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中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北大学校徽
西北大学校门
西北大学:北校区北门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风景

  西北大学汉语拼音:Xibei Daxue),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11工程”大学、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1个院(系)和研究生院,80个本科专业,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目录内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8个目录内硕士授权二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概况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建国初期,西北大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1个院(系)和研究生院,80个本科专业,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目录内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8个目录内硕士授权二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各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7个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2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0余人。

  建国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0余万名,其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的摇篮”。学校是首批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试点院校之一。

  学校每年承担国家“973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成就奖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奖励。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校史

  按照目前西北大学校方的说法: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于西安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平津的三所高校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躲避战火西迁至陕西,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西北大学至今。

  校方曾以1912年为建校时间。后来,受到中国国内追溯高等学校历史到清朝末年的风潮的影响,校方又把创建年份上推至1902年,并于2002年10月15日举行了百年校庆。

  校方观点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外发布的简介中,主要支持者为该校教员中的校史研究者。此外,校方还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的方式,试图获得中国国内专家的认同。校方采取支持教员中的校史研究者的方式,为己方观点作了大量的考证和论证工作,主要体现于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北大学史稿》和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的专题论文中。对校方观点持异议者主要为部分台湾校友,这部分校友都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大学(1939年-1950年)时期的毕业生。他们的观点没有形成正式的、公开发表的文字。

陕源:1902年-1931年

  校方目前认为西北大学创建时间为1902年。

  校方认为西北大学的历史应追溯至两个源头,陕西的陕西大学堂和北京的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而这两个源头的创立时间都为1902年,因此西北大学的创建时间是1902年。事实上,此前校方曾经把西北大学的创建时间追溯至1912年,即第一次西北大学创建的时间,以此计算建校时间并于1997年举行了85周年校庆。后来,校史研究者又主张把1912年创办的西北大学与1902年创办的陕西大学堂联系起来,认为陕西大学堂是1912年创办的西北大学的源头,这样西北大学的创建时间上推至1902年。

西北大学(1902年-1915年)

  1912年张凤翙创建的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陕西大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05年陕西大学堂改为陕西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陕西高等学校。1912年3月,张凤翙(时任陕西大都督,实际军政首脑)以陕西高等学校、关中法政大学、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和陕西客籍学堂为基础,在西安创建大学。初名关中大学,后改名西北大学。它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最早由中国人自行创办的大学之一。1915年春,陕西卷入军阀派系斗争,西北大学被新的陕西政府当局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学校。至此,西北大学在经营短短3年之后停办。根据《西北大学章程》,校址设在西安。学校分为大学部、专门部和大学预科。据今人统计,1913年7月时,在校学生总数达1800余人。西北大学的创设深受日本高等教育影响,并于1913年10月开始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深造。学校办有学术期刊《学丛》,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国立西北大学(1924年-1927年)

  1924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在西安创建国立西北大学。由于这是对前西北大学停办后的重建,因此陕西省政府将原陕西法政专门学校(由前西北大学改成)、水利工程专门学校、渭北水利局附设水利道路工程学校及甲种商业学校并入国立西北大学。学校于当年2月招收第一批学生,3月正式开学。1926年4月到11月,军阀刘镇华围堵西安城近8个月,国立西北大学在此期间教员和学生大量流失,经费欠缺,维持下去非常困难。接着,1927年1月大革命发展到西安,国共合作的陕西当局决定改国立西北大学为西安中山学院,此时的西安中山学院办学宗旨已经与一般大学有差距。至此,国立西北大学在经营短短3年之后又停办。1928年西安中山学院改为西安中山大学,1931年又改为陕西省立高级中学。

京源:1902年-1937年

  西北大学的京源以国立北平大学为主线,因为在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时,组成国立西北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的主体部分都来自国立北平大学。

  法商科源流

  国立北平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和预备政科。1903年速成科和预备政科分别改为法律馆和进士馆,1906年又分别改为京师法律学堂和法政学堂,1912年此二学堂与京师财政学堂合并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又改为北京法政大学。1928年北京法政大学并入国立北平大学,改组为北平大学法学院,1934年与商学院合并为法商学院,成为国立西北大学(1939年-1950年)的法商科源头。

