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藏族

添加334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藏族]]'''([[汉语拼音]]:Zang Zu;自称「博巴」(藏語:བོད་པ་,威利转写:bod pa,藏語拼音:Pöb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于[[青藏高原]]。藏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  '''[[藏族]]'''([[汉语拼音]]:Zang Zu;自称「博巴」(藏语:བོད་པ་,威利转写:bod pa,藏语拼音:Pöb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于[[青藏高原]]。藏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音同“博”)。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語:བོད་,威利轉寫:bod,藏語拼音:Pö),称[[藏人]]为「博巴」(藏語:བོད་པ་,威利轉寫:bod pa,藏語拼音:Pöba)。此外,不同地區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衛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语:བོད་,藏语拼音:Pö),称[[藏人]]为「博巴」(藏语:བོད་པ་,藏语拼音:Pöb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衛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汉族]]多以「藏」为詞根。在藏語中,「藏」本是滿盈、純淨、清澈的意思,后来用于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來又引申指雅魯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來指称包含整個青藏高原在內的地区,並根据地名,將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紀末开始用「藏族」一詞做为藏民族的称呼。[[汉族]]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淨、清澈的意思,后来用于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內的地区,並根据地名,將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紀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此外,根据藏語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漢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人」「蕃人」「濮」「番巴」「博巴」「西番」「北發」「發羌」等,"番"字在汉语古音从"bo"音。此外,根据藏語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漢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人」「蕃人」「濮」「番巴」「博巴」「西番」「北發」「發羌」等,其中,"番(蕃)"字在汉语古音从"bo"音。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汉朝]]时期属于[[西羌]]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朝|唐]][[宋朝|宋]]时期称其为“吐蕃”,[[元朝|元]][[明朝|明]]时期称“西蕃”,明代中后期称西藏为“乌斯藏”,[[清朝|清代]]称“唐古特”,“藏番”。除了世居在中国之外,藏族也分布在[[尼泊尔]]北部、[[印度]](主要集中於達蘭薩拉、金瑙尔-拉胡尔-斯皮提、[[拉达克]]、噶伦堡、[[大吉岭]])、[[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锡金]]、[[不丹]]、[[缅甸]]([[克钦邦]]坎底地区)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汉朝]]时期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朝|唐]][[宋朝|宋]]称其为“吐蕃”,[[元朝|元]][[明朝|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朝|清代]]称“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除了世居在中国之外,藏族也分布在[[尼泊尔]]北部,[[印度]](主要集中达兰萨拉、金瑙尔-拉胡尔-斯皮提、[[拉达克]]、噶伦堡、[[大吉岭]]),[[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锡金]],[[不丹]],[[缅甸]]([[克钦邦]]坎底地区)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  藏族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特殊支系的藏族会使用自己独特的[[嘉绒语]]、[[木雅语]]、[[普米语]]等语言,通用[[藏文]]。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史诗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的[[历史]],合计约有一百多部、七十多万诗行。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族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三大方言,特殊支系的藏族会使用自己独特的[[嘉绒语]]、[[木雅语]]、[[普米语]]等语言,通用[[藏文]]。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传统服裝为[[藏服]],又以藏袍为主。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  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高达13层。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是纪念[[佛诞日]]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良辰吉日。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等等。传统意义的"衛藏"、"安多"和"康巴"三大藏区之外,还有其他独立的支系,从語言、习俗和服飾等很多方面而言,這些特殊的支系都与三大藏区有所不同,他们分別是工布藏族、[[嘉绒人]]、[[白马人]]、普米藏族、[[尔苏人]]、[[木雅人]]、华锐藏族、[[纳木依人]]、卓仓藏族、门巴藏族和[[夏尔巴人]]等。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史诗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的[[历史]],合计约有一百多部、七十多万诗行。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   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苯教]],宗教气氛浓厚。