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区
后官湖风光
莲藕基地
消泗田园风光

  蔡甸区汉语拼音:Caidian Qu;英语:Caidian District),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原名汉阳县,1992年9月12日撤县设区。位于武汉西南,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江汉平原东部,地跨东经113°41′~114°13′、北纬30°15′~30°41′之间。北傍汉江,与东西湖区相邻;南临通顺河,与汉南区山水相连;东濒长江,与江夏区隔水相望;西与汉川市交错接壤;东北邻汉阳区;西南邻仙桃市。全区版图面积约1100.8平方公里。全区辖8个街道、2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蔡甸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44万人(2011年)。

  境内地势由中部向南北逐减降低,中部均为丘陵岗地,坡度较缓,北部为平坦平原区,地面高程多位于20-24米之间,南部为洼地平原区,地面高程在19-22米之间。全境地貌是垄岗为主体的丘陵性湖沼平原。九真山主峰海拔276米,是全区最高点。河流主要有长江、汉江、东荆河、通顺河等;蔡甸湖泊众多,物产丰美,是驰名中外的莲藕之乡;蔡甸有54平方公里的南湖水系和116平方公里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蓬莱仙境”九真山和“佛教圣地”嵩阳山;拥有富足的人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气候属北、中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具有热丰、水富、光足的气候特征。

  蔡甸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楚国隐贤钟子期的生卒之地,古往今来誉称“知音故里”。蔡甸人才荟萃,代不乏人,涌现出陈昌浩蔡树藩朱光亚艾知生龙乐豪等为代表的一批共和国优秀革命战士和拔尖人才,是“中国当代保尔”吴运铎的故乡。明朝洪武年间,王叔英任汉阳知县,以恤民为务、民怀其德;正德丁卯举人戴金,官居应天府尹,右都御史、大理寺卿、兵部尚书、政声颇著;17世纪杰出的无神论者熊伯龙,官至国子监,学士兼礼部侍郎;清末大书法家宗彝,书写武汉钟楼“江汉关”三字,宛如铁画银钩,光彩夺目;民国初,任民军总司令副参谋长的杨玺章,随黄兴总司令指挥抗清,誉为“当代子房”;年甫弱冠的张纯一,考取拔贡生后,历任燕京、南开、华中、上海、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著作甚丰。名胜古迹有楚隐贤钟子期墓和临嶂古城遗址等,出土大批文物。

  318国道横贯东西,境内公路形成网络,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南面长江,北靠汉江,水运畅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雄踞境内。蔡甸全区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机械汽配、医药化工、通讯电子、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和沌口、常福、文岭、姚家山等特色产业园区。目前,香港丝宝集团、和记黄埔、冠捷销售总部、冠捷电子集团、中铁武桥重工、银泰科技、中恒集团、泰国华泰植物油、武汉博奇汽车装饰等一大批国内外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未来的蔡甸将成为武汉西部现代工业集聚区、休闲旅游住宅区和都市农业生态区。

  蔡甸区邮编:430100 代码:420114 区号:027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宗教

行政区划

  蔡甸区辖8个街道、2个镇、1个乡:

   8个街道办事处:蔡甸街道、奓山街道、永安街道、侏儒街道、大集街道、张湾街道、沌口街道、军山街道

   2个镇:索河镇、玉贤镇

   1个乡:消泗乡

人口

  2011年,全区总户数146597户,总人口441061人。其中,农业人口318680人,非农业人口122381人;男性223550人,女性217511人。农村劳动力163885人,其中,男劳力84326人,女劳力79559人。

民族、宗教

  2011年,蔡甸区共有21个少数民族(蒙古、回、维吾尔、苗、壮、满、侗、瑶、白、土家、傣、水、土、俄罗斯等),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17人,杂散居在蔡甸、大集、奓山、玉贤、张湾、索河、永安、侏儒、洪北、消泗、桐湖等街乡镇。其中1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和土家族(主要分布在蔡甸街)。

  现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三大宗教。教职人员16个,信教群众近3700人,其中基督教1900余人,天主教1000人,佛教800人,其信徒遍布全区。正式登记的活动场所有8个,其中基督教4个,即蔡甸基督教会、蔡甸河街基督教聚会点、永安基督教聚会点、蔡甸街华林基督教聚会点;佛教4个,即蔡甸佛教居士林、侏儒玉泉寺、消泗镇龙禅寺、大集隆音居士林。其活动场所均成立了民主管理小组。

