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pɑo;英语:robe),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诗经》、《国语》中已出现袍的名称。隋唐时期,袍服盛行。其中交领大袖直裰式袍服传入日本,促进和服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袍被广为穿用,至今在民间和东南亚地区仍有沿用。袍分为龙袍、官袍、民袍等。

  龙袍 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九条: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襟里藏一条,于是正背各显五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官袍 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以一定颜色或图案表明官位等级。多数配用相应的服饰件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开始将袍定制为朝服,以所佩印绶为主要官品标识。自此,官袍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权位象征。唐代开圆领官袍的先河,并由长孙无忌上书而正式使用襕袍(袍的膝部位处加饰界栏),还配以相应的鞓(腰带)。武则天当政时颁命服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是补服的起源。宋代官袍袖子肥大,明确规定饰襕、佩绶、围鞓等。元代官袍多以罗为面料,并以花纹大小表示级别;最低品级的官员因用小菱纹芝麻罗而被称作“芝麻官”。明代洪武年间创立区别文武官员等的补子制度,称作补服;亲贵大臣袍服,按照品位还有斗牛服、飞鱼服、蟒衣(后称蟒袍)、麒麟袍等,分别刺绣相应的形状似龙的图案。明代官袍款式特点是在两侧袍衩处加幅称襬(摆)。清代官袍一般与马褂(即马蹄袖外褂)配套穿用;外穿而不配马褂的礼服袍必须临时装马蹄袖(俗称龙吞口);作为行装的袍称行袍,其后侧襟裁短一尺以便乘骑,故又称缺襟袍。清室官员常服袍的款式为四开衩。蟒袍沿用至清代又称花衣,应用较广,规定繁琐,由服色、蟒数、纬帽上的顶珠花翎、外褂上的方圆补子等组成等级森严的制度。

  民袍 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袍因制作简单,穿用方便,在民间普遍穿用。周代和秦汉士人、庶民的袍,衣料粗糙,裁制简陋。唐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服饰的交流,特别是元代蒙古袍服、清代满族袍服的传入,民袍在款式造型上有过长摆和短摆、交领和圆领、右衽和左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种变化。当代旗袍和中国民族服装中的袍,正是民袍发展变化的结果。


 (袌) 【异体 古文】

拼音:páo  部首:  总笔画:10  部外笔画:5  结构:左右  五笔:PUQ  倉頡:LPRU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páo
  1. 中式长衣: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
  2.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祝允明
”字书法
作者:文徵明
”字书法
作者:苏轼
”字书法
作者:杜牧

袍 páo

  1. 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用作朝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袍分为龙袍、官袍、民袍等。《诗经》、《国语》中已出现袍的名称。隋唐时期,袍服盛行。

《康熙字典》释义

  【申集下】【衣字部】

  【唐韻】薄褎切【集韻】【韻會】蒲褎切,??音軳。【廣韻】長襦也。【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後漢·輿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又【爾雅·釋言】襺也。【禮·玉藻】纊爲襺,縕爲袍。【論語】衣敝縕袍。 又衣前襟。【公羊傳·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又【禮·喪大記】袍必有表。【註】褻衣。 又【韻補】蒲侯切,叶音抔。【詩·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又【集韻】薄報切,音暴。【類篇】同袌。 或作??、??。

《说文解字》释义

  【卷八】【衣部】 编号:5247   袍,[薄襃切 ],襺也。从衣包聲。《論語》曰:“衣弊緼袍。”

首字为“袍”的词语

  袍子  袍甲  袍仗  袍皮老  袍花  袍杖  袍表  袍帔  袍服  袍鱼

  袍泽  袍带丑  袍带  袍茧  袍界  袍段  袍袄  袍绔  袍哥  袍套

  袍钾  袍笏  袍袖  袍铠  袍领  袍袴  袍罩儿  袍褂党  袍襕  袍襗

  袍鞾  袍襺


首字为“袍”的成语


  袍笏登场  袍泽之谊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