传统服裝为[[藏服]],又以[[藏袍]]为主。以[[糌粑]]为主食,多食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丧俗多行[[天葬]]、[[水葬]]、[[树葬]]、[[塔葬]]。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唐卡]]"技艺高超。"[[藏戏]]"独具特色,"[[藏族舞蹈]]"和"[[藏族民歌]]"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为[[酥油花灯节]],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是纪念[[佛诞日]]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良辰吉日。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望果节]]、[[祈祷节]]、[[沐浴节]]等等。  [[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拉萨]]境内的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高达13层。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传统意义上除了"衛藏"、"安多"和"康巴"三大藏区的藏族之外,藏族还有其他独立的支系,从語言、习俗和服飾等很多方面而言,這些特殊的支系都与三大藏区有所不同,他们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人]]、[[白马藏人]]、普米藏人、[[尔龚人]]、[[木雅人]]、扎坝人、[[拉乌绒人]]、华锐藏族、卓仓藏族、色尔藏族、虎牙藏族、觉乃藏族、博峪藏族、门巴藏族和[[夏尔巴人]]等。①「阿里」(མངའ་རིས་),又译「納里速古魯孫」「俄力思」,又称「堆」(སྟོད་,指高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注:[[拉达克]]、[[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金瑙尔]]-[[拉胡尔]]-[[斯皮提]]等地区在历史也属于「阿里三围」的一部分)②「衛」(དབུས་),又译「烏斯藏」,汉语称为"前藏",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拉萨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大部和[[昌都市]]大部。1.「阿里」(མངའ་རིས་),又译「納里速古魯孫」「俄力思」,又称「堆」(སྟོད་,指高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注:[[拉达克]]、[[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金瑙尔]]-[[拉胡尔]]-[[斯皮提]]等地区在历史也属于「阿里三围」的一部分)③「藏」(གཙང་),汉语称为"后藏",指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日喀则市]]。  2.「衛」(དབུས་),又译「烏斯藏」,汉语称为"前藏",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拉萨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大部和[[昌都市]]大部。   3.「藏」(གཙང་),汉语称为"后藏",指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日喀则市]]。④「安多」(ཨ་མ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海省]]大部分藏区、[[甘肃省]]南部藏区和[[四川省]][[阿坝州]]北部。⑤「康」(ཁམས་),又译「喀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那曲市]]局部和[[林芝市]]东部、[[青海省]][[玉树州]]、[[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以及[[云南省]][[迪庆州]]等地。  4.「安多」(ཨ་མ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海省]]大部分藏区、[[甘肃省]]南部藏区和[[四川省]][[阿坝州]]北部。   5.「康」(ཁམས་),又译「喀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那曲市]]局部和[[林芝市]]东部、[[青海省]][[玉树州]]、[[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以及[[云南省]][[迪庆州]]等地。    ⊙阿里、衛藏、多康,又有「阿里三圍、衛藏四茹、多康六崗」的说法。此处的「阿里」包括现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羌塘高原]]。①阿里、衛藏、多康,又有「阿里三圍、衛藏四茹、多康六崗」的说法。此处的「阿里」包括现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羌塘高原]]。   ⊙⊙衛藏(包括阿里和羌塘)、安多和康巴,又有「衛藏法域、安多馬域、康巴人域」的说法。②衛藏(包括阿里和羌塘)、安多和康巴,又有「衛藏法域、安多馬域、康巴人域」的说法。⊙[[门巴]]藏人(△[[西藏]].门隅地区   ⊕ 不丹)⊙[[门巴]]藏人(△[[西藏]].门隅地区 、不丹)⊙拉达克人(△[[西藏]]:阿里地区 ⊕拉达克地区)⊙拉达克人(△[[西藏]]:阿里地区 、拉达克地区)⊙菩提亚人(△[[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菩提亚人(△[[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雷布查人(△[[锡金]]⊕[[印度]]大吉岭)⊙雷布查人(△[[锡金]]、[[印度]]大吉岭)①嘉戎人(△[[四川]]:[[阿坝州]].马尔康-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红原县-汶川县-理县/[[甘孜州]].康定-丹巴县/[[雅安市]].宝兴县)①嘉戎人(△[[四川]]:[[阿坝州]].马尔康-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红原县-汶川县-理县;[[甘孜州]].康定-丹巴县;[[雅安市]].宝兴县)②木雅人(△[[四川]]:[[甘孜州]].康定-九龙县-道孚县-雅江县/[[雅安市]].石棉县)③尔龚人(△[[四川]]:[[甘孜州]].道孚县-丹巴县-炉霍县-色达县-新龙县/[[阿坝州]].壤塘县)②木雅人(△[[四川]]:[[甘孜州]].康定-九龙县-道孚县-雅江县;[[雅安市]].石棉县)  ③尔龚人(△[[四川]]:[[甘孜州]].道孚县-丹巴县-炉霍县-色达县-新龙县;[[阿坝州]].壤塘县) ⑤白马氐人(△[[四川]]:[[陇南市]].文县△四川:绵阳.平武县/[[阿坝州]].九寨沟县-松潘县) ⑤白马氐人(△[[四川]]:[[陇南市]].文县△四川:绵阳.平武县;[[阿坝州]].九寨沟县-松潘县) ⑧[[普米]]藏人(△[[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甘孜州]].九龙县)⑨尔苏人(△[[四川]]:[[凉山州]].甘洛县-越西县-冕宁县-木里县/[[雅安市]].石棉县-汉源县/[[甘孜州]].九龙县)⑧[[普米]]藏人(△[[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甘孜州]].