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谷城县:承恩寺
湖北省谷城县:南河小三峡风景区
湖北省谷城县:薤山

  谷城县汉语拼音:Gǔ Chéng Xiàn;英文:Gucheng County),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辖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南岸,地理坐标北纬30°53′至32°29′40″、东经111°07′30″至111°52′。北接老河口市丹江口市,西毗房县,南连保康县南漳县。东西长69千米,南北宽66千米,总面积255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434平方千米。总人口59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9个镇、1个乡。

  谷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海拔900米以上高山72座,千米以上高山42座,呈折扇形,耸峙于县境西南边缘。最高峰为赵湾乡的青龙山,海拔1584米,最低点为茨河镇九道湾,海拔71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O%。西部属武当山,南部属荆山。北部和中部多为海拔200-4O0米的丘陵,仅东部汉江沿岸及南河、北河下游为平原。最低处海拔71米。主要河流有汉江及其支流南河、北河。襄渝铁路经境设站,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襄谷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隋建承恩寺,大薤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河水库库区,沈垭天主教堂,东汉古墓群等。

  邮编:441700 代码:420625 区号:0710

行政区划

  全县辖9个镇、1个乡:城关镇、石花镇、盛土康镇、庙滩镇、五山镇、茨河镇、南河镇、紫金镇、冷集镇、赵湾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

  谷城县地域古属豫州。据《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春秋时,鲁恒公七年(前705年)“谷伯赢绥来朝”,周封赢绥为谷伯,始立谷国。后被楚吞并沦为附庸。秦灭楚后以筑水之北命名为筑阳县。隋开皇七年(587年)省筑阳入义成。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成县为谷城县,以古谷国得名。

  唐属襄州。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辛亥革命后属湖北军政府襄阳军政分府。1931年10月,成立谷城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和湘西苏维埃省政府。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7年12月,在谷城县汉水以东的黑龙集成立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属桐柏行署三专署。

  1948年7月3日,全县解放。属桐柏行署汉南办事处。同时,将汉水东北之太平店镇划归襄阳县,将仙人渡、张家集二镇和大冲乡划归光化县,把汉水西南原属光化县的伍员乡划归谷城县。

  1949年9月,改县爱国民主政府为谷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6年更名为谷城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恢复谷城县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隶属襄阳市人民政府至今。

  1996年,谷城县面积2553平方千米,人口约54万人。辖14个镇、3个乡:石花镇、五山镇、城关镇、大峪桥镇、北河镇、盛土康镇、庙滩镇、茨河镇、冷集镇、紫金镇、南河镇、谢湾镇、沈湾镇、当铺镇、黄畈乡、官坊乡、赵湾乡。境内有1个林场。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谷城县总人口551042人,其中:城关镇98106人,北河镇46485人,石花镇69345人,大峪桥镇30950人,盛土康镇42900人,庙滩镇38050人,茨河镇21473人,南河镇26215人,紫金镇16067人,谢湾镇18342人,冷集镇38498人,当铺镇22990人,五山镇18286人,沈湾镇16838人,黄畈乡16173人,官坊乡8981人,赵湾乡15300人,薤山林场6043人。

  2004年末,谷城县总人口547325人。辖城关、石花、盛派庙滩、茨河、南河、紫金、冷集、五山9个镇和赵湾乡,31个居委会、245个村委会。

  2005年末,谷城县辖9个镇、1个乡,30个居委会、258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谷城县常住总人口其中:523607人,城关镇178990人,石花镇108753人,盛土康镇56582人,庙滩镇42184人,五山镇26932人,茨河镇16550人,南河镇17447人,紫金镇17527人,冷集镇47288人,赵湾乡9567人,薤山林场1787人。

地理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武当山脉东南麓,汉水中游西南岸。东邻襄阳,南接南漳、保康,西与房县、丹江口市相连,北与老河口市隔江相望。地跨北纬30°53'-32°29'40,东经111°07'30-111°52',东西长约69公里,南北宽约66公里,总面积2540.9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6%。谷城位居名城襄阳与车城十堰的中间地带,汉十公路和襄渝铁路穿境而过,襄阳机场和老河口机场与县境毗邻,汉水航运日渐发达,形成便利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县城距襄樊市73公里,距武汉市420公里。

  谷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坡度倾斜1:2。西南部海拔900米以上高山72座,千米以上高山42座,呈折扇形,耸峙于县境西南边缘。最高峰为赵湾乡的青龙山,海拔1584米,最低点为茨河镇九道湾,海拔71米。

气候

  谷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快,寒潮过后,开始转暖。4月雨日较多,6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易出现梅雨天气。7—8月,天气炎热,伴有伏旱。秋季渐凉,雨日少,气温日差大。冬季寒冷,寒潮降临时,常伴有雨雪和暴风雪。

  全年日均气温15.4℃,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最高,平均在28℃以上。1月最低气温平均3.5℃。气温年较差24.5℃。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一19.7℃,最大日较差21.7℃。年平均日照1894.2小时,日照率43%。8月日照220小时,平均每天7.1小时,日照率为59%。2月最少,仅116小时,日均4.1小时,日照率为34.0%。无霜期234天。