历史

  蔡甸区前身为汉阳县。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统一中原时,属南郡。西汉时,北部属安陆县,南部滨长江一带属沙羡县,同属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阳县。东汉末建安初年,复为安陆县。三国时,魏、吴分据江夏郡,置石阳县(又名石梵)、沙羡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阳为曲阳;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改曲阳为曲陵,复置沌阳县。南北朝时属郢州江夏郡、司州汉阳郡,置沌阳、滠阳县(后废)。隋属沔阳郡、置沌阳、汉津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县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名为汉阳县。唐先后隶沔州汉阳郡、鄂州江夏郡。五代十国时,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为汉阳军(领汉阳、汉川)治所。宋初,属荆湖北路汉阳军。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27年),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汉阳府,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十三年(公元1380年),恢复汉阳府。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北、湖南两省分治,汉阳府隶属湖北布政使司,仍辖汉阳、汉川两县。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湖北布政使司将德安府孝感县和黄州府黄陂县划为汉阳府的辖地。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又将安陆府沔阳州列入汉阳府管辖,从此汉阳县成为附郭首县。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汉阳、汉口分治(阳夏分治),汉口镇及周围数乡从汉阳县分出,另立夏口厅,同属汉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废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汉阳县城区并入新设的汉口市。次年1月,国民政府迁至武汉,置京兆区,辖夏口、武昌、汉阳城区,同年8月废京兆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设汉口特别市,汉阳城区划归该市,所属乡、区仍隶属汉阳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蒲圻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以后,改属第一和第三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恢复汉阳县政权,仍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7日,汉阳解放,隶属沔阳专署。1950年8月26日,县人民政府从原汉阳城区显正街迁至蔡甸。1951年改属孝感专署。1959年汉阳随同整个孝感专署划归武汉市领导,次年恢复原体制,汉阳县仍属孝感专署。

  1975年汉阳县从孝感专署中分出,划归武汉市领导,为武汉市4个郊县之一。

  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其行政区域不变,区治设蔡甸街。

历史事件

  侏儒山战役 1941年冬,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作战,致使武汉近郊汉阳、汉川、沔阳地区日军兵力减少,伪军军心浮动。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决心集中一部兵力,歼击盘踞汉阳城西南侏儒山地区的伪“定国军”第1师,扩大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侏儒山战役历时近两个月,新四军第5师共歼伪军5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控制了侏儒山及其附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

地理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地处江汉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跨东经113°41′~114°13′、北纬30°15′~30°41′之间。北傍汉江,与东西湖区唇齿相依;南临通顺河,与汉南区山水相连;东濒长江,与江夏区隔水相望;西与汉川市交错接壤;东北邻汉阳区;西南邻仙桃市。

  境内地势由中部向南北逐渐降低,中部均为丘陵岗地,坡度较缓,最高处九真山海拔263.4米,为全区群山之首。北部为平原,地面高程多位于20~24米之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部为洼地,属于汉水与长江两河漫滩之间的湖洼低地,高程在19~22米之间。北有汉水逶迤西来,南有长江浩瀚东去,东荆河自西向东横切全境,构成三面环水之势,全区地貌是以垄岗为主体的丘陵湖沼平原。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地处汉江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北傍汉水与东西湖区唇齿相依,南临通顺河与汉南区山水相连,东濒长江与江夏区隔水相望,西与汉川市交错接壤,东北邻汉阳区,西南连仙桃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318国道横贯全境,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区内交会,构成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交通网络。全区地貌是以垄岗为主体的丘陵性湖沼平原。旅游资源丰富,武汉最大的生态“绿肺”沉湖湿地坐落其间。“蓬莱仙境”九真山、“佛山仙境”嵩阳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境内河汊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泊57个。蔡甸是全国最大的区县级莲藕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莲藕之乡”。植被有25种。水产品有鱼类16科,77种。

水文

  境内汉江过境流程37.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784立方米/秒;东荆河由仙桃市入境,过境流程77.3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82亿立方米。境内降雨以蔡甸区站数据为标准,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10402.9万立方米。汉江多年平均过境客水量536亿立方米。雨水丰沛,地表水资源较丰富且地下水贫乏。地表径流总量即是全区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7321万立方米。

  境内河汊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泊57个,承接了区内绝大部分地表径流产水,蓄水面积93.4平方公里。其中,东湖、西湖、小奓湖、桐湖、官莲湖、沉湖主要湖泊正常蓄水位在19.5~22.8米之间,正常蓄水量约1.26亿立方米。在汛期时为洪水调蓄区,东湖与长江相通,小奓湖与东荆河相联,沉湖、官莲湖、桐湖等与杜家台分洪道为一体,汛期洪水可排,枯水期江水可引,调度运行十分方便。有塘堰8492口,蓄水容积3381万立方米。

