感情。诃额仑原来是篾儿乞惕人也客赤列都的新婚妻子。在也客赤列都迎娶诃额仑返回的途中,被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看到抢来做了妻子。在《蒙古秘史》中,将诃额仑被抢夺的故事,讲述得如同一卷高贵的风俗画,意境深远古拙,线条美丽动人。在也速该把阿秃儿去世后,诃额仑和几个孤儿被族人抛弃。但她没有屈服于困难,而是用她的品德和智慧将成吉思汗兄弟们培养成了不起的人。还在成吉思汗的少年时代,母亲诃额仑就不断将团结才有力量的意识灌输给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过程中,诃额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大萨满帖布·腾格里出于颠覆和篡位的野心挑拨成吉思汗兄弟间的关系。诃额仑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到成吉思汗的驻地,阻止兄弟相残的悲剧。年迈之后,诃额仑还收养4个敌人遗孤,显示出她那不同寻常的慈爱之心。

  札木合是《蒙古秘史》中颇具多维色彩的人物。他聪明,有口才,在孩童时代两次与成吉思汗结为安答。成年后,成吉思汗遭篾儿乞惕人袭击,札木合慷慨地给予援助。二人再次结为安答。但札木合“喜新厌旧”,二人终于分道扬镳。札木合先后与王罕及塔阳汗联合,进攻成吉思汗。在战争打响前后,札木合却又将消息告诉成吉思汗,或者用夸张方式宣扬成吉思汗的不可战胜,然后自己撤离战场,客观上帮助成吉思汗。札木合被手下捉住送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请札木合继续做安答。札木合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配做安答,请求赐死。成吉思汗赐札木合不流血死,认为他是“可学的人”,“有来历的人”。在《蒙古秘史》中,札木合之死是极有悲剧性的一幕。

  《蒙古秘史》散韵结合的文体,浑然天成的白描技巧,童稚、古拙、深邃、幽远的意境,使它充满蒙古史诗深沉古朴和浩荡博大的阳刚之气,超越通常概念的历史著作,成为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文学名著。《蒙古秘史》的许多段落最初创作于民间口头,后来在撰写《蒙古秘史》时被有意识地吸收到著作之中。《蒙古秘史》的主要情节是成吉思汗用武力统一蒙古高原,但在具体叙述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却很简略,作者更倾心于描绘古拙厚重的生活细节,更喜爱渲染具有夸张性质的情节和亦真亦虚的各类故事。《蒙古秘史》的语言朴实庄重、简洁深奥、典雅无华,大量采用形容、比喻、夸张等手法,保存着大量从远古时代流传和演化而来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谚语、祝赞词、格言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研究古代蒙古语的范本。其中,特别是人物对话语言不仅优美简洁,而且与人物性格贴切,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蒙古秘史》作为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蒙古族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蒙古秘史》之后,蒙古族中出现大量具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著名者如《黄金史》、《蒙古源流》等。蒙古族杰出文学家尹湛纳希创作的《青史演义》,也是脱胎于《蒙古秘史》的长篇小说。

  清代,《蒙古秘史》的研究已经成为蒙古、汉族学者共同致力的学问。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如李文田、沈曾植、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均有建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蒙古族学者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重要专著。《蒙古秘史》很早就蜚声国外,已有俄、德、法、英、日、捷、匈、保、土等多种文字译本和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