  年均降水量为854—1254毫米。7—8月最多,为122.3—300.2毫米;12月—1月最少,为25.4—3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紫金观音堂1723.3毫米(1964年),最少的地区为冷集团湖473.5毫米(1966年)。年均降水日122天,石花潭口最多,172天;冷集最少,90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2年,谷城县国土总面积3811459.8亩,其中耕地面积593913.3亩(水田324806.9亩,水浇地(含菜地)18663.9亩,旱地250442.5亩)。全县山丘、水面、农田的大体比例为8:0.5:1.5(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人平耕地1.01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50亩。分5个土类、10个亚类、29个土属、118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11.8%,黄棕壤占59.8%,石灰土占23.5%,紫色土和潮土占4.9%。有56.61%的耕地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的沿河平川,25.59%的耕地分布在100—500米的丘岗地带,11.63%的耕地分布在500—800米的低山地带,6.17%的耕地分布在千米左右的中高山地带。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县534284亩耕地,其中农耕地质量优良的一级土壤70754亩,占总耕地的13.2%(水田51034亩,旱地19720亩);质量良好的二级土壤169323亩,占31.7%(水田127906亩,旱地41417)亩;质量一般的三级土壤133651亩,占25%(水田45406亩,旱地88245亩);质量差的四级土壤160556亩,占30.1%(水田77529亩,旱地83027亩)。土壤酸碱度呈中性的耕地有23039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1%;呈微酸性的有12259亩,占22.9%;呈微碱性的116517亩,占21.8%,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全县酸性土壤面积5116亩,仅占耕地的1%,碱性土壤面积59663亩,占总耕地的11.2%。

矿产资源

  《据襄樊市志》载:“谷城县石花街南10公里的观音坪银铜山,唐代就有人在此开采铜矿”。另载:在谷城县筑水以北蔡岭山脉有石棉,埋藏较浅,易于开采。1956年,谷城、光化两县共同开采,称石棉为光谷棉。现已探明非金属矿藏有重晶石、石灰石、硫铁、石棉、石膏、硅石、白云石、石英石、磷、型砂、大理石、花岗石、水晶石、蛇纹石、铝土、膨润土、高岭土、砂土、砂石、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粘土和煤等20多种;金属矿藏有铜、铁、金、锰、铅、锌、钼、锗等10多种;有温泉和优质矿泉水各l处。储量大、分布广、开采价值高的有石灰石、硅石、白云石、花岗石、钛铁矿等。重晶石矿硫酸钡含量91.08%至96.54%,远景资源量50万吨以上。硅石矿含二氧化硅98%以上,已查明,总储量2000万吨,远景资源量达3亿吨以上。花岗石矿产于冷集沈湾,远景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色泽鲜艳、光洁度高、块度完整。铜矿储量37—44万吨,原矿品位0.5—0.6%。铅锌矿储量约2000万吨,钛铁矿储量达1.8亿吨,综合品位在15%左右,属大型矿山。

水利资源

  谷城县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07条,分属汉江、南河、北河三大河流水系,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2条。

  汉江为界河,傍县北折东流,从谷城县冷集王家坎进入谷城境内,于茨河高家垭子入襄阳,境内流程61公里,流域面积606.56平方公里,最大行洪流量6100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572秒立方米,年径流量563亿立方米。

  南河发源于神农架东南麓,为汉江中游西南岸一大支流。干流全长303公里,流域面积6490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31.7毫米,年径流总量24.7亿立方米。由紫金镇玛瑙观村入境,至城关镇格垒嘴村注入汉水,境内流程74公里,流域面积1051.3平方公里。

  北河发源于武当山南麓房县南进沟, 干流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1212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997.5毫米,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由紫金镇彦家洲村入境,于城关镇安岗村入汉江,境内流程长59.6公里,流域面积894.71平方公里。

  县境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978.2毫米,平均雨日为123天。据有史记载;最大年降水量1825.0毫米(南河胡家渡雨量站1982年);最大月降雨量557.1毫米(观音堂站1975年8月);最大日降雨量497.7毫米(南河胡家渡雨量站1982年7月29日),最大时降雨量78.5毫米(潭口水库站1982年7月29日);最小年降水量473.5毫米;无雨月出现在1月、11月、12月。年平均降水总量24.9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304毫米。大气降水的43.7%形成径流,其中地表径流量10.32亿立方米,降水入渗补给水量2.9亿立方米以上。谷城水资源量为10.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914立方米,亩平占有水资源量为2281立方,属水资源贫乏区。

  本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拦蓄地表径流和拦截河流客水资源。截止2012年,全县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3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一﹚型12座,小(二)型63座,堰塘8575口,机电提水泵站138处,机电412眼。有效蓄、引、提水总量3.44亿立方米,占年均降水总量的15%,占地表径流量的37%。全县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为江河提水和水库、堰塘蓄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为地表水和少量的地下水,年需用水总量约35879万立方米(按编后年份用水保证率),其中工业年用水约3969万立方米,农业年用水约26022万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年用水约4128万立方米,林、牧、渔年用水约1760万立方米,尚缺水1479万立方米。缺水原因,主要是大气降水量小,入渗率高,拦蓄径流少;二是客水流量相对减少,水位降低,正常的拦蓄和提水出现在困难;三是水资源匮乏区,水利工程设施少,难以调节和可调水源缓解缺水矛盾。过境客水汉江最丰,但无大型提水设施和引水网络。