气候

  2011年,年平均气温为17.1℃,较多年偏高0.1℃,年降水量为1041.0毫米,较多年平均偏少22%,全年日照为1915.4小时,较多年平均偏多36.6小时。年极端最低气温为-4.5℃,出现日期在1月10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7.8℃,出现在7月29日。入冬偏迟,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空间分布不均;初冬大雾日数较多,日照充足。春季高温显著,旱情持续发展。夏季降水偏多,气温偏低,日照不充足。6月9日入梅,7月9日出梅,入梅、出梅时间较常年同期偏早。梅雨期间出现降水次数多,强度大,累积雨量大。秋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日照不充足。9月29日入秋,较常年同期偏晚。总体来说2011年气候显著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少。先后发生了大雾、低温、雨雪、冰冻、干旱、大风、雷电、连阴雨天气、暴雨、高温、寒露风、寒潮等灾害天气,全年气候属于年景较差年份。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有矿床(点)58处,9种。主要矿种有:1、溶剂石英砂岩矿11处,储量9926万吨,主要产于大集街伏牛山、玉贤镇盐山、奓山街奓山、侏儒街横山一带。2、耐火粘土矿3处,储量150万吨,主要产于大集街姜湾、玉贤镇蝙蝠山、蔡甸街凤凰山。3、水泥石灰岩矿9处,储量19238万吨,主要产于侏儒街、奓山街宗许湾、永安街张湾等地。4、玻璃石英砂岩矿3处,储量1740万吨,主要产于军山街大军山、永安街雷公山、索河镇嵩阳。5、水泥黏土矿,产于侏儒街小山。6、建筑石英砂岩矿11处,储量80841万吨,主要产于蔡甸街凤凰山、索河镇六神山、军山街王家山等地。7、矿瓦黏土矿17处,储量5651万吨,主要产于张湾街牌坊湾、蔡甸街丘湾等地。8、河沙,沿汉江分布。9、煤矿2处,主要产于奓山街陈家岭、蔡甸街。

  目前实际开采矿种有水泥石灰岩矿、石英砂岩矿、玻璃石英砂岩矿、耐火黏土矿和砖瓦黏土矿,主要满足武汉市建筑及配套产业的原料需求。

生物资源

  主要动物资源。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二是野生动物30余种,以山禽和水禽为主,其中白鹳、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小麂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客禽有天鹅、野鸭和雁等。

  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芝麻、花生、红苕、杂豆、蔬菜、冷食瓜、田藕等。

  主要植被。有25种,其中灌木类有盐肤木、山胡椒、胡枝子、杜鹃、栀子、六月雪、南天竹、冬青、竹类、野蔷薇、野花椒、芫花、白栋、奓木、野山楂、野柿子、紫藤等17种。草木类有丝茅、蕨类、藓类、狗尾草、苔草、拨葜、葛藤等8种。树种共有69科,140属,250种,主要用材料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马褂木、杉木、水杉、池杉、侧柏、川柏、樟树、檫木、法桐、枫香、意杨、榆树、柳树、楠竹、泡桐等。主要经济植物有柑橘、银杏、梨、桃、枇杷、茶叶、葡萄、李等。

  主要水产品:有鱼类16科,77种,其中理科鱼类48种,青、草、鲢、鳙、鲤、鲫、鳊、鳜、乌鳢是主要经济鱼类。主要经济水生动物有甲鱼、河蟹、黄鳝、泥鳅等。

经济

  2011年,蔡甸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01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2:62.6:27.2,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1.4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

  2011年,蔡甸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287元,比上年增长26.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6元,比上年增加2038元,增长15.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9681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现金纯收入9195元,比上年增长21.0%。

文化

汉阳善书

  汉阳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种类,已有260年历史,现今仅存于蔡甸与汉川交界地区。2006年,汉阳善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诸葛城遗址 在黄陵镇黄陵矶东0.5公里,北靠槠山,南临东荆河,东、西两湖环抱。1985年发现,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石凿、陶纺轮、陶器残片等,属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黄陵镇新建砖瓦厂时遗址遭破坏。在东北角尚有0.1亩的面积保存较好。

  鲢鱼台遗址 位于索河镇和平村西北延山湖中,系一块面积约20亩的长方形台地。1984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有丰富的文化遗存。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铲、鼎足、黑皮陶、红烧土和陶片等,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甸美食