  文理科源流

  国立北平大学的文理科源于1908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5年发生“女师大风潮”,教育部下令解散女师大,另立国立北京女子大学,但是实际上原女师大由于部分师生的坚持,仍与女子大学并存。1928年教育部推行大学区制,包括女师大和女子大学在内的国立九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大学区制遭到普遍抵制,不久(1929年)即被撤销,但国立北平大学保留下来,原女师大和女子大学部分也包括在内。经过改组,原女师大划归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而原女子大学改为女子文理学院,成为国立北平大学文理科的源头。

京陕合流:1937年至今

  部分的校友与校方观点的分歧之处主要在于:前者认为1939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大学与之前创建于陕西的国立西北大学没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校史不能上溯至1924年创办的国立西北大学,更不用说1902年创办的陕西大学堂。他们主要的逻辑是:创办于1924年的国立西北大学在1927年已经停办,因此1939年由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建的国立西北大学与前述国立西北大学在学校体制、教职人员和学生来源方面没有联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命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西城固,随后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和工学院分出,分别于与他校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工学院。1939年8月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但是新的国立西北大学并不包括原西北联大的所有院系,而是把原西北联大的师范学院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把原西北联大的医学院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当时国立西北大学校舍在陕西城固。1940年4月教育部指定西安为国立西北大学永久校址,因而1946年国立西北大学从城固迁回西安,校舍位于西安城西南角(即现在的西北大学北校区校址)。195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了国立西北大学,并改名为西北大学。

争论及回应

  校方观点承认前国立西北大学与新国立西北大学在上述方面没有联系,同时又强调,前国立西北大学停办后,人们普遍有在西北大学创建一所国立大学的愿望,或者甚至直接要求设置新国立西北大学。而且校方视这些意见为促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一点是否就足以使前后国立西北大学“一脉相承”,人们的看法显然存在分歧。

  校方为解决此问题,不得不寻找历史上曾经人们是怎样看待这前后国立西北大学的证据。校方观点列举了三条证据:

  1. 1941年9月1日在陕西城固出版的《西北学报》创刊号中有一篇《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其中说到:“……民国以来,西北大学之名数见,因政局未能统一,故屡兴屡废。至民国十六年以后,遂寂然无闻。今西北大学再生于抗战建国大时代中……”。校方认为这表明当时西北高校对陕源西北大学的认可。
  2. 当时国立西北大学教授黎锦熙在城固撰写的《国立西北大学校史》中,同时记述了陕源的西北大学和京源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的历史源流,并指出“此非但西北大学之导源,亦中国现代史上大学教育之概观也”。校方观点认为这表明国立西北大学内部对陕源西北大学的认同。
  3. 时任陕西省长公署秘书的张辛南在1942年6月22日的《中央日报》发表的《追忆鲁迅先生在西安》的注释中指出:“当时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共有三次,张翔初先生督陕时所办之西北大学为第一次,刘雪雅先生督陕时所办之国立西北大学为第二次,现在之西北大学为第三次)已告成立……”。校方观点认为这表明人们视三次西北大学为一体,无疑也是对陕源西北大学的认同。

