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詹天佑汉语拼音:Zhan Tianyou),(1861~1919)中国铁路工程师。号眷诚,字达潮,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父辈入籍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其曾祖至粤经商,定居南海捕属十二甫(今属广州)。188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并留校任教,1885年任广东博学馆教习,主持测绘广东沿海图。1888年起先后参加京奉铁路、京张铁路、津浦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的踏勘和修建工作,历任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1905~1909年由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典范。1913年创办中华工程师学会并任会长。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概述

  詹天佑在父辈入籍南海县后出生于南海。同治十一年(1872年)考取首批幼童出国留学,在美国完成小学和中学课程后,考入美国耶鲁大学雪非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专修铁路工程。留美期间,目睹中国人在美国备受歧视,因而发愤读书,成绩优异。光绪七年(1881年)学成回国,先后被派到福州船政学堂和广东水陆师学堂任驾驶和英文教习,曾奉派勘测绘制我国最早的广东沿海海图。光绪十四年北上天津,出任中国铁路公司帮工程司。其后转任北洋官铁路局帮工程司、官办关内外铁路总局帮工程司、锦州铁路驻段工程司和新易铁路总工程司,曾督修塘沽至天津、唐山至古冶、古冶至山海关等铁路,修建滦河铁桥、关外铁路、津芦铁路、营口铁路支线(沟帮子至营口)和新易铁路(高碑店至西陵),勘测潮汕铁路,规划江苏铁路等工程。在艰巨而频繁的修建、勘测工程中,表现了詹天佑的卓绝才能。滦河大桥原由外籍工程师负责修筑,因水流湍急,桥墩基础打桩屡屡失败,外籍工程师束手无策,转由詹天佑负责。他通过调查分析滦河水流和地质情况,首次在国内采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基础成功,从而改变了某些外国工程师对中国工程人员轻蔑和怀疑的看法,被选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为我国工程师参加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的第一人。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从政治和经济需要出发,决定修筑京张铁路(今京包线从北京至张家口段),英俄双方为承包这项工程而争吵不休,最后只得同意中国自己修建。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路的总工程司,他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投入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战斗。亲自带领工程人员,背标杆,冒风沙,勘测选择线路。白天翻山越岭,晚上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结果,测定的线路比英国工程师金达过去偷测的关沟线路少开2000多米的隧道。三十一年九月初四,京张铁路正式动工。欧美各国的报纸都认为中国人自己修建这条铁路是不会成功的,甚至嘲笑说:“中国能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生。”詹天佑就是敢于承担这项重任,勇于战胜困难,在开凿长1193米的八达岭隧道时,他采用了中距离凿井法,即除隧道两头并进外,还从隧道中部的山顶打下直井,到井底向两端开凿,使能从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大大缩短了筑路的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十九日,全长198.79公里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了。原计划6年修成,只用了4年时间,工程费用还节省了28.8万多两银子。京张铁路的建成,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信心,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人员,制订了周密的行车、养路、机车、电报和巡警等规程,为后来修筑和管理铁路作出了贡献。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件值得骄傲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夺得的又一个胜利。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被清政府授给工科进士第一名,分别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英国皇家工商技艺学会和英国北方科学与文艺学会等吸收为会员,继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司兼会办、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司,派充学部一等咨议官和归国留学生主试官。辛亥革命后,在粤汉铁路总公司会见孙中山先生;继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督办、交通部技监,兼中华工程师会首任会长,以成绩昭卓,先后获授三等嘉禾章、二等嘉禾章,分别被英国混凝土学会、铁路学会选为会员。民国6年(1917年),交通部设技术委员会拟订国有铁路标准,举天佑为会长主持其事,获领名誉奖章;获香港大学授给法学博士学位。民国7年,获领二级宝光嘉禾章。8年春,奉派参加在海参威和哈尔滨召开的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总监会,因疲劳过度,腹疾复发,回汉口就医不治,于4月24日逝世,终年59岁。临终口授遗嘱,着长子文笔录呈政府。所嘱之事,均为有关铁路事业建设之事,全无涉及私事者。遗著有《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和《铁路名词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