蔡甸炕糍粑

  炕糍粑

  面窝

  欢喜坨

  糊汤粉

  三鲜豆皮

  鳝鱼面

  黄金炸大虾

  糍粑鱼

  腊鸭焖藕

  蔡甸三圆(肉圆、鱼圆、藕圆)

  醋溜藕条

  菜薹炒肉

  炖排骨藕汤

  大集豆盘包子

  侏儒三蒸(蒸肉、蒸鱼、蒸小菜)

  新农牛肉

  蔡甸藕汤

蔡甸人物

  蔡甸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蔡甸是楚国隐贤钟子期的生卒之地,古往今来誉称“知音故里”。明朝洪武年间,王叔英任汉阳知县,以恤民为务、民怀其德;正德丁卯举人戴金,官居应天府尹,右都御史、大理寺卿、兵部尚书、政声颇著;17世纪杰出的无神论者熊伯龙,官至国子监,学士兼礼部侍郎,撰有《无何集》;清末大书法家宗彝,书写武汉钟楼“江汉关”三字,宛如铁画银钩,光彩夺目;民国初,任民军总司令副参谋长的杨玺章,随黄兴总司令指挥抗清,誉为“当代子房”;年甫弱冠的张纯一,考取拔贡生后,历任燕京、南开、华中、上海、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著作甚丰,撰有《诸子菁华录》、《国学阐微》等精典书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蔡甸涌现了一批爱国精英。“九·一八”事变后,陈柱天以中国青年代表团领导成员身份出席日内瓦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义正严辞地声讨日寇在远东的侵华暴行。被誉为“独臂将军”的蔡树藩,1937年10月,协同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率部夜袭崞县阳明堡日军机场,歼敌一个营,焚毁敌机24架,给日军以致命打击。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及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陈昌浩,1937年执教于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著有《近代世界革命史》,译有《旅顺口》、《日日夜夜》等书,他们的革命功绩将永垂青史。

  在建设时期,蔡甸区拥有多位著名的俊才杰士: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原科技部副部长、国际东方科学院院士陈祖涛;被列入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原上海市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被美国印度安纳州曼西市授予“荣誉市长”殊荣的王邦佐;原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志霖,等等。

  在港、澳、台三地和旅居海外的蔡甸籍人士中,也拥有多位知名英才: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志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计佑铭;台湾中国全民统一会会长、著《风雨同舟》一书的陶涤亚;台湾汉阳同乡会理事长李诚忠;台湾广播公司驻西欧特派员、著名记者苏秀法;台湾律师公会秘书长、教授孙性初;台湾燮昌煤矿公司董事长邬铁青;香港商报副社长吴帆;香港银采公司董事长计万章;香港裕中实业公司总经理李明义;美国纽约经营餐饮业的副总裁杨开鑫;美国白明汉大学科研室博士、教授吴建国;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靳久成;美国硅谷艾维斯克通讯公司博士、项目经理蔡鸣,等等。

  戴金,字纯夫,汉阳县螺丝岗村戴家老湾人。明朝五德丁卯(1507年)举人,甲戍(1514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后补抚州府,嘉靖初,升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历任两京太仆少卿,应天府尹佥副都御史,大理寺卿,兵部尚书等职。著有《三难轩集》、《使蜀稿》、《渔防稿》、《江西诗记》、《官滁集》、《棘署馀图》等书多卷。

  熊伯龙(1616-1669),字汉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武汉市蔡甸区奓山镇燕儿嘴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父熊珙曾任明朝楚府典宝,祖父熊士章随熊珙至汉阳侍奉。珙死后,留居汉阳,入胶庠。父亲熊鸣盛,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进京后,与朝政不合,遂绝仕途,返回汉阳,以教书为生。顺治五年(1648),熊伯龙由拔贡举顺天乡试,名列第一。第二年,清朝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廷试策》一文,顺治帝钦点一甲二名,湖北黄冈人刘子壮获状元,熊伯龙获榜眼,时称“熊刘”。后人遂在省城贡院所在地(今省实验中学一带),高竖大牌坊,正面书“惟楚有材”。虽然牌坊50年代已被拆除,但“惟楚有材”这一赞语已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熊伯龙不仅擅诗文,还精于字母反切之学,西方天文算学,至于楷法、篆、隶、弓马、琴、棋,无一不精,是当时博学多才之士。所著《贻熊学士堂诗文集》,收于《四库全书总目》。

