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后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蜀道后期

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蜀道后期》是唐朝大臣、诗人张说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蜀道后期: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归家。后期,是落后于所预定的归期的意思。蜀,今四川一带。

  此诗作于武则天天授年间(690年九月—692年三月),其时张说任校书郎,曾两度奉使入西蜀。他家居洛阳,本来算着归家的日子,想早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可是公务繁忙,回家的日子已经耽误,于是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


逐句释义: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居思归的心总在争取时间,来往的日程先已计划好。
  客心:客居外地者的心情。
  争日月:同时间竞争。
  预期程:事先安排好日期和行程。预:事先准备。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秋风(性情急迫)竟然不肯等待(我),抢先回到了(我家)洛阳城。
  不相待:不肯等待。
  洛阳:唐朝当时的首都。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


蜀道后期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为作者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所作。前两句写作者力争按时回到洛阳,不料因事耽误回家行程,表现了心中的怅惘。后两句绕开一笔,埋怨秋风无情,不等自己抢先到洛阳去了,点明题意。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前两句“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作者此次前往蜀中出差,远离朝廷和家乡,不免思乡,从一开始就盘算着回家的期限,仿佛要和时间争一下。这个“争”字,将时间拟人化,将作者和时间那种争先恐后比赛的气氛活灵活现起来,也显得幽默风趣。古代的官员,处理政务也都是有固定的日期的,比如高适《封丘作》就说“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的。一个“预”字,表明作者已经提前规划回家的路程和日期。

  后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作者因事耽搁,原定秋前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而作者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秋风啊,你怎么都不等等我,就自己先回到洛阳去了呢?自嘲调侃,风趣幽默。

  作者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名家点评: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诗意巧妙,非百炼不能,又似不用意而得者。

  《唐诗广选》:“争”字、“预”宇,见得题中“后”字出,一字岂可轻下?

  《增订唐诗摘钞》:“后期”者,不果前所期也。此何干秋风,而怨其不相待?“诗有别趣,而不关理”,即此之谓。

  《而庵说唐诗》:人知其借秋风作解嘲,而不知其将秋风来按捺日月,故“争”字奇,“不相待”更奇。

  《唐诗别裁》:以秋风先到,形出己之后期,巧心浚发。

  《网师园唐诗笺》: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后”字从对面托出,一句不正说,妙绝。责秋风微妙、此谓言外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第一句中的“争”字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争日月”,像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写出了远赴他乡的游子归家心情的迫切。


  2.“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这两句它成功地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拟人,作者本预期在秋天来临之前回到洛阳,可是却被秋风占了先手;含蓄地表示了自己不能及时回家的失望与烦恼。(意对即可)


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年),唐朝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后徙家洛阳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玄宗)监国。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与苏颋(袭封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之作。被贬岳阳时的作品,较有特色。有《张说之文集》。(新、旧《唐书》本传)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