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襄州区汉语拼音:Xiāng Zhōu Qū;英文:Xiangzhou District),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东接枣阳市,西接老河口市谷城县、南连宜城市南漳县,北与河南省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接壤。总面积2306平方千米。总人口106万。全区辖2个街道、13个镇。

  地处鄂西北山地与大洪丘陵交会地带,地势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北部为波状土岗地,南部为低山后陵区,中部为汉江和唐、白、滚、清河冲积平原。有汉江唐河白河唐白河滚河清河淳河七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82条;唐、白、青、滚4河呈扇状入汉江。全区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5.8%,低山丘陵占13%,沿江河冲积平原占21.2%。盛产水稻、小麦、玉米,为全国产量大县之一,芝麻、花生、棉花、烟叶、牲猪在全省享有盛誉。是全国著名的麦冬之乡、柳编之乡。大头菜腌制堪称“中华一绝”。景点有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等。

  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建制2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唐代诗人孟浩然张继皮日休北宋书画家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30多回发生在襄阳。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渝、川、陕、豫五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焦柳、汉丹、襄渝三大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孝襄、襄十、许樊、襄荆四条高速公路在襄阳境内交汇,207、316国道绕城而过,境内的襄樊机场通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福州等城市,全国13个特大货运编组站——襄北车辆段、正在建设的襄樊火车东站和规划建设的襄樊汽车客运东站、3个内河港口均在襄阳城区。

  邮编:441100 代码:420607 区号:0710

行政区划

  全区辖2个街道、13个镇:张湾街道、刘集街道、龙王镇、石桥镇、黄集镇、伙牌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米庄镇(其中,刘集街道、米庄镇由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区政府驻张湾街道。

历史

  襄州区原为襄阳县襄阳区。襄阳县以原县治于古城襄阳而得名。“襄阳”名称的来历,据《襄阳县志》记载:因“地在襄水之阳,故名。”

  春秋时地属楚。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

  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新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复称襄阳。

  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朝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后,县直属于省,民国17年(1928年)属鄂北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区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

  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0月属襄樊市。1992年8月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86号)同意襄樊县政府驻地由襄樊市市区迁至襄樊县张湾镇。

  1996年,襄阳县面积3232平方千米,人口约131.8万人。辖20个镇、8个乡:双沟镇、太平店镇、牛首镇、黄集镇、张湾镇、竹条镇、龙王镇、石桥镇、黑龙集镇、伙牌镇、古驿镇、黄渠河镇、朱集镇、程河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欧庙镇、泥咀镇、朱坡乡、肖集乡、马集乡、埠口乡、方集乡、王河乡、法龙乡、新集乡。县政府驻张湾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襄阳县常住总人口1289584人(24个镇、4个乡),其中:张湾镇152391人,竹条镇37711人,牛首镇40210人,太平店镇66873人,龙王镇35833人,石桥镇36149人,黑龙集镇31330人,黄集镇51947人,伙牌镇48191人,古驿镇30148人,黄渠河镇39295人,朱集镇62662人,埠口镇30138人,程河镇33884人,双沟镇86456人,张家集镇51652人,黄龙镇42435人,方集镇18037人,峪山镇32112人,东津镇55258人,欧庙镇60516人,法龙镇39042人,新集镇28392人,泥咀镇45180人,朱坡乡23632人,肖集乡28894人,马集乡25107人,王河乡42573人,湖北化纤13536人。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1)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将原襄阳县的张湾镇、东津镇、双沟镇、张家集镇、屿山镇、黄龙镇、程河镇、朱集镇、古驿镇、伙牌镇、黄集镇、石桥镇、龙王镇和襄樊市樊城区的米庄镇划归襄阳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张湾镇。(2)将原襄阳县的牛首镇、太平店镇划归樊城区管辖。(3)将原襄阳县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2004年末,襄阳区总人口1056936人。辖14个镇:张湾镇、东津镇、双沟镇、张家集镇、屿山镇、黄龙镇、程河镇、朱集镇、古驿镇、伙牌镇、黄集镇、石桥镇、龙王镇、米庄镇。共有20个居委会、437个村委会。2005年末,襄阳区辖14个镇,34个居委会、421个村委会。

  201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襄阳区常住总人口904957人,其中:张湾镇156631人,龙王镇53636人,石桥镇70131人,黄集镇69289人,伙牌镇50976人,古驿镇63950人,朱集镇63164人,程河镇56993人,双沟镇84352人,张家集镇50366人,黄龙镇41111人,峪山镇48570人,东津镇95788人。

  2010年11月7日,经省民政厅批准,刘集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2012年3月,正式将刘集街道移交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地理

  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境跨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东接枣阳,西接老河口、谷城、南连宜城、南漳,北与河南省的邓洲、新野、唐河接壤。全县南北长江79.6公里,东西宽余77.2公里,总面积3226平方公里。