  密昌墀(1852-1919),字丹阶,号孑公,汉阳县柏泉人。光绪十八年进士,任山西徐沟知县。每遇县民诉讼,定能随讯随结,获得能吏之称。辛亥革命后,昌墀佯狂自恣,不肯剪去辫子,自号魋结道人,人称密疯子。民国8年10月,病逝于汉皋馆舍,终年67岁。

  宗彝(1875-1935),原名藻生,汉阳县李集乡周庄人。青年时代由优廪生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又先后毕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及贵州法政学堂。光绪末年,在贵州任抚署文案、学务处坐办和馀庆知县等官职。民国元年任晴川中学校长,次年任黎元洪副总统秘书。民国9年在湖北省办理侨务,因功授予四等嘉禾章。民国10年,代理湖北政务厅厅长,兼省长公署秘书。次年授予三等嘉禾章,代理湖北省教育厅厅长。民国13年3月,代理武汉关监督,6月任湖北官钱局会办,8月任湖北吏学馆馆长,12月任湖北襄阳道尹。在职二年,两袖清风。晚年定居省城武昌宝成路私寓。自幼临摹碑帖,精魏碑,书法古朴遒劲,为时人所重。今汉口武汉关钟楼上的“江汉关”三字即其手迹;武当山天柱峰上的“一柱擎天”四大摩崖大字,也是他任襄阳道尹时所书。

  黄云樵(1901-1990),蔡甸区玉贤镇班集村人。世医家庭出身,祖父黄章进、父亲黄秉成系邑之名医。黄云樵弟兄三人,齿居三,幼读私塾,于1915年在汉阳青石桥中药店当学徒,三年期满,能独立应付各项业务。为了深造,又返回家乡,复读私塾,致力于古典文学。1926年参加汉口市卫生局考试合格,取得开业执照,随即转迁汉口自行开业。1928年同名医谢汇东合办中医学校。1950年,被武汉市江汉区选为首届人民代表,1964年由中南局卫生部推荐到同济医院负责筹建中医科,任该科第一任主任。1984年成立“湖北省名老中医药咨询服务中心”,被推选为理事长。1986年出版《湖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第一辑。于1980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84年升为主任医师。

  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汉阳县索河乡人。从小酷爱戏剧,1915年考入汉口满春戏院科班习汉戏,艺名“小天保”。次年拜萧长胜为师,习“三生”行当。1919年出师登台。他吸取京剧之长,独创汉剧吴派唱腔,蜚声武汉,人称“汉剧大王”。1937年,任武汉戏剧界联合会理事长,率抗日公会艺人进行抗战宣传演出,上演名剧《平倭传》、《放下你的鞭子》。1953年武汉市汉剧团正式成立,任团长。武汉市戏曲学校创办,兼任校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属“划而不戴”类),次年撤销。1961年,武汉市汉剧团扩建为武汉市汉剧院,任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于1967年12月14日去世。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一至四届委员等职。其拿手戏有:《哭祖庙》、《未央宫》、《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文昭关》、《下书路会》、《捉放曹》、《哭秦廷》、《斩经堂》、《取成都》等剧,其中的《哭祖庙》于1959年摄制成影片后,在全国放映,成为《留住汉宫春》的代表作。在现代戏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红灯记》和《山乡风云》中,成功地饰演了剧中角色杨晓冬、鸠山、何奉。国内唱片公司为他录制了大量唱片,至今行销海内外。

  蔡树藩(1905-1958),汉阳县蔡甸镇龚家小岭人。出身贫苦农家。1917年由私塾转入蔡甸镇国民小学读书,终因家境贫困而辍学。1920年由高寿林矿师带到安源煤矿当童工。1921年,李立三到安源创办工人夜校,参加夜校学习,加入安源矿工组织“十人团”和“百人团”。1922年被选为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代表。1926年他在南昌被捕,坚不吐实,终因证据不足而获释。1927年初,任中共武汉硚口特区委员兼劳动童子团团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他被捕入狱,由组织营救获释后,于同年8月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后又挑选到列宁学院深造。1928年6月,当选为中共六大代表,在莫斯科出席了六大会议。192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人代表团成员,在莫斯科出席第五次国际工人代表大会。1930年奉命回国,到上海全国工会总部工作。随即调往中央苏区全总执行部工作。1931年冬,他任红二十二军政治委员。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负伤失去左臂,因战功卓著,被红军称为“独臂将军”。1933年底,红二十二军扩编为红九军团,任军团政委,兼该军团第三师政委。1934年10月率红九军团长征。遵义会议后,调任中央军委纵队政治委员。9月,张国焘拒绝北上,中央军委决定将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他任先遣队第三纵队政委,继续北上。到达陕北后,任陕北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长。1937年10月19日,协同第129师169团团长陈锡联率部冒雨袭击崞县日军飞机场,歼灭守敌一个大队(营),焚毁敌机24架。1940年,129师扩编后,任师政治部主任。1945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9年后转入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执委、全总驻西南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中共西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长等职。1954年调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国家体委党组副书记。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八大侯补中央委员。1958年10月17日,由郑振铎任团长、蔡树藩任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乘专机赴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国进行友好访问,途经苏联卡拉什地区上空时,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被追认为烈士。终年53岁。郑振铎、蔡树藩等烈士陵墓修建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内。