主要物产

  农作物 谷城为湖北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盛产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芝麻、花生、黄豆、油菜等。1979年,全县小麦单产222.5公斤,名列全省前茅,湖北省委颁发了“夏粮生产先进县”奖旗和奖品。1987年,全县小麦单产301公斤,荣获湖北省委颁发的夏粮丰收奖杯。2010年,五山镇东湾村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经市农业局组织的专家现场测产,平均亩产748公斤,实现了高产创建新突破。

  野生动物 鸟类有野鸡、喜鹊、灰喜鹊、画眉、八哥、麻雀、大山雀、斑啄木鸟、鹌鹑、山斑鸠、雕、夜鹰、大杜鹃、家燕、大雁等;兽类有貉、狐、獾、獐、松鼠、狸子、野猪、飞狐、香菇狼、黄鼠狼等;珍稀动物有15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虎、豹、黑麂、梅花麂、白鹤(西北利亚鹤)、白头鹤、红腹角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穿山甲、水獭、麝、鸳鸯、红腹锦鸡、娃娃鱼;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黑熊、岩羊等。

  野生植物 已查明的被子植物有374种,裸子植物18种,针叶树16种,阔叶树376种,绝大部分为野生植物。其中,珍稀树种有水杉、珙桐、楠木、银杏、杜仲、黄杨木、青檀等18种。银杏被定为谷城县树。

特产

  主要土特产 有桐油、黑木耳、猕猴桃、桑蚕、生漆、香菌、板栗、核桃、柿子、磨芋、天麻、茶叶、花生、山药、麦冬、根雕工艺等数十种。谷城桐油以产量高、质地纯、水份低闻名,曾受到省、市嘉奖。黑木耳肉厚、质嫩、味鲜、朵大,1965年以来,出口累计达100多万公斤。磨芋为保健食品,被评为市优质产品。天麻为传统药用特产,产量名列全省第一。根雕为传统工艺。古藤树根切面嵌花圆桌、桃花嵌花炕桌、龙凤茶几椅、嵌花茶几椅等40多个品种,多次参展广交会,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知名品牌 全县已装备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线或设备18条(台),自主开发的“无污染再生铅”、“免维护蓄电池”、“汽车前轴辊锻模锻复合工艺”等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总量居全省县市之首。“金洋”牌铅合金、“东银”牌汽车转向节、“圣光”牌杂交油菜种子、“石花霸王醉”被认定为湖北省名牌产品,银纺公司银谷牌纱线1999年获国家技监局中国十大品牌金奖,“骆驼及图”、“石花及图”“金洋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家刘氏茶在《2012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榜》上品牌位列第十一位,评估值达5.08亿元,成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2012年度中国茶业电子商务十强企业”。

  霸王醉酒 采用传统地缸二次发酵的石花霸王醉酒,长达20年以上窖藏,不加任何勾兑,原汁灌装,酒度高达70度,这是石花黄公顺酒馆几代人积攒下的原酒之父、基酒之王,是真正的酒之精华,堪称石花酒魂。每年生产可达5 000吨,远销武汉和福建、上海,为中外旅游客人首选商品。

  申欣根雕 是谷城名品。主要产品有观赏性艺术品和实用家具型艺术品两大类,共140个品种。申欣根雕工艺是7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命名的全国唯一专业生产根雕厂家。年产作品400件(套),销往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2005年,成功引资200万元,实现申欣根雕旅游商品规模扩张。

  谷城茗茶 谷城县是全国产茶大县,有“茶叶之乡”之称,著名品牌有“五山玉皇剑”、“汉家刘氏茶”、“薤山毛尖”、“观山云峰”等。谷城茗茶色泽绿亮、香气持久、味道甘醇。其中,“五山玉皇剑”茗茶冲泡之后,看着那齐齐站立杯底的嫩绿茶叶,如春笋出土,随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谷城野菜 利用深山野生植物为原料生产,运用传统的酱、腌、泡及热风干燥工艺与现代真空包装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工而成,具有食用、药用双重效益,年产百吨以上,成为现代都市席筵珍品。系列产品分真空保鲜和脱水保鲜两大类。主要产品有野韭菜、苦菜、蕨菜、香椿、薄荷、葛花、槐花以及香木瓜、护生草、长寿菜等10多个品种。

  茨河贡米 产于茨河镇后庄村襄宪王墓地附近。水稻生长在松软、细腻的白山土里,产出的稻米透亮、味长,因质地特好,清朝中期曾被列为向皇帝进贡之物。

  石花空心奎面 是传统工艺制作的面食,已有250多年历史。按祖传工艺操作,把空气揉进面条之中,形成只有大头针大的空心。“人要忠心,面要空心”。 石花奎面一直坚持“奎星悬天”夜晚制作。做面师傅一是净,即干净卫生;二是诚,即心胸真诚;三是正,即意念纯正。面粉在“拌”、“和”、“揉”、“搓”、“拉”等工艺中,如蚕抽丝,斤面五里,工艺精湛。此面宜炒宜煮、久煮不糊,吃起来清、鲜、爽、色、香、形皆妙,为老、幼、病、妇及体弱者食用之佳品。

