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虞世南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题与背景: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被称为唐诗“咏蝉三绝”。蝉,俗称“知了”,是一种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幼虫一般要在地下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才会破土而出,爬上大树,羽化成蝉,在地面上度过匆匆几个月的时光之后,便结束自己看似短暂的一生。成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古人以为蝉是靠露水生存,因此将蝉视为清高、纯洁的之物加以咏颂。

  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虞世南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唐太宗李世民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拿别的人或事物来比自己),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逐句释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清露:清纯的露水。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稀疏。
  桐:梧桐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在高处鸣叫的的声音自然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藉:凭借。


蝉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托物寓意,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拿别的人或事物来比自己),耐人寻味。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暗含比兴象征。“垂緌”借指官员,意思是做官的人要像蝉那样只饮清纯的露水,要品格高洁,莫要做贪官污吏。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疏桐”是指枝叶稀疏的梧桐树。梧桐树在古人眼中是高贵之树,有“凤非梧桐不栖”之说。这一句说蝉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叫,进一步说明蝉的高洁。“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名家点评: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试题精选:

  1.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2)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3)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2.读《蝉》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3.《蝉》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4.《蝉》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托物寓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习性、鸣响,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5.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2)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緌”,食性“饮清露”,写出了蝉的品格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非是藉秋风”写出了蝉不攀附权贵的品性。


  6.通过《蝉》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7.《蝉》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


  8.《蝉》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参考答案:形状、习性、声音。


  9.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0.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拓展阅读:

  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年),唐初大臣、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性沉静寡欲,精思读书。李世民做秦王时,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任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八年进封县公。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38首。《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