  彭怀堂(1905-1990),曾用名儒卿,化名杨立人,汉川县南河乡老新集人。1925年夏加入汉川县学生联合会,当选为经济委员。1927年4月到汉川县城参加农民自卫军训练班学习,先后担任共青团汉川县委委员、南河区团委书记、分水区团委书记。时年7月,任中共南河区委书记兼暴动队队长,年底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一团二营营长,参加天(门)汉(川)暴动,攻打系马口。暴动失败后去武昌王家湖隐蔽。不久,与中共汉川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参加(汉)川(汉)阳赤卫总队,担任总队秘书。旋即调任中共南河区委书记兼南河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教导员。1934年4月,组织决定他任中共仙桃中心区委书记,动身去天(门)汉(川)沔(阳)时被捕。1937年7月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营救出狱。同年底回到家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组建起青年抗日救亡协会和汉川抗日游击大队,担任协会负责人和游击大队政委。1938年11月,他同中共天汉工委取得联系,恢复党的组织关系,先后任中共汉川县委组织委员,天汉工委军事部长、(汉)川沔(阳)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川沔游击大队副政委、川阳工委书记、汉川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社会部长、保卫部长、敌区组织工作部部长、襄南军政联合办事处政务处长等职。1943年初,建立中共襄南工委和襄南挺进支队时,他任工委书记、支队长兼政委。打通襄北与洪湖通道后,10月返回天汉,任中共天汉县委组织部长。1944年9月,调任中共(汉)川沔(阳)工委书记、川沔支队政委、川沔行政委员会主任,负责开辟川沔地区。尔后调任中共沔东工委书记兼沔东游击大队政委。日军投降后,调任汉沔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中原突围时,他留在本地坚持斗争。1949年5月至1952年8月,任汉阳县县长兼县水利局局长、堤防总段段长。1952年8月调孝感地区工作,先后任孝感专署法院院长(兼庭长)、水利局局长、民政局局长等职。1972年退职休息,1982年改办离职休养。

  陈昌浩(1906-1967),汉阳县奓山镇长新村戴家庄屋人。在武昌中华大学附中读书时,就积极投身武汉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在中华大学本科读书时,加入共青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任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干事。同年12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上海出席了共青团中央五届代表大会。会后,担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兼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1931年4月,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特委书记。同年9月至1937年3月,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政治委员、总政治委员,中共鄂皖中央分局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政治委员,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西路军总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侯补中央委员等职。1937年8月,在陕北延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执教于陕北公学、抗日革命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著有《近代世界革命史》。1939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他赴苏联治病疗养,他在莫斯科生活了十多年,翻译了《列宁选集》(二卷集)、《论共产主义教育》、《旅顺口》、《宁死不屈》、《日日夜夜》等政治书籍和文艺作品,又编纂了国内第一部俄语工具书《俄华词典》。1952年,中共中央批准他回国担任中央马列学院副教育长,又从1953年起,长期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于1967年7月30日含冤逝世于北京,终年61岁。

  郑桓武(1911-1999),蔡甸区蔡甸街人,1911年10月出生。青少年时代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革命工作。抗日战争前因政治原因被关入国民党监狱。1939年至1944年曾先后任国民党湖北省监利县、竹山县县长。抗战胜利后,曾历任国民党军政部民兵司少将副司长、国防部民事局办公室主任等职。建国后,于1951年因政治原因入狱。1961年在劳改农场就业。1981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安排在汉阳县民政局工作。1979年10月,被政协汉阳县委员会特邀为县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委,此后连选为汉阳县第七、八、九届和蔡甸区第一、二届政协常委。