  茨河豆腐乳 是谷城地方名优特色产品。此传统美食发展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后人因躲避战祸,逃至他乡而传入此地。在唐朝为盛,已有2000多年历史。产品选用茨河街生产的新鲜豆腐,经自然发酵,用祖传密方和传统工艺,配制以精盐、辣椒、天然香料等加工而成。含有人体所需的乳酸蛋白,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防腐剂,可直接食用,具有开胃、抗衰老等功效。

  九龙蛟花椒系列产品 系冷集大红袍花椒优良品种精选加工而成。该产品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铜、铁、锌、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果实清香、麻味纯正,是家庭、餐馆必备调味佳品。

  薤白 属百合科植物,又名薤白头、野蒜、小独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其味辛,温,无毒;根白色,可入药。加白糖做成薤白粥食用,具有止咳平喘功效。加陈醋做成糖醋薤白,具有开胃、健脾、醒酒、帮助消化作用。

  汉江奇石 环绕谷城的汉水、南河、北河蕴藏着丰富的奇石,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主要有水墨石、红碧玉、玛瑙石、玉带石、图案石等。汉江石,石质优良,图案清晰,色泽艳丽,颇受旅游者和奇石爱好者青睐。

文化

民间艺术

民间文学

  1983年,《谷城民间传说故事集》编印出版,编入各类传说故事294篇,18万字。其中历史人物故事包括三国故事83篇,机智人物故事30篇,地方风物故事45篇,生活故事70篇,幻想故事14篇,动植物故事19篇,神话故事12篇。这些传说故事充满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从不同侧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愿望,成为文学宝库的重要史料。

  1988年5月,县文化部门收集整理的谷城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卷》、《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卷》三套集成整编完卷。其中《民间故事卷》444篇,34万字;《民间歌谣》560首,《民间谚语卷》3 320条。均通过湖北省审查,签发鉴定书。1993年,编辑的《南河船歌》在襄樊市“演义杯”民间音乐会表演中获一等奖。

民间舞蹈

  水波浪 是楚人在“祭水”活动仪式中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民间风俗性舞蹈,常用的动作似水流动。基本动作有“踏浪步”、“端掖步”、“踏步蹲”、“摇浆踏浪”、“浪里翻花”、“踏浪摇”、“拨水望月”、“推浆看花”等。人物造型有三花脸、老摇婆和小姑娘,踏着当地民乐和打击乐翩翩起舞。每逢喜庆节日可见表演。

  端公舞 俗称《端公子揽神》,是祭祀“财神”的风俗舞蹈,又称喜神舞。舞蹈以歌为主,包括武术、魔术在内的综合性艺术,舞蹈动作由剪剪花、搭肩梯子花、顺边柿子花、摇柿子花等组成,表演时以锣鼓伴奏。唱腔音调与县内流行的花鼓戏极为相似。端公舞在紫金、赵湾流传。每逢祭祀之礼、婚典之礼、开典之礼、坐堂之礼、殡葬之礼,邀请戏班子,跳端公舞助兴。

  巫舞 在祭祀时跳的舞蹈。传说巫能通神,人们通过巫的媒介作用,把对神灵的赤诚和愿望转告神灵。巫舞主要流传于紫金、赵湾等山区。

  灯舞 又叫滚灯舞。扎一灯笼或花篮,用一竹杆固定,下面放一木轮,表演者手推竹杆,一走动则灯笼或花篮旋转,伴着灯歌,配着锣鼓、唢呐或丝弦乐器伴奏,载歌载舞。灯舞流行于城关、庙滩、茨河等乡镇。2005年,县代表队表演的滚灯舞在襄樊市舞龙(狮)民间文艺展演中获金奖。旱船。用竹杆扎骨架,外糊彩纸,下似船形,上似轿顶,一般由三人表演,船中坐一美女,船左外沿设一划船工,船右设一老太婆,是滑稽角色,俗称摇婆。表演者以唱为主,先划后唱,边划边唱,大多唱的是花鼓,用锣鼓伴奏,唱词内容相当丰富,多是恭贺庆祝等吉祥如意之词。需用场地不大,到处适宜表演,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全县各地均有展演。

民间音乐

  南河套曲 俗称《火炮曲》, 流行于鄂西北荆山北麓南河流域。以《穆桂英挂帅》、《十二个半》为主曲的系列吹打乐演奏套曲,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曲谱旋律颇具南河流域山民的韵唱特色,镌刻着远古楚巫音乐的痕迹,多在祭祀之礼、婚典之礼、开典之礼、坐堂之礼、殡葬之礼上演奏。1994年,《南河套曲》中的《穆桂英下山》、《小开套》等曲牌收录于《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湖北卷》中。

  什样锦 也称十番锣鼓,是若干曲牌名与锣鼓段连接而成的一种套曲。发起于明末,流行于石花、庙滩、城关、盛康等地。演奏时颇为热闹壮观。1991年,搜集于《湖北器乐集成·谷城卷》。道教音乐。全县的道教音乐(歌曲)数量较多,由于经卷失传,大部分曲目都是老艺人们经过回忆后手抄成本,挖掘出分类经卷音乐和选段10种。1982年,编辑成谷城县《道教音乐集成》(第一卷)。其中, 《火居道音乐》鲜为人知,濒临失传。1986年,经挖掘、研究,得于传承,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受到省和国家有关专家重视。

