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逐句释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酒送来。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用典。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战场旁边开放。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强欲登高去”,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而作者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作者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二句“无人送酒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遥怜故园菊”,写作者在重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作者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结句“应傍战场开”,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作者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诗境浅说续编》:花发战场,况未休兵、谁能堪此?嘉州《见渭水思秦川》诗云云、亦思乡之作。心随水去,已极写乡思,而此作加倍写法,感叹尤深。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2.分析“无人送酒来”化用典故的妙处?

  参考答案:在这里是反用其意,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也顺势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自然引出行军征战中的情境。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处的思乡之情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进士,曾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388首。(《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三)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