  校方试图证明认同的广泛存在。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国立西北大学的真实过程对这一认同可能产生的影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采取的是一种分流重组的办法,即把原联大师范学院、原联大医学院分别独立设立成国立大学,再把剩下的两个学院拆成三个学院以符合大学体制的要求,来改组建立新的大学。尤其是改建的命令是在暑假、于师生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宣布的,这一情况可以从侧面暗示当时官方当局和学校师生意见相左。这种不情愿的改建有可能让人们无法认同仅有相同校名的陕源西北大学的历史。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王亚杰
  • 校长:郭立宏
    • 党委副书记:郭立宏、贾明德、孙国华、雷忠鹏
    • 纪委书记:李邦邦
    • 副校长:贾明德、陈超、王尧宇、卓宇、王正斌、常江
    • 工会主席:王望弟
    • 总会计师:张增芳
    • 党委常委:王亚杰、郭立宏、贾明德、孙国华、雷忠鹏、李邦邦、王尧宇、卓宇、王正斌、常江、张增芳、李鹏、吕建荣、田明纲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 1954.4~1959.3,1959.3~1963.7 刘端棻 党委书记、党委第一书记
  • 1963.7~1967.1 吴大羽 党委第一书记(代理)
  • 1970.12~1971.2,1971.2~1973.11 刘永义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党委书记
  • 1973.11~1977.11 苏贯之 党委书记
  • 1978.5~1984.7 郭琦 党委书记
  • 1984.7~1985.4 巩重起 党委书记
  • 1985.4~1986.2 林牧 党委书记
  • 1986.2~1987.1 宫自杰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87.1~1989.3 孙平 党委书记
  • 1989.3~1991.8,1991.8~1998.10 董丁诚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党委书记
  • 1998.10~2004.9 李军锋 党委书记
  • 2004.9~2008.5 张炜 党委书记
  • 2008.6~2010.12 孙勇 党委书记
  • 2010.12~2015.9 乔学光 党委书记

历任校长

  • 1902年2月之前 屠仁守 陕西大学堂主要筹办人
  • 1902.2~1905 吴树棻 陕西大学堂总办(即校长)
  • 1906~1911 周镛 陕西高等学堂专职监督(即行政首长)
  • 1912~1915 张凤翙 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
  • 1912春~1914冬 钱鸿钧 校长
  • 1914冬~1915春 宋焕彩 校长
  • 1924.5.8~1925.5 傅铜 校长
  • 1925.5~1925冬 李仪祉 校长
  • 1925.冬~1927.1.8 王凤仪 校长
  • 1939.11.28~1941.2.14 胡庶华 校长
  • 1940.10~1942.3 陈石珍 代理校长
  • 1942.10.21~1944.8.1 赖琏 校长
  • 1944.2~1944.7 杨宙康 代理校长
  • 1944.12.23~1947.10 刘季洪 校长
  • 1948.4.29~1948.9.21 马师儒 校长
  • 1948.12.11~1949夏 杨钟健 校长
  • 1959.4.1~1966 ,1954.4~1963.8 刘端棻 校长
  • 1949.5~1949.8 1949.8.4~1950.7 岳劼恒 代理校长.代理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50.7.10~1958.7.5 侯外庐 校长
  • 1985.4~1991.8 张岂之 校长
  • 1978.6~1982.3.22 郭琦 校长
  • 1991.8~1995.12 郝克刚 校长
  • 1982.3.22~1985.4 巩重起 校长
  • 1995.12~1997.7 陈宗兴 校长
  • 1997.7~1999.3 王忠民 校长
  • 2010.12~2015.3 方光华 校长
  • 1999.8~2000.6(副校长,主持工作) 2000.6~2008.6(校长) 孙勇 校长
  • 2008.6~2010.12 乔学光 校长

院系

  • 文学院
  • 历史学院
  • 文化遗产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含国际商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艺术学院
  • 数学系
  • 物理学院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地质学系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 化工学院
  • 体育教研部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
  •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科研机构

  •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现代物理研究所
  • 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
  • 分析科学研究所
  • 中东研究所
  •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师资队伍

  “十二五”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精神,强化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意识,大力抓好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工作,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着力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制定出台了《西北大学“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十二五”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将组织实施教师规模增长计划、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秦岭学者特聘(讲座)教授计划、团队建设计划、教师国际化发展计划、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教师队伍规模显著增长、教师队伍结构显著改善、教师队伍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

  学校现有教职工2430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教授353人,副教授392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8%;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121人,占教师总数的84%,其中,博士656人,占教师总数的49.1%,硕士465人,占教师总数的34.9%。

  目前学校有中科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教授)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人,教育部霍英东奖励基金1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教学团队13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4个,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25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