民间戏曲

  花鼓戏 始于清代乾隆中期,盛于道光年间。花鼓戏的原始演唱方法是用锣鼓、丝弦伴奏,演出时化妆,但没有盔头和大衣箱,仅几件布制服装。行头道具简单,演出容易,又有一定的乡土特色,所以在谷城山区、平原颇有群众基础,得于广泛流传。剧目内容反映农村生活、爱情、商贩的居多。20世纪80年代演出较多,1992年后花鼓戏没有再演出。

  越调 鄂北一带较为流行的地方剧种之一,在谷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谷城与襄阳之间的一段汉水称谓襄河,以唱越调而出名,故称襄河越调。襄河越调为板腔体,其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大越板、导板、飞板、滚白、昆腔、箭板等,唱词为前短句,并用一部分昆曲曲牌,伴奏乐器以四根弦越胡为主,兼用月琴、三弦等,其唱腔优雅婉转,刚柔并举。谷城民间艺人叶东生以唱越调闻名全县。2005年,叶东生因年事已高,隐居紫金山区。

民间曲艺

  全县的曲艺品种不多,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仅有越调皮影和汉剧皮影,其他如评书、弹词、大鼓等均属外来流散艺人演唱。

  皮影 又叫影子戏,灯影戏,是中国古老曲艺的剧种之一,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音响艺术为一体,用灯光把影子映现在布幕上的一种戏剧形式。最初的影子和舞台布景用厚纸雕刻,风格类似民间剪纸。后来用牛皮经过精心刮制、雕镂、点染着色,在灯光照映下便成为玲珑活泼的角色。皮影戏风格多样,人物有生旦净末丑;景物有楼堂殿阁、书斋园林、亭台水榭、天宫龙庭、仙山佛寺等,布局精巧,色彩绚丽;道具有刀斧剑戟、轿马车辇等,造型逼真,生动别致。艺人在三尺苏缕长的幕后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锣鼓、丝弦伴奏。1992年,城关镇在南河边开设皮影戏馆,为前来喝茶休闲的市民演唱皮影戏,形成文化娱乐热点。2005年,皮影戏在谷城城乡均有表演。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金山歌》、《南河套曲》、《髙公喜神》、《滚灯舞》、《石花奎面》、《伍子胥传说》、《黄杨木雕》7个项目被襄樊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河套曲》、《石花奎面》被湖北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景名胜

湖北省谷城县:承恩寺
湖北省谷城县:南河小三峡风景区
湖北省谷城县:薤山

  承恩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谷城县东南茨河镇五朵山北狮子峰下,距县城35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颇具民族特色的古代寺院建筑,有殿阁、寺堂200多间,现存70多间。这儿群山环抱,峰峦耸立,古木参天,泉水清澈,奇石峭岩。该寺始建于隋朝的佛教寺院承恩寺,座落在谷城县大山之中,是湖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承恩寺大殿具有调节人气的功能,承恩寺的泉水有治病之功效。寺内有湖北仅存的第一大铜钟——万斤铜钟,钟身镌满古印度梵文,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其中大雄殿中高大佛像有井口开花、彩绘龙凤等各种鸟兽和花卉图案。该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山泉绕寺,古松挺拔,山清水秀,极为幽静。寺内外有玉石碑、卧牛池、龙泉池、玉带水、锁风桥、金子山等自然景观,构成一幅优美壮观的图画。