  襄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历史上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现今,汉丹、焦枝、襄渝三条铁路在此交汇,襄阳刘集机场已开通飞往全国10多个城市的航班,316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越南北;襄阳区环抱襄樊市区,清澈的汉江水穿境而过,直达武汉长江;襄阳北靠晋豫大煤矿,上下有南阳和江汉两大油田,左右有丹江和葛州坝两大水电站,临近能源基地,处在最佳供电负荷范围之内;这种占尽地理、交通的种种优势,把襄阳同全国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襄阳区幅员辽阔,地貌多姿,地势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构成汉江夹道向宜城开口的不规则盆地。北部为波状土岗地,南部为低山后陵区,中部为汉江和唐、白、滚、清河冲积平原,全区岗地面积占65.8%,低山丘陵面积占有13%,沿江河冲积平原占据21.2%。襄阳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区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襄阳县已发现有用矿种16种,矿产地近20处,现已开发的矿种有9种,1999年全县有矿山企业72家,其中国营企业2家, 矿石产量每年约400万吨,矿产品产值超亿元,从事矿业人数0.6万多人。矿产品种分别为:硅石、耐火粘土、石灰石、膨润土、黄沙、卵石、黄铁矿、白云石、瓷土、石膏、煤、砖瓦用粘土、累托石、锰、沙金、赤铁矿、矿泉水。现已开发且一定规模的矿种有石灰石、黄沙、卵石、砖瓦用粘土、沙金。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硅石、白云石、黄铁矿石膏、托累石、煤、赤铁矿7种。

水利资源

  襄阳县具有汉江、唐河、白河、唐白河、滚河、清河、淳河七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82条。其中:承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19条,50-100平方公里的10条,5-10平方公里的5条,县境内河流总长度1392.9公里,河道所占面积为178.36平方公里。全县水域面积62.9万亩,河流11.8万亩,堰塘17.9万亩,水库12.1万亩,大中小型水库221座,县境内降水资源比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29.973亿方。据我县的汉江、清河、唐白河、淳河四大水系测算,水力理论蕴藏量为8.9万瓦千,可供开发6.2万瓦千,目前已开发利用11座,28台,6015瓦千,年发电量2000万瓦千时,为理论蕴藏量的10%。全县可养水面17.75万亩,1999年水产品产量达到来4528吨。

  主要河流:

  1.汉江:发源地在陕西宁县,汇入口在汉阳入长江,全长1542公里,流域面积为15900平方公里,其中河道占地面积1116.25平方公里。

  2.清河:发源地在河南析川,汇入点在张湾镇李家店入汉江,全长91.4公里,流域面积1978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

  3.唐白河:发源地河南南召县,汇入口张湾镇入汉江,全长531.6公里,流域面积为24001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11.52平方公里。

  4.唐河:发源地河南伏牛山,汇入口双沟镇入唐白河,全长为279公里,流域面积为12270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11.09平方公里。

  5.滚河:发源地在枣阳市, 汇入口在王河乡唐店村入唐白河,全长工157公里,流域面积2948平方公里,河道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

林业资源

  用材林树种:一是本地乡土用材树种。马尾松、麻栎、槲栎、青岗栎、栓皮栎、油松、栾木、柞树、糙叶树、黄楸、梓楸、苦楝、香椿、臭椿、毛泡桐、枫杨、旱柳、垂柳、黄连木、黄檀、桑树、皂荚、梧桐、合欢、榆树、刺楸、三角枫、园槐、园柏、侧柏、杨树、化香、银杏、山杨、女贞、桂冠。二是引进用材文冠果、南漳核桃、漆树、苹果、桔、猕猴桃、棕榈、冬桃、冬枣、油桃、金水梨、梨枣、雪梨、金藤葡萄、湘南、黄花梨、华梨一号、日本甜柿、日本水晶梨。三是灌木树种,黄荆、杜荆、蔓头果、山槐、山枣、马桑、柞刺、紫穗槐、杨柳、枸杞、胡枝子、金樱子、马甲子、连翅。

