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襄城区汉语拼音:Xiāng Chéng Qū;英文:Xiangcheng District),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文化中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阳市城区南部,汉江南岸。东与襄州区、北与樊城区隔江相望,正南与宜城市交界,西南与南漳县接壤,西北与谷城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11°50′—112°13′,北纬31°50′—32°03′之间。版图面积684.8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2012年末)。全区辖6个街道、2个镇、1个乡。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顺汉水流向略有起伏,东北边界以汉江为界,临江为沙洲地,中西部以岗地、丘陵、山地为主,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襄城区历史为襄阳城,始筑于汉初,是历代州、郡、路、道、府、县的治所。

  邮编:441021 代码:420602 区号:0710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城市风光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城市风光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城市风光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九天玄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一景

行政区划

  全区辖6个街道、2个镇、1个乡:古城街道、真武山街道、庞公街道、檀溪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卧龙镇、欧庙镇、尹集乡。区政府驻真武山街道檀溪路60号

历史

  襄城得名于古襄阳城。襄阳城始筑于汉代,历为州、郡、路、道、府治所,现为襄樊市委、市政府驻地。

  春秋战国时期,先为楚下邑,后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秦,襄阳属南郡。西汉初年设襄阳县,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的地区。境内万山以东属南郡襄阳县,万山以西属南阳郡邓县。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襄阳县。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复称“襄阳”,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以襄阳侨置雍州。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襄阳从荆州划出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萧詧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襄阳县。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襄阳县。隋炀帝时属襄阳郡襄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属山南道襄州襄阳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襄阳县。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襄阳县。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襄阳县。南宋绍光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襄阳县辖境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襄阳县。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襄阳县。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襄阳县。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襄阳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襄阳府,初属安襄郧荆道襄阳县,后改属鄂北道襄阳县。民国三年(1914年)属湖北省襄阳道襄阳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于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湖北省鄂北行政公署襄阳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设行政督察区,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襄阳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襄阳县。

  1948年7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发动襄樊战役,随即攻克襄阳城。1949年1月,中共桐柏区党委决定成立襄樊市爱国民主政府,领辖襄、樊二镇,划襄阳城为襄樊市襄城区,并建立襄樊市襄城爱国民主政府。境内泥咀、尹集、欧庙、李刘集设4个区(以后并为泥咀、欧庙两个区),隶属桐柏公署襄西办事处。1949年5月,襄樊市政府、襄西办事处撤销,并入襄阳县爱国民主区政府,遂改称襄阳县襄城爱国民主区政府;同年10月,改为襄阳县襄城区人民政府,辖襄阳城和城郊的庞公、观音、檀溪、刘河、杨河、中心6乡。

  1950年5月,恢复襄樊市,改称为襄樊市襄城办事处,下辖延北、延中、东正、西大、延南5个街政府。1954年6月,改称为襄樊市第一办事处;1956年8月,改称为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建立襄樊市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9月,成立襄樊市襄城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销公社革委会,改建为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1981年3月,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襄樊市襄阳城街道办事处。1983年12月,襄樊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襄城、樊东、樊西、郊区四个县级建制区。襄城区辖东街、南街、中街、北街、红花园、闸口、西街、老龙堤、胜丰路、荆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桥、宏伟、新村、青山15个居委会。辖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2.5万人。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襄樊市襄城区、樊西区、樊东区、郊区,成立襄樊市襄城区、樊城区。市辖区划进行调整,襄城区在原来基础上新划入汉水流域以南的原郊区的檀溪、尹集、庞公3个乡。是年,襄城区辖王府、庞公、昭明、余家湖、隆中、檀溪6个街道办事处和尹集乡。总人口2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万人。版图面积173平方公里。

  2001年12月,撤销余家湖办事处。2002年1月,原襄阳县欧庙镇、泥咀镇划入襄城区管辖。2002年末,襄城区辖王府、庞公、昭明、隆中、檀溪5个街道办事处和尹集乡、泥咀镇、欧庙镇3个乡镇。总人口47.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4万人。版图面积684.8平方公里。2003年11月,泥咀镇更名为卧龙镇。