  张执一(1911-1983),原名锦唐,汉阳县奓山镇袁岭村屠湾人。幼年读私塾,1926年在本县参加革命,次年5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断组织联系。翌年,在武昌先后入张楚中学、群化中学读书。1928年2月在本县城内省立十二中读书,接上组织关系,7月转为共产党员。当年秋季考入武昌艺专文科班,并负责武汉青年反帝大同盟的工作。1930年2月考入湖北乡村师范,任中共武昌区委宣传委员、武昌农民行动委员会书记。次年3月毕业赴襄阳任教,秘密从事党组织的发展工作。1932年4月返汉组织武汉左翼青年联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7月赴沪,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干事。9月在沪参加中共中央短训班学习,随后返汉,任中共武汉特委委员兼共青团武汉特委书记。10月底因叛出卖而被捕。1935年8月保释出狱,遂改名执一。9月赴沪寻找组织,10月初通过吕骥找到党的组织,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干事,参加学运、军运和兵运工作。1939年1月,张任中共鄂西北特委委员,主持统战工作。同年,被选为中共鄂西北特委出席党的七大代表,到河南竹沟时,始知七大推迟召开,遂留豫鄂边区李先念部队参加抗日战争。1940年2月,新四军豫鄂边区纵队扩编为豫鄂挺进纵队,张任该队政治部联络部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第四支队改编为第一纵队,张任第一纵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不久以后,第一纵队并入第十五旅,张任该旅政治部主任。1942年任襄河地委书记兼三军分区政委。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派往上海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共上海局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文化、工商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5月参加武汉市接管工作。建国之初,任武汉市副市长。此后历任中南局委员、常委,中南局统战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和秘书长,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南政法委员会主任等职。1953年负责创办中南民族学院。1954年调至北京后,历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等职。 在1964年的“四清”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改正,并恢复名誉,重新出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后改任中央统战部顾问、党组书记。晚年有诗集《行踪吟草》问世。

  傅玉和(1913-1974),又名楚英,侏儒街傅湾人。1941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新四军五师四团侦察员、侦察参谋,五师十五旅旅部手枪队长,十五旅四十三团三营营长,十五旅襄南指挥部一支队队长,江汉军区一团司令部侦察参谋,(汉)川汉(阳)沔(阳)指挥部参谋长,江汉军区三分区敌工队长。解放后在十五军二十九师工作。

  甘学标(1914-2001),奓山街夏家嘴人,祖籍世代务农。幼读私塾读,后又到武昌中学就读,后在家乡私塾任教,以教书为生。1941年5月在汉阳县参加革命,曾用名甘正非,先后任鄂豫边区汉阳县第二联乡处副主任、第一联乡处区长,参与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参加了歼灭日伪师长汪步青部队和攻打驻黄陵矶日军的战斗。1942年,先后任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天汉挺进团参谋长、第三军分区司令部秘书。1943年,根据五师决定开辟襄南、恢复洪湖、发展江南等根据地的战略计划,随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李人林开辟襄南,任襄南指挥部秘书。1943年冬调到洪湖,先后任襄南专员公署秘书、襄南专区监沔行政委员会主席、襄南专区汉沔政务委员会财经局副局长等职。1946年8月,受党派遣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先后化名刘持真、刘朴斋,以裁缝店店员身份掩护上海局领导人钱瑛。1947年春到台湾。1947年秋被派到南汇县(今上海浦东区)打入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开展工作。1949年3月被派往青浦县,与王正共同做争取敌昆(山)、嘉(定)、青(浦)剿匪指挥部副指挥长蔡用之及所部投诚起义的工作,成功完成策反任务。1949年6月,武汉解放后甘学标回到武汉,同年8月任中南区统战部秘书。1950年3月中南大区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中南区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长江水上运输法院副院长。1955年5月,调到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任督导室督导员,1958年任刑事审判庭审判员兼西北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7月被错误关进北京秦城监狱,1975年4月获释。1978年3月被安排任国家最高人民法院信访处处长。1979年3月平反。1980年6月恢复刑事审判庭审判员工作,1982年12月离休。

  刘和赓(1915-2005)。蔡甸区大集镇鹤林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少读私塾。1931-1933年,刘和赓在族兄刘乐政的引荐下到武汉两湖中学插班就读。1933年8月到汉口建新营造厂当学徒。1936年3月在汉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以后,先后任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第一大队长、江北工作团团长、皖南特委泾县三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副官处主任兼财委主任、津浦路东来六嘉货物检查处处长兼来安县税务局局长、淮宝联防办事处税务局局长、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税务局长、第一、四行政区财政局长、苏北苏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49年4月,参加了接管城市的工作,先后任镇江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部长、苏北行署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处长等职。江苏建省后,先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人委、省委财贸部副部长,财办主任、省计委主任等职。1960年12月调任中共华东局委员会委员、财办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先后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中共江苏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1986年10月离休。