九龙县)  ⑨尔苏人(△[[四川]]:[[凉山州]].甘洛县-越西县-冕宁县-木里县;[[雅安市]].石棉县-汉源县;[[甘孜州]].九龙县)  ⑩纳木依人(△[[四川]]:[[凉山州]].西昌-冕宁县-盐源县-木里县;[[甘孜州]].九龙县)   ⑩纳木依人(△[[四川]]:[[凉山州]].西昌-冕宁县-盐源县-木里县/[[甘孜州]].九龙县)⊙[[札达县]]:拉户力提喃人⊕布难人⊙[[札达县]]:拉户力提喃人、布难人⊙[[拉萨市]]:尼瓦尔人⊕卡扎拉人(藏人与尼泊尔人混血)⊙[[拉萨市]]:尼瓦尔人、卡扎拉人(藏人与尼泊尔人混血)  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六牦牛”部初兴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大约进入6世纪时,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隋末唐初,“悉补野’’部的松赞干布兼并诸族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臣民共进赞普(王)尊号,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划分全境为四大军政区域,在西藏建成自称为“蕃”,汉籍称作“吐蕃”的奴隶王朝。松赞干布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进唐朝、印地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六牦牛”部初兴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大约进入6世纪时,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隋末唐初,“悉补野’’部的松赞干布兼并诸族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臣民共进赞普(王)尊号,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划分全境为四大军政区域,在西藏建成自称为“蕃”,汉籍称作“吐蕃”的奴隶王朝。松赞干布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进唐朝、印地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创制于7世纪初,通行整个地区。除我国境内的藏族外,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家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卫藏和康方言都有升调,安多方言没有升调。藏文是公元6世纪时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结合藏语的实际,仿照梵文的一些文字体系创制的。其字体因不同的形式而分为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有头字”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主要用于手写。前者相当于汉字的楷书,后者相当于汉字的行书。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是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和形体别致的标点符号构成的文字体系。书写自左向右,每个辅音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均附带有一个元音,故虽属拼音文字,但有黔方言的功能,是藏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创制于7世纪初,通行整个地区。除我国境内的藏族外,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家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卫藏和康方言都有升调,安多方言没有升调。  藏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传世,最早的有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吐蕃王朝崇奉佛教,曾专设译场,宋代自内地传入雕板刻经,其典籍著述之丰富可与汉族媲美。书籍装帧为横条散叶梵夹本。藏文大藏经纂成于元代,即闻名于世的“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两大佛学丛书。此外还有哲学、韵律、文字、舆地、医药、历算、史传、全集、文学、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等著述。历史类著作有通史、断代史、编年史、宗教史和传记、谱系、地方志、寺志等。早期著作如《松赞干布全集》、《授记根本三十颂》,医药学巨著如《医方四续》,历史名著如《红史》、《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统记》,地理专著如《世界广述》、《卫藏胜迹志》,史诗传说如《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小说传记如《弥罗热巴传》、《颇罗鼐传》,格言诗歌如《萨迦格言》等书,早已脍炙人口,并在国内外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藏族书法绘画具有高度艺术水平,藏文楷书庄重工整,行草秀丽潇洒,大之于书匾勒石,小之于抄经写读,均体现出笔力工夫;藏画以铁线描法为主,表现了东方美术特色,章法谨严,结构完整,尤工人物,神态逼真,诸如庙堂壁画和唐喀佛画等,布局大方,色彩鲜艳,为世所重。雕刻塑像,技艺高超;建筑营造,具有民族特色,举世闻名的拉萨布达拉宫,累积高达13层,金碧辉煌,与山势浑然一体,妙造自然,横跨江河的铁索桥、藤索桥,均有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藏族医药、历算自成一格。藏医讲究望、闻、问、切,兼有针砭、按摩及外科手术,藏药博采动、植、矿物,讲求炮制技术;尤其在畜牧兽医方面有独到之处。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阴阳、十二生属系年,每六十年一周,年分四季,十二月,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一闰月,可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藏族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器取自内地古代雅乐,节奏悠扬,间以鼓钹,烘托欢快。藏剧创始于明代,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不设舞台帷幕,演员为男性,有小型道具与面具,并有齐唱帮腔,有《文成公主》等八大剧本,深受群众欢迎,形成中国的著名剧种。 藏文是公元6世纪时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结合藏语的实际,仿照梵文的一些文字体系创制的。其字体因不同的形式而分为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有头字”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主要用于手写。前者相当于汉字的楷书,后者相当于汉字的行书。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是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和形体别致的标点符号构成的文字体系。