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灵运汉语拼音:Xie Lingyun;385年-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至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生于始宁(今嵊州和上虞交界),系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南北朝诗人,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流派。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与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谢朓分别被称为“大谢”及“小谢”。

  刘裕代晋为宋高祖时,降公爵为侯,又称“康乐侯”。南朝宋少帝时,任永嘉太守。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任临川内史。在皇室与世袭斗争中失势,对未参与机要深为不满,于是不问政事,移情山水之间。后朝庭以谋反罪将他谪往广州,并为朝庭所杀,年仅49岁。他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他对山水景物观察细致,捕捉入微,琢句炼字,于精巧富丽之中,艺术地再现自然美。被称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山水诗之祖。

  谢灵运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他自负才高,对长期处于低职不满,遂肆意游遨。每到一地为官,必饱游湖光山色。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到临川后,“在郡游牧,不异永嘉”。在南城,他戏水旴江,登麻姑山,写下了《被发入南城》、《华子冈麻源第三谷》二首描写抚州山水风光的诗篇。临川郡治东南(今临川湖南乡)有一山嶂,山势耸峙,诸峰连抱如障,山半有瀑布寒泉。谢灵运常来此处游玩,并依据其景,辟为十处胜景。后人为纪念他,在山谷口建有灵谷祠,无名山峰被称作“灵谷峰”而远近闻名。在临川城内兴鲁坊宝应寺,他与僧人慧严、慧观共同翻译《大般涅槃经》,译文经他润色,比昙无谶所译的流畅优美,其译经之处被取名为“翻经台”。颜真卿为此作《宝应寺翻经台记》,并刻石为碑记其事。

  临川老百姓为纪念他,在灵谷祠里为其塑像,并称之为“康公菩萨”。每逢水旱之年,罗湖镇廖家排村民都要将其抬出游行,以祈消灾赐福。

生平

  谢灵运生于始宁(今嵊州和上虞交界),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他的祖父谢玄为东晋将领,是淝水之战的英雄。灵运幼年即颖悟,父亲谢瑍却是不太聪明,谢玄觉得奇怪,曾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其母亲是王羲之与郗璇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

  谢灵运小时,在钱塘道士杜子恭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

  406年,谢灵运出仕。义熙二年(407年),改从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任记室参军。义熙八年(413年),刘毅反刘裕,兵败自杀,谢灵运返京任秘书丞。

  义熙十一年(416年),转中书侍郎。义熙十四年(419年),刘裕在彭城建宋国,谢灵运任宋国黄门侍郎。420年,刘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为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公降为侯,任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少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

  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诛权臣徐羡之等,召谢灵运回朝任秘书监,因不受重用,心有不平,多称疾不上朝而肆意遨游。借文帝讽旨令其自解之机,请病假东归,二次隐居故乡。因日夜游宴,谢灵运于元嘉五年(428年)被免职。

  元嘉八年(431年),因决湖造田之事,被会稽太守孟顗告发,他上书申辩。文帝知其被诬,未予追究,任其为临川内史。但他依然荒废政事,遨游山水。司徒刘义康谴使收录,灵运兴兵拒捕,犯下死罪。文帝爱其才,降死一等,流放广州。

  元嘉十年(433年),有人告发谢灵运在广州参与谋反,文帝下诏,于广州行弃市的死刑。灵运颇信佛教,死前布施,捐出自己的胡须,装饰南海祗洹寺的维摩诘菩萨佛像。唐时,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将维摩诘菩萨佛像之须,剪取一半,以备斗草之用。又恐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今遂绝。

文学表现

诗风

  谢灵运开山水诗派,以讽咏大自然景物、山水风景称著,开创“山水派”的诗歌创作道路。谢灵运在政治失意时游山玩水,以此掩饰对权位的热衷,其诗缺乏真意。

  谢灵运诗歌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刻划入微,客观写实,讲究字句,雕琢工丽,铺陈典故,注重诗之形式美,名句多,通篇佳者少。

  在政治上,谢灵运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他开后世山水诗之先河,打破了东晋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局面。由于出身士族,政治上又不得意,更因玄言诗的影响,他有不少诗作,表现出没落颓废的感情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谢灵运沿着以山水景物来体悟玄理这条路,对玄言诗进行改造。把玄言诗中概括化、概念化的自然山水景物具体化、生活化:在诗作的标题上尽可能标明所游览之地与游览方式,尽可能忠实地描摹出所游览之地的山水景物的原本面貌,让人们欣赏。

  他的诗注重字句的锻炼,“名章迥句,处处间起;曲丽新声,络绎奔发。”(钟嵘《诗品》)受西晋太康雕琢之风的影响,他的诗多骈偶、多雕章啄句,开创南朝崇尚声色之风。

  他曾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可见他对曹植的欣赏与崇拜,也表示出他的自矜。

作品

  诗歌代表作有《登池上楼》。

  《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

地位

  谢灵运扭转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的道路,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都受他的影响。在艺术上,谢灵运亦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

  钟嵘《诗品》列入上品,称他的诗“尚巧似,而逸荡过之。”又说:“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唐朝大诗人李白,对谢灵运颇为推崇,曾有“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之句。

佛教

  谢灵运参与翻译佛经,对梵文略有认识,曾润饰《大般涅槃经》,撰写《十四音训叙》以注解《大般涅槃经.文字品》。

评价

  钱钟书以为谢客“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圆海(阮大铖)况而愈下。”

  毛泽东阅读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批注说:“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进而总结评点谢灵运的一生:“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