  吴运铎(1917-1991),祖籍汉阳县柏林镇李湾村(蔡甸区张湾街李湾村),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一个小职员的家庭。1931年随家人迁到黄石,进煤矿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始了军工生涯。在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吴运铎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吴运铎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为了研发枪弹,他四次负重伤,浑身上下有200多处炸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49年12月组织安排吴运铎去苏联治疗。回国后,曾任湖南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局重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1951年10月,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出版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1953年至1955年,赴苏联学习两年。回国后,担任重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1963年任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78年,在全国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后任五机部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被命名为全国自强模范。当年5月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陈伯华,汉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19年,祖籍湖北武汉蔡甸区,又名佩贞。1927年进入“新化科班”学演花旦,科名新化钗,受业于刘本玉,后受董瑶阶(艺名牡丹花)、李彩云等名家指导。她大胆地实行跨行演出,成为打破汉剧十大行当限制的第一位女演员,与当时已负盛名的张美英、万盏灯并称女三鼎甲。

  艾知生(1928-1997),蔡甸区永安街人,生于武昌。少年时代在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度过。1946年10月考入清华大学。1950年11月毕业留校工作,担任中共清华大学总支部副书记。从1951年至1966年,担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书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度受到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三门峡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核能技术研究所领导小组委员会副书记、书记。1979年5月,重新担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兼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3年8月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并任中共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85年4月担任广播电视部部长、部党组书记。1986年1月,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部党组书记。1994年4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6年3月,因患重病,应艾知生的请求,中央批准免去他的领导职务。1997年4月,被推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长。

  朱光亚(1924年12月- ),玉贤镇朱家大湾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席,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党委常委,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常务委员。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

  王南舟(1896-1969),书法家。名作楫,字南舟,出生于汉阳县(今蔡甸区)永安镇。其父王凤元,系晚清秀才。1957年至1958年,国务院推广简化汉字,他用楷书书写了《简化汉字字贴》一本,由汉口群益堂印刷出版,广为发行。武汉长江大桥入口处的石碑碑文出自于王南舟之手。解放公园内苏联空军烈士墓及洪山施洋烈士墓等的碑文均系他亲手所书。

  刘富道,1942年出生于山镇丁九村。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系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62年入伍,历任宣传干事、新闻干事、文化干事、武汉军区政治部创作员。1986年调湖北省作家协会工作,长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代表性小说集《南湖月》、《候鸟》,文学散文集《步入文学殿堂》,长篇报告文学《新河升起了彩虹》等。其中,《眼镜》、《南湖月》分别获得全国第一届和第三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直线加方块的韵律》获1982年全国“五·四”青年文学奖;中篇小说《候鸟》获1984年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人生的课题》获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湖北省第三届屈原文学创作奖。

  计佑铭,博士,湖北省武汉市汉阳(今蔡甸区山街大东村)人,生于1938年9月28日,1978年以前曾任湖北黄冈地区拖车厂副厂长。1978年旅居香港,白手起家创建了香港志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其属下企业生产的电发剪占全世界总销量的1/4以上,被誉为“世界电剪大王”。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曾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现任世界华文诗报社长,晴川书画院院长,香港国酒茅台之友协会会长,香港湖北联谊会理事长,港九新界工厂大厦厂商联会理事长,香港友好协进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名誉会长,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香港孔教学院名誉院长,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名誉会长,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名誉会长,香港公民协会副会长,九龙地区社团联会名誉会长,九龙东区各界联会副会长,九龙南山区街坊福利会会长;贵州省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贵州省公共关系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暨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武汉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湖北省总商会暨乡镇企业协会顾问,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高级顾问;河南洛阳总商会名誉会长等职。著有《港事情怀》、《香江情诗选》、《香港是我家》等著作。

  何祚欢,1941年3月出生于汉阳县马鞍山下集贤村杨家咀。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余笑予,湖北汉阳人,1935年生于楚剧世家。三岁登台,七岁走红,楚剧新秀。后改学导演,执导过京剧、汉剧、豫剧、淮剧、花鼓戏、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新戏。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图集

沉湖湿地,2022年8月4日。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栖息在沉湖湿地的水雉,2022年8月4日。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沉湖湿地内栖息的豆雁,2022年11月6日。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