  • 承恩寺景点
    • 大雄宝殿 是古刹承恩寺的主体建筑。该殿座落在整个建筑中轴的后端,阔面开间各5间,单层重檐歇山式,高57尺,重檐叠拱,蔚为壮观。此殿由隋朝大建筑师宇文凯受隋炀帝诏命建造。大雄宝殿是按易学的天圆地方原理建造而成。现存大殿呈正方形,36根立柱构成3个正方形,内含3个切圆,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八卦,配以环山抱水的环境,苍翠幽静的气氛,更添神秘色彩。大殿内的大佛像为明朝永乐年间塑造的泥塑金身,身高10米,头戴三佛三龙冠,慈眉善目,身披袈裟,广袖长袍,腰束缎带,双手合掌于胸前,呈掸指一挥状,双腿盘膝坐于莲花座上,颇具神圣之感。是湖北省最大的佛像。按印度语为“毗卢遮那佛”,译成中文为“如来佛的法身像”,即大如来。承恩寺的灵气主要集中在这里。大雄宝殿有一些奇特现象,如殿门外有许多蜘蛛、老鼠、蛀虫,但它们从不进殿;1999年7月5日下午3时许,殿内并无人进香,但却烟雾弥漫,香气袭人,至今未找到合理解释。
    • 万斤古铜钟 悬挂于承恩寺钟楼内,是镇寺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湖北省最大铜钟。承恩寺建成后,唐、宋、元三朝代屡遭兵火洗劫,特别是元未毁损更严重,整个寺院化为废墟。大明永乐年间,朱棣巡视天下至此,特诏少林高僧觉成大师,于1423年7月入寺为住持,皇帝赐予田产,觉成大师苦心经营,经过六、七年努力,建房900余间,拥有僧众近千,达到建寺以来鼎盛时期。有天晚上,觉成大师酣睡不醒,忽得一梦,报知寺庙屡遭兵火洗劫,原因是没有镇寺之宝,须铸万斤铜钟为镇寺法宝。觉成大师解梦后,立即给宪宗皇帝上一奏折,请求铸万斤铜钟,作为镇寺之宝。皇帝恩准,便铸。但不知是梦的灵验,还是历史巧合,自有万斤铜钟后500多年,承恩寺再无兵灾之祸。承恩寺万斤铜钟从撞响到响声停息时长12分钟,世所罕见。钟的周身用法轮、游龙、梵文、八卦装饰,也不多见。万斤铜钟每年腊月三十的晚上在木枋上呈南北方向,自动“换肩”一次,世人称奇。当地老百姓传说,此钟每天上午撞三下,可避邪化灾。
    • 龙泉池 位于寺院东北角,一年四季汩汩外涌,从不干涸,水质清澈透明,纯净甘甜。几百年来,凡是来这儿的人,不论是拜佛还是观光,先喝上几口,再装上一瓶带回家。老百姓说是卧龙在这儿喷水,故曰龙泉池。原泉池边建有龙王庙,“文革”中被毁。曾有古诗描述此泉:一派龙王池,泉池混之然。如何无昼夜,有体故绵绵。
    • 六角井 在大雄宝殿前20余米处,有一六角井,四周树木苍茏,井水清澈晶莹,千年不变。据说此井有养生功用。凡来此旅游观光者,临别时要带上几壶回家。六角井由六块碑刻为壁构成,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文。有环川沈之凯的《承恩寺诗抄》,有松山上人山居园机的《诗抄》,有明代竞陵派代表作家谭元春的《诗抄》、韩光祜《诗抄》,有宿悟宾上人精舍《诗抄》,有藩华精舍志感海憧《诗抄》等等。这些诗作都是盛赞承恩寺环境之清雅,井水之神奇的杰作。
    • 和尚塔 位于承恩寺北侧永安山半腰的浓荫之中,为纪念承恩寺第20代住持兴山宝法师,建于清代“咸丰岁次著雍敦祥围余月谷旦”。兴山宝法师,襄阳人氏,三岁皈依佛教,奉祖终生,住持承恩寺,贡献卓异。此塔为石筑,构建精致,四周环境静穆。塔旁有碑,碑文记载兴山宝法师从佛经历和住持承恩寺期间的功业。
    • 卧牛池 位于承恩寺西面。传说隋炀公主因头生癞癣欲轻生被一条白牛驮到此地,白牛卧池不走,公主就地结庐为庵,用池水治愈头上癞癣。后人为追记这一故事,用汉白玉雕刻一座卧牛置于池中,故名卧牛池。
    • 锁风桥 即横跨寺前入口处的单孔桥,桥旁曾修一祠堂,名“锁风祠”,当地人称此桥为“聚气藏风”之桥,故称锁风桥。《承恩寺八景》诗曰:“长桥卧白云,风水锁氤氲,只许梅花信,前村露一分”。
  • 薤山景点
    • 女儿峰 是薤山主峰,海拔1 099.3米,终年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婉如少女身披轻纱漫舞云端。登女儿峰远眺,一览众山小,武当山金顶、四周群山、河流、城镇尽收眼底。
    • 玄女梳妆台 在女儿峰北侧,一方巨石,兀立天地,巍巍壮观,它就是“玄女梳妆台”。高20余米,微微向西倾斜,呈即倒之势。仰视台顶,惊心动魄。可从巨石后面攀藤上至台顶,环顾四野,天风浩浩,云海无际,气象万千。与梳妆台相邻的是小梳妆台。相传大梳妆台是玄女娘娘梳妆的地方,小梳妆台是其侍女梳妆之地。
    • 风动石 位于薤山天子垭一座树木茂密的山峰上。一块巨石悬置于山崖之上,形似蘑菇,险而不坠,奇妙无比。每当狂风暴雨时,此石便随风摇动,故名风动石。
    • 鸳鸯石 位于主峰罗柳泉东北侧,两座巨石与山相接,形态奇特,相距丈余,宛若一对露宿林海的鸳鸯,紧紧相依,深情相望,神态悠闲雅致。鸳鸯石其名来自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故事:相传两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到家庭阻挠,被赶出家门,时值寒冬腊月,一场暴雪把他们埋在了一棵老树下,化成这两方巨石。
    • 千年古枫 位于薤山北坡。经考证,此树已有600多年树龄,是少有的古枫香树。此树高20余米,主干直径1.5米,树根裸露,盘结而生,枝干苍劲,五根粗枝如仙人出掌,直插云霄,树冠遮天蔽日。金秋季节,一片火红。
