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厢记》(明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西厢记》插图(明代万历金陵乔山堂刻本)

  《西厢记》汉语拼音:Xixiang Ji;英语: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中国元杂剧作品,5本21折。作者王实甫。《西厢记》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变

  《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踰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以及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鷟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赵令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恋花词》。小说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赵令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章宗时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幸。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性格和济危解难的侠义肝胆。

  虽然《西厢记诸宫调》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存在一些缺点,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完成了质的变化,从而为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婚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赴考;为了爱情,他还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到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尾,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莺的一往情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同时,作者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他对老夫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无准备,拙于应付;他对莺莺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豫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所有这些,在“赖婚”、“赖简”等喜剧场面中都有充分的表现。正由于他的脆弱和忠厚相连,呆气又与钟情并存,所以,他的这些“缺点”反而有助于突出他的志诚、憨厚的性格特点,他和他的感情也易于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好感。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的一往情深与张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上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愿轻易泄露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始勇敢起来,但又有“赖简”的曲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不再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使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表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步的曲折的内心情绪。

  红娘身份卑微,在崔、张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她支持崔、张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家长干预。她伶俐机敏的性格决定了她的行动方式:对志诚、憨厚的张生是坦率的,热心地为他出谋划策;对心细如发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细揣摩她的心理,要做“撮合山”,又要不露痕迹;对老夫人,她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一场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现。

  老夫人竭力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在她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冷酷无情、专横跋扈、背信弃义的特征。比起《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来,《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个成功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火头僧人惠明的豪爽和叛逆性格也是别具特色的。他不理会佛门的斋戒、杀戒,鄙视佛门中的庸僧。在孙飞虎兵围寺院、要抢走莺莺时,他一人挺身而出,冲出重围,前去搬兵,实际上也就帮助成全了崔张婚姻。这个豪侠勇武的僧人形象,丰富了《西厢记》所描写的人物群像。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在戏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

  1. 以老夫人为一方,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这是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门阀观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
  2. 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使《西厢记》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的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3本第2折“闹简”一场中红娘和莺莺的对话。

  《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作者常常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成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特别是第4本第3折《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人们在秋天常见的景物,构成萧瑟而凄冷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融合,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历来被称道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的影响及其版本

  《西厢记》问世以后,广泛流传。元末无名氏的《冯玉兰》杂剧的曲文中,已把王实甫创造的武艺高强的“惠明僧”作为典故来举。到了明代,《西厢记》几乎已经家喻户晓。明代的著名戏曲家和评论家如徐渭李贽汤显祖等都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李贽认为《西厢记》和秦汉文、六朝诗、唐代近体诗等都属“古今至文”,并在艺术上赞誉它是“化工”之作。这是划时代的杰出见解。明代的著名画家仇英唐寅等都曾为《西厢记》绘制插图或仕女画。李日华陆采等改编《西厢记》,使之适合弋阳腔昆山腔海盐腔演唱,世称南西厢。这些改编本虽然逊色于原著,但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上仍有它们的功绩。

  《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明刊本《西厢记》至今尚存近40种。这些刊本大部分都有评点、注释或考证,还有不少本子附有精美的插图。明刊本中流传较广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凌濛初校《即空观鉴定西厢记》和毛晋校《西厢记定本》。清刊《西厢记》现存也有40余种,主要是金圣叹批改本《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有王季思校注的《西厢记》(1954)和吴晓铃校注的《西厢记》(1954)。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