书写自左向右,每个辅音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均附带有一个元音,故虽属拼音文字,但有黔方言的功能,是藏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     藏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传世,最早的有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吐蕃王朝崇奉佛教,曾专设译场,宋代自内地传入雕板刻经,其典籍著述之丰富可与汉族媲美。书籍装帧为横条散叶梵夹本。藏文大藏经纂成于元代,即闻名于世的“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两大佛学丛书。  此外还有哲学、韵律、文字、舆地、医药、历算、史传、全集、文学、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等著述。历史类著作有通史、断代史、编年史、宗教史和传记、谱系、地方志、寺志等。早期著作如《松赞干布全集》、《授记根本三十颂》,医药学巨著如《医方四续》,历史名著如《红史》、《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统记》,地理专著如《世界广述》、《卫藏胜迹志》,史诗传说如《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小说传记如《弥罗热巴传》、《颇罗鼐传》,格言诗歌如《萨迦格言》等书,早已脍炙人口,并在国内外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藏族书法绘画具有高度艺术水平,藏文楷书庄重工整,行草秀丽潇洒,大之于书匾勒石,小之于抄经写读,均体现出笔力工夫;藏画以铁线描法为主,表现了东方美术特色,章法谨严,结构完整,尤工人物,神态逼真,诸如庙堂壁画和唐喀佛画等,布局大方,色彩鲜艳,为世所重。雕刻塑像,技艺高超;建筑营造,具有民族特色,举世闻名的拉萨布达拉宫,累积高达13层,金碧辉煌,与山势浑然一体,妙造自然,横跨江河的铁索桥、藤索桥,均有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藏族医药、历算自成一格。藏医讲究望、闻、问、切,兼有针砭、按摩及外科手术,藏药博采动、植、矿物,讲求炮制技术;尤其在畜牧兽医方面有独到之处。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阴阳、十二生属系年,每六十年一周,年分四季,十二月,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一闰月,可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器取自内地古代雅乐,节奏悠扬,间以鼓钹,烘托欢快。藏剧创始于明代,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不设舞台帷幕,演员为男性,有小型道具与面具,并有齐唱帮腔,有《文成公主》等八大剧本,深受群众欢迎,形成中国的著名剧种。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  解放前的藏族家庭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各聚居区通婚范围颇不一致,有的地区父系亲族间或母系亲族近亲间禁婚,有的地区则父系亲族几代之后可通婚,而母系亲族间不禁。家庭形式有多种,而仍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配合继承财产,女子即便招婿也要从属于男方。一夫多妻制家庭出富有人家外,比例很小。也有一夫多妻制,主要是由于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经济原因而存在,故不受社会歧视。夫妻离异或再娶、再嫁和私生子女均不受社会歧视,但与“下等人”通婚则造物议。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天葬(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  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     解放前的藏族家庭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各聚居区通婚范围颇不一致,有的地区父系亲族间或母系亲族近亲间禁婚,有的地区则父系亲族几代之后可通婚,而母系亲族间不禁。家庭形式有多种,而仍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配合继承财产,女子即便招婿也要从属于男方。一夫多妻制家庭出富有人家外,比例很小。也有一夫多妻制,主要是由于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经济原因而存在,故不受社会歧视。夫妻离异或再娶、再嫁和私生子女均不受社会歧视,但与“下等人”通婚则造物议。  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天葬(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肠;有的地方则抢姑娘的帽子、戒指、头巾等物(若姑娘不愿与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声,或直言相约,则是愿意结交朋友)。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随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才能送聘礼,商定婚期。在有些农牧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当男青年看中姑娘后,便请某人带酒、哈达等物前去说媒,女方同意婚事,则饮其酒,受其礼;否则,婚事告吹。女方允亲后,媒人再次带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礼,聘礼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邻亲友议论。送过聘礼,可根据男女双方生辰选定吉日,准备成亲。也有的地区盛行由男女双方私下约定,出走成婚的习俗,但近年来逐渐减少。  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肠;有的地方则抢姑娘的帽子、戒指、头巾等物(若姑娘不愿与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声,或直言相约,则是愿意结交朋友)。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  随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才能送聘礼,商定婚期。在有些农牧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当男青年看中姑娘后,便请某人带酒、哈达等物前去说媒,女方同意婚事,则饮其酒,受其礼;否则,婚事告吹。女方允亲后,媒人再次带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礼,聘礼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邻亲友议论。送过聘礼,可根据男女双方生辰选定吉日,准备成亲。也有的地区盛行由男女双方私下约定,出走成婚的习俗,但近年来逐渐减少。 
18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