    • 楠竹园 位于女儿峰东侧一山谷间,踏林间小道石阶而下,曲曲弯弯,仿佛世外桃源。楠竹层层叠叠,向低谷延伸。成千上万的翠竹,犹如士兵方阵,枝影婆娑,绿波滚滚,紧紧相依,或纤巧清秀,或挺拔修长。风骨优雅的楠竹,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 西洋别墅群 19世纪末由美国、挪威、丹麦、加拿大等国在华部分教会投资建成。最兴盛时期达50多栋。别墅群中有两座教堂,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另有一所学堂。抗战以后,逐渐衰落,大部分别墅毁于战火,经过“修旧复旧”,再现17栋。这些别墅大都采用拱型门、大回廊的建筑风格,室内建有壁炉、抽风道、储物地窑。别墅群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利用当时技术条件,就地取材建造而成。它根据山高、多雾、潮湿、风大等特点,房基均高出地面70~100厘米,房矮基高,更显幽雅别致。室内设地板、天花板,隔潮保暖,壁炉烟囱超出屋顶,夏季通风排潮,冬季取暖保温。别墅之间相隔不远,便于往来,自成一体。
    • 红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西洋别墅群内。1901年,英国路德会传教士罗赛林来到中国,在河南南阳一带传教,得知薤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便从南阳赶赴薤山,于1904年春,出资修建这座别墅。不久,他又与人合资修建篮球场、游泳池,每到夏季携全家人来此避暑。1931年5月,贺龙、柳直荀率领红三军转战鄂西北,途中驻扎在这座别墅里,帮助鄂豫边区特委在鄂北建立第一支地方武装-薤山红军游击队,司令部设在别墅内。经周密部署,红三军出动部分兵力,在游击队配合下,向当时国民党防守严密的谷城石花街发动包围战,一举击毙敌人30多人,生俘30多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60余支,进一步壮大红军力量,革命烈火在鄂西北地区遍地燃起。这次行动策划就是在这幢“红军司令部”中进行的。当年悬挂过红军旗帜的门前古松树,经200多年风霜,依然郁郁葱葱,傲立苍穹。1997年,此旧址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共谷城县委旧址 位于西洋别墅群内。 1903年由挪威传教士汉斯出资兴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1930年夏,谷城各地均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全县共有党员300多人。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加强对地方革命武装领导,县委决定将县委机关迁址薤山,机关就设在这座别墅内。薤山游击队不断壮大,并于1931年8月整编为薤山红军游击队,在这里树起“中国红军”大旗。1997年,此旧址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西洋别墅群内。美籍传教士凯瑟琳于1902年投资兴建,每年夏天均避暑于此。1931年9月,中共谷城县委和红三军二十五师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谷城县苏维埃政府。10月初,苏维埃政府在这栋别墅内正式成立,下辖28个乡级苏维埃政府,这是谷城县最早的红色政权组织。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恐慌,多次围剿,数次较量,几度处于腥风血雨之中,牺牲许多革命同志,最终取得胜利,墙壁上仍留存着枪弹痕迹。1997年,此旧址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李宗仁别墅 由英国传教士修建,1904年完工。此别墅面朝东南,俯瞰群山;背靠西北,依山傍岩。宽大的内走廊,用于避潮休闲,或聊天,或读书。室内为木质地板,地板下可储藏食物。墙角有壁炉,用于冬季生火取暖。1942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设在老河口。时年仲夏,天气特别炎热,酷暑难熬,属下建议司令长官李宗仁到百里之外的薤山避暑。李宗仁便携同夫人郭德洁、秘书程思远前往薤山,选择这座别墅避暑,断断续续住3个多月。自此,人们就称这栋别墅为“李宗仁别墅”。
    • 福音堂 位于“李宗仁别墅”西侧,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四合院,院内有天井。《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些西方国家纷纷派出传教士来华传教,清朝襄阳知府为接待外国传教士,在这儿修建别墅式“福音堂”。每逢盛夏,襄阳知府陪同传教士登山度夏。这座别墅在军阀混战时期被破坏。1942年夏,李宗仁来此避暑前夕,第五战区司令部出资将此别墅按原貌修复,作为李宗仁所带部属的居住之所。解放战争时期,福音堂再次被战火吞没。1993年,薤山林场管委会查阅有关资料,投资维修,恢复原貌。
  • 南河景点
    • 小三峡” 位于南河电站至白水峪电站之间,20公里库区,清初时就有“小三峡”之称。“小三峡”曲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清澈透明。乘船游览,只见山环水,水抱山,青波倒影,湖光山色。清朝名士彭仕哲曾对其峻峭山势作过绘声绘色的描述:“东岩蛇倒退,西岩鬼见愁;左抱阎王鼻,右蹑老龙头;云崖与栈道,回鹤与坠猴。”
    • 香炉石 一踏入“小三峡”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河心一个象大蘑菇的大石,也象一个大香炉。清代诗人占树声曾描述:“怪石排空势俨然,博山形状合方圆”、“好将阅道生平事,每夜焚香告与天”。传说周文王跑马摔死后,娘娘为他焚香,不慎将香炉坠入河中,后长出一巨石,形如香炉,名曰香炉石。