  2004年末,襄城区总人口491500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38个居委会、136个村委会。2005年末,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40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2006年8月4日,湖北省民政厅《关于襄樊市襄城区调整欧庙镇及庞公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批复》(鄂民政发[2006]36号):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襄樊市襄城区将欧庙镇的枣林、贺店、周营、赵庄、李刘集、莫康、黄龙观、凃沟、曾垴、曹湾、王树岗11个村委会划归庞公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8年12月29日,根据襄樊市民政局《关于襄城区设立余家湖街道办事处的批复》(襄樊民字[2007]17号文件)精神,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襄城经济开发区和余家湖街道办事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原归属于庞公办事处的钱营、水洼2个村和欧庙镇的枣林等11个村划归余家湖办事处管理,面积70余平方千米,总人口4143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襄城区常住总人口473202人,其中:王府街道71260人,昭明街道60420人,庞公街道68191人,檀溪街道57762人,隆中街道44387人,余家湖街道21849人,欧庙镇66575人,卧龙镇70673人,尹集乡12085人。

  2013年末,撤销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新组建古城街道、真武山街道,同时调整庞公街道和檀溪街道管辖范围(襄政函[2013]168号)。2014年1月12日正式实施。调整后,全区辖6个街道、2个镇、1个乡:古城街道、真武山街道、庞公街道、檀溪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卧龙镇、欧庙镇、尹集乡。区政府驻真武山街道檀溪路60号。

地理

  襄城区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以南。北临汉江咫距樊城区,东环襄江濒依襄州区,东、南与宜城市、南漳县交界,西北和谷城县毗邻。襄城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4′—112°14′,北纬31°58′—32°04′之间。全区承东接西,为鄂、豫、川、陕接壤地。汉水由西北至东南环绕出境。

  地形 襄城区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以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北边界以汉江为界,滨江为沙洲地,中西部以岗地、丘陵山地为主。境内主要有扁山、万山、岘山、真武山等。地区南部扁山为最高点,海拔460.5米,最低点位于欧庙镇汉江出境处,海拔标高58米。

  水文 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汉江1条,总长78.95千米;二级河狮子岩河、迴龙河,肖家河,渭水4条,总长83.74千米;三级河4条,总长71.25千米。河流总长度233.94千米,河网密度2.92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19.8亿立方米,年排涝量2.3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3.8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汉江,从西至东流经境内卧龙、檀溪、庞公、余家湖、欧庙,长78.95千米,流域面积271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3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狮子岩河、迴龙河、肖家河、渭水。

  气候 襄城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无霜期228—249天;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6%。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年平均14278万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库拦截地表经流产生。区内共有水库4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龙河水库总库容2995万立方米,渭水水库总库容2040万立方米,蓄水总能力896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量7亿立方米,水层厚约70米,埋深4—12米。

生物资源

  全区境内有生物资源310多种。其中:植物类约20个种类,木本植物160种,草本植物47种。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雪松、杉树、柏树、杨树、柳树、紫穗槐、香椿、臭椿、青苹、红苹、野山渣等,较为珍稀的植物有银杏、水杉、花红等。动物类约85种,以人工饲养动物为主,兼有野生动物50余种。鸟类以乌鸦、喜鹊、斑鸠、画眉、杜鹃居多。水产有鱼类资源50多种。其中:鲤科鱼31种,如:青鱼、草鱼、鲢鱼、鳊鱼及虾、龟、泥鳅、牛蛙等水生动物。

矿产资源

  区内探明的非金属矿藏资源有硅石、石灰石、白云石。其中:硅石主要分布在雄鸡山、扁山、仙家山大约9华里的矿带。全区工业品位达99%以上,储量300万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岘山,真武山、磨旗山储量约1497万吨,石灰石年开采量达60万吨。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铁帽山、扁山。

文化、旅游

风景名胜

  襄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蜚声中外,主要景区有古城,楼台、影壁,祠庙、冢墓、碑拓,名胜古迹,陵园、公园,奇山异水共六大类。

  古隆中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襄阳城西去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总面积209平方公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隆中描述道:“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古隆中主景区12平方公里,以诸葛草庐故居为中心,整个风景区包括隆中山、乐山、大旗山等山峦,以及山与山之间形成的诸葛庙冲和广德寺冲等山冲及溪流。隆中山最高海拔306米。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一是诸葛亮的躬耕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同时也是著名的“隆中对”的提出地。古隆中的文物景点大体上分为遗迹性文物景点和纪念性文物景点两大类。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襄阳城 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楚在此曾设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垣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建,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周长7公里,原有城门6座,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环绕襄阳城的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夫人城