动植物资源

  • 花类
    • 水仙、腊梅、梅花、山茶花、郁金香、兰花、菖兰、月季、月月红(紫月季)、杜鹃花、海棠、芍药、牡丹、夹竹桃、绣球花、玫瑰、蔷薇、百日红(紫薇)、虞美人、蜀 葵、凤仙、荷花、石竹、茉莉、鸡冠花、晚香玉、玉簪花、牵牛花、桂花、菊花。
  • 野生动物
    • 狼、獾、狐、九节狸、黄鼠狼、鼠、鼹鼠(地老鼠)、野兔。
    • 喜鹊、乌鸦、斑鸠、鹌鹑、麻雀、鹞、鹰、猫头鹰、野鸡、秧鸡、野鸭、画眉、八哥、黄莺、燕、雁、布谷、鹭鸶。
    • 蛇、龟、鳖。
    • 虾、蟹、螺、蚌、蚂蟥。
    • 鲤、鳊、鲫、青鱼、草鲩、餐鱼、鲢、白、鲂、宗、感、 、鲴、鳙、赤眼鳟、黄颡、鳜、鳅、崐刺、银鱼、铜鱼、钻、鳗鲡、黄鳝、塘 、黑色。
    • 晴蜒、蚊、虻、蚋、蚁、跳、臭虫、 螂、蜣螂、草鞋虫(蚰蜒)。
  • 药用动物
    • 全蝎、蜈蚣、地鳖、斑蝥、蚯蚓、刺猬皮。

文化

方言

  本区方言以襄樊话(襄、樊两城土著居民的语言)为代表。襄樊话属于语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西南边受秦巴方言的影响,语言“清轻略带秦”,东北边语言浊得近豫音。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来看,襄樊话与普通话均有差异,而以语音差异较大。

旅游

  人文资源有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自然资源有山岳森林、溶洞、庙宇、江河湖泊、峡谷溪流。襄阳区境内共有人文、自然景观达380处,远古至清的文物珍品达3500多件。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襄东鹿门山中,鹿门寺山川秀丽,泉水清甜,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字孔明)当年曾在隆中隐居躬耕,留下了刘备三顾草庐、隆中对等千古佳话。襄阳城驰名中外,城外护城河是我国现有最大,开发最好的城河;位于隆中以西10公里处的九天娘娘洞,洞内钟乳低垂、石镘如幛,龙、狮等石像妙趣横生,被海内游客称为“中原第一洞”。

风景名胜

  襄阳城 雄踞于汉水之南,与盘峙江北的樊城隔江相望。整个城区微呈方形,城池高大壮观,古朴多姿。它的北面有滔滔汉水作天堑,南面和西南有岘山、真武诸山作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实为汉水之锁钥,江汉之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有“铁大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上有城楼箭垛,蔚为壮观。 与城楼亭阁相映媲美的建筑还有城内的昭明台和谯楼。昭明台又名山南东道楼,钟鼓楼,原位于襄阳城中心,是一座跨街的城门式建筑。据说梁昭明太子生于襄阳,在此楼攻书习文,并广集天下佳作,编纂成巨本文选《昭明文选》而流芳百世,故改名昭明台。古护城河,已成为古城美景之一。它在宋代的平均宽度就在一百八十米以上,最宽处超过二百五十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保存着原样。 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 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今襄阳公园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

  习家池 又名高阳池馆。它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风帆隐现。位于襄阳城南5公里,观音阁西边的阎家冲里。池中圆台上建有重檐二层六角亭,俗称“湖心亭”。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习家池是本区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历代滤加修建。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 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 习家池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亭北有习郁墓。三面环水,一面临水,山色苍翠,水光潋滟,花红柳绿,景色宜人,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游人。

  夫人城 在襄阳城的西北角。这里有一座城外城,与襄阳城紧紧相连。城墙高二丈余,周长约十余丈,城墙朝北的一面上方正中有一碑刻上书“夫人城”三个大字。这城墙、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民为缅怀韩夫人所筑。它记载着我国东晋时期苻坚派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襄阳。时朱序守城抗敌。朱序之母韩夫人登城巡视,检查战备,查看敌情,指出城西北角为薄弱之处,急需加强。因朱序忙于全面防务,她即率领城中妇女,夜以继日在城西北角内侧加修一道城垣,长20余丈。不久,该处旧城果然坍塌,晋军移守新城。后来,由于都护李伯护充当内奸,城破,朱序被俘,她下落不明。所修之城,后人称为“夫人城”。夫人城不仅本身是名胜古迹,还是观赏山、城、洲、水的最好的立足之颠。

  鹿门寺 位于襄阳市东南郊,汉水中游,距市中心20公里,距襄阳城区15公里,襄阳县东津镇境内。山林总面积29176亩,森林覆盖率达92.6%,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朝阳城遗址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城北约48公里处襄州区黑龙集的杨村。遗址地处襄北冈地一平缓台地上,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遗址内发现的大量汉代建筑遗物和生活用具与文献记载吻合。

  水星台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星台位于襄阳市樊城区定中门西约50米处樊城城基上。因于城基上筑台建庙以祀水星而得名。

  红二十六师师部旧址 位于黄龙镇境内,1930年5月29日,农民自卫军鄂北总队在太山庙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余益庵任党代表,张香山、谢耀武任正副师长,赵英任政治部主任,师部设在月儿冲马槽岭,后因革命低潮时,建筑物被破坏,现已无任何遗物。1984年被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图集

收割水稻,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2022年9月14日。新华社发(王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