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蜀先主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蜀先主,指刘备。先主,开国君主之意。蜀先主庙,原建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到四年(824年)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蜀: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中的蜀国,又称蜀汉(221~263年)。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天下混乱,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公元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诗中以“天地英雄”指代刘备。刘备出身卑微,在乱世之中,几经起落,最终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属不易。建立蜀国之后,刘备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振兴汉室,彰显了英雄之志。


逐句释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备的)英雄气概充满天地,千秋万代一直威风凛凛令人肃然起敬。
  天地英雄:指刘备。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气:气概,气势。
  千秋:一千年,泛指很长久的时间。
  尚:还(hái ),仍然。
  凛然: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


  【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主席《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2015年9月2日)中曾引用,讲话原文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创立基业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恢复五铢钱币志在复兴汉室。
  势分三足鼎: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势。
  业复五铢钱:汉末有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里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复兴汉室的勃勃雄心。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蜀汉),然而他的儿子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致使蜀国亡国)。
  得相:指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建立蜀汉。相,指诸葛亮。
  开国:指建立新的国家,在封建时代指建立新的朝代。
  生儿不象贤:刘备之子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闇弱,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最凄惨的是那蜀宫中的歌伎,(被掳到魏国)在魏宫前歌舞作乐。
  蜀故伎:指蜀国过去的歌舞伎。蜀国灭亡后,蜀宫中的歌舞伎被俘虏到魏国。伎,同“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魏宫:指魏国的宫殿。刘禅降魏后,被东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故意用蜀国的歌舞伎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只有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蜀先主庙》题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备像,《历代帝王像》(局部),阎立本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此诗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作者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


  颔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用典,借钱币的典故,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颈联“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尾联“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作者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


试题精选: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是凭吊古迹的咏史诗,主要目的在于讥贬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时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有力地衬托了后文刘禅的昏庸不才。

  B.颔联咏功业,对仗难度大,却自成巧思。上句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表现刘备的英雄气概;下句化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

  C.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这一联嘲讽刘备长于择相,短于教子,从而导致嗣子不肖,后业不继。两句词意互相抗衡、声情顿挫美妙。

  D.尾联感叹后主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赐宴,命原蜀宫歌伎现场歌舞,而刘禅对此喜笑自若。尾联化用此意,表现刘禅不惜先业。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E.全诗前一半写盛德,后一半写业衰,在盛衰对比中,道出一个古今兴亡的教训。诗人咏古抒怀,借此警策开元盛世之后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

  参考答案:A、C


  2.这首诗首联写得“突兀劲挺”,请仔细揣摩分析,说说其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首联妙处:①境界雄阔绝伦。“天下”“千秋”等字眼写出了“英雄气”至大无垠,万古长存。这样遣词用语显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臆。②用典不着痕迹。“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说过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诗仅添一“气”字。③意在言外,旨意深远。“尚凛然”写出千秋之后先主之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凸显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寄托了诗人敬仰之情。(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参考答案:“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1分),一个从时间上(1分),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1分),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2分)。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1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5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唐朝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年间进士,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又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最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理想。《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收录其诗作703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