  夫人城 位于襄阳城西北角。东晋时梁州刺史朱序镇襄阳时,前秦苻丕来攻,序母韩夫人登城巡视,见西北角城垣防守薄弱,遂领女婢及城内妇女于此斜筑新城一段,后此角果被攻破,幸赖新筑之城垣,方击退攻城之敌,时人因称此段城垣为夫人城。据史料记载,明初在此扩建子城。长24.6米,宽23.4米,上嵌石匾,镌“夫人城”三字,下嵌古碑数通,其中同治年间(1862-1874)树立的石碑,上刻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字样。现子城上塑韩夫人白玉石像,供游人瞻仰。2001年6月25日,包括夫人城在内的襄阳城墙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习家池

  习家池 又名高阳池,位于襄阳城南约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史载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习侯引白马泉水于宅前筑堤修池,池中起垒钓台,四周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54卷《汉晋春秋》,成为名扬后世的史志学家,進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后历代屡加修葺。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习家池宋代毁于兵燹,到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在襄阳做官的副使聂览、江汇又对习家池作过全面修缮,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守周凯又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池西新凿两耳池,同时改高阳池馆为“四贤祠”,祀习郁、山简、习珍、习凿齿。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湜对习家池也进行过一次大修,给两耳池命名“溅珠”、“半规”。

  黄家湾风景区 位于襄阳城至古隆中中间地段的山冲之中,距城区7公里。景区于2002年由本地私营业主衡光义投资开发建设,占地面积约9.8平方公里。景区根据区域的地理特征,充分挖掘三国文化、乡俗风情、襄樊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以诸葛亮与黄月英的爱情故事为主题,重点发展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等区域特色旅游产品,逐步完善旅游休闲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了融观光、休闲、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消闲避署胜地。

  真武山 位于襄阳城西南两公里处,海拔162米,面积约四百亩,西与琵琶山为邻,东同羊祜山相对,南和虎头山相接。据史料记载,真武山原名龟山,在明代继武当山兴建八宫之后而改称九宫山。“明宣德中,里山肖旭建真武庙于山上”,又改称真武山,此后一直沿用。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唐城

  唐城 既是影视拍摄基地,又是全国性旅游目的地;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位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的岘山临江风景区,东连汉水,南眺鹿门,西依岘山,北接古城,依托襄阳建城2800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将岘山、汉水、孟浩然、习家池等大批代表性襄阳文化元素注入景区,使其独具蕴含岘山文化、汉水文化、诗歌文化、史学文化、宗教文化、考古文化等在内的襄阳文化高地,为游人呈现“一枕春梦,浪漫唐城”的极致之旅。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岘山

  岘山文化广场 位于羊祜山麓,东起盛丰路,西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北到环山路,占地面积达22.4万平方米。整个广场分为生态绿荫广场区、文化休闲区、运动健身区、湿地体验区等四大分区,主要建设羊祜文化浮雕墙、岘山文化长廊、生态湿地体验栈道、树叶广场、绿道驿站、动感儿童乐园和球类运动场等。广场内人工湖面积约2万平方米,与南渠相邻,还规划了“三水连通工程”,即在人工湖与南渠之间建设闸阀,从南渠引入汉江活水,以使得人工湖水位稳定。

  中华紫薇园 在襄阳市南3公里,位于岘山旅游名胜区西麓,环绕白云水库、毗邻襄阳大学城。作为襄阳园林花卉文化产业园核心景区,中华紫薇园建成之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品种最全的紫薇观赏园区。目前,栽植了各种花卉苗木,品种达200多种,600余万株。酒店、会所、水上娱乐等项目正在建设。

  仿古一条街 襄城北街仿古一条街是襄阳城内十字街至临汉门的一条传统街道,全长904米,囊括了昭明台、铜靼巷、单府、杨家花园及临汉门等名胜古迹建筑,是古襄阳城传统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市政府对其拆迁改造,建成了仿古一条街。

  襄阳公园 位于襄城东门桥地带。上世纪70年代,为给市民增加更多的公共休息场所,政府开始筹建襄阳公园,1975年免费对市民开放。这是襄城第一家公园。1992年,襄阳公园、原阳春门公园、原国营渔场三址合并。形成市区面积最大的一家公园。

  襄樊烈士陵园 位于襄阳城西南之羊祜山,占地面积1100余亩,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是为纪念解放襄樊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及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而兴建的。羊祜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主峰高220米。28米高的烈士塔矗立于山顶,其下有640余级登山梯道,山半腰建有三座烈士亭和一座烈士事迹陈列馆,山西麓为骨灰堂,山下还建有烈士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