    • 娘娘洞 位于南河滴水峡之上,洞外林木苍翠,传说是周公娘娘避暑乘凉的地方。此洞已探明2 000多米,开发500多米,洞中天然钟乳石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石笋、石树、石柱、石幔、“金鱼”、“金船”、“金蛇”、“莲花盆”、“观音”、“一柱香”等。
    • 青龙缠树 沿南河逆流而上,至河西岸的桃花村,穿峡谷小道300米处,岩石上长着一棵大树,树根裸露,将石包住。叫楮树,高30米,胸围约7米,胸径2米,树冠约70平方米。近旁有株直径1.8米、长约50米的青藤缠绕其上,象一条青龙,故名“青龙缠树”。这青龙缠在树上,几近千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私奔于此,双双殉情这块巨石上,之后此处便生出此树此藤,相互依偎,绵绵无期。如今,许多青年男女至此,都要对着树山盟海誓,意在永结同心。
    • 黄龙洞 位于南河东岸大谷峪村的深谷之中,已开发1 000多米。洞是由3个大“宫殿”组成,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像珍珠莲花,有的像擎天玉柱,有的像玉免金蟾,有的像南海观音,有的像海底神兽。其中一钟乳石,有头、有尾、有爪、有鳞,酷似一条黄龙逶迤爬行,黄龙洞因此得名。
    • 五龙山 耸立于崇山峻岭之中,是南河群山之首,海拔1 106米。有五座峰:青龙峰、红龙峰、白虎峰、老虎峰、狮子峰,因形似五条龙故称五龙山。登上五龙山,晴可远眺武当胜景,雨可近览浩渺云海;清晨可观五龙托日,入夜可见五龙捧月。山上老树枯藤,残垣断壁,萧瑟秋风中,给人以苍凉之感。山腰一破庙曰天池宫,宫门犹存,“天池宫”三个欧体横额题字苍劲有力。门两边对联依稀可见:“无去无来,煌煌宝座临金殿;不生不灭,灿灿霞光照玉轩。”庙周围是十几座东倒西歪的残碑,日蚀风化,字迹不易辨认。其中一幢是清嘉庆十年九月九日刊刻的重修此庙的捐赠碑。站在峰顶远眺,群峰万里,千姿百态,雾如轻纱,林滚惊涛。青龙山伟岸挺拔,直插苍穹,大薤山犹在眼前。朝北望去,汉江沿着白茫茫天际缓缓向东流去。
    • 文龙书院 当船进入马道峡,仰望东侧,人们可以看到在万丈石壁之上的文王跑马道下一座石屋,这个石屋就叫“文龙书院”。传说宋朝有个叫刘文龙的秀才曾在此读书,中了状元,后来人们把他读书的地方称为“文龙书院”。原来洞内有石床、石桌、石椅,洞外有石马,远望呈腾越之势。文龙书院是谷城的古八景之一。原来岩屋下面有座庙即为书院,建国后,迁至县城。南河大坝建成后,书院遗址被淹没。
    • 农家博物馆 是鄂西北很有特色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都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广泛使用的农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演化见证着人类的进化,最初是石器和木器,之后是铜器和铁器,从简陋到精致,从简单到复杂。这些石磨、石磙、木车、檑子、织布机、蓑衣、木屐、草鞋,每一件展品都是过去生产、生活的见证。
    • 温泉浴池 南河温泉古已有之,在此地叫“汤”,也叫“汤池”。南河有大大小小温泉十几个,温泉浴池就是在一个大汤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此水来自地底,内含多种微量元素,在此沐浴,既享受舒适,又防病健身。这些汤池,相传有一老人身长疥疮,痛苦不堪,时遇吕洞滨经过,给老人一些草药,让他吃药后必须到冒烟的汤池中浸泡。老人按吕洞滨的说法每次喝完药就去汤池洗澡,不几日,他身上的疥疮全好,汤池神奇作用就此传开。
    • 东沟画廊 是南河流域的一条大峡谷,长约30余里。峡谷蜿蜒曲折,时宽时窄,但谷地平坦。深谷象一条充满诱惑的画廊向前逶迤延伸。深谷两侧峰峦对峙,树木茂密,翠竹丛生,郁郁葱葱。一条清澈明亮小溪日夜流淌,绕山激石。小溪两岸沿居着农家小院。其中几个大院是明清建筑,青瓦飞檐,古色古香。随处可见百年老树,更引人注目的石红树,树冠婷婷如盖,劲拔丰茂,春天发芽为暗红色,到秋转为青色。沿着峡谷,处处都可听到有节律的火纸作坊打碓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走进东沟大峡谷,像走进一幅久远的民间风俗画。
    • 桃花溪 是一处自然成形的山涧。溪水清澈见底,巨石散落其间,两岸野生桃树、紫薇漫山遍野,花盛时如帛似锦,花谢时落红满溪,桃花流水,别有洞天。沿岸巨石上刻写的唐宋名家桃花诗词,让人产生无限联想。20世纪80年代以前开垦的依山绵延的梯田,春天如层层玉带,秋天若金蛇狂舞,与古民居、桃花、巨石、溪水构筑一幅绝美的原始田园风光图。
  • 其它景点
  • 沈垭天主教堂 位于谷城县城西70公里处,与房县接壤,座落在龙凤山、磨盘山、铜锣观三山鼎立的茶园沟盆地西沿,是一座占地面积30亩的西式建筑群。天主教先后在石龙沟、磨盘山、狮子岩、茶园沟建立简易教堂,其遗址尚存。附近有石窟、狮子岩、快活林、主教坟、行刑石柱等胜景遗址。“文革”期间,沈垭天主堂建筑群遭到不同程度毁坏,但中枢建筑保存尚好,1985年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 三神殿 座落于县城老城区中间地带,曾是商贾云集之地,道光年间由回民出资兴建,是为满足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外地人信仰需求而兴建的道教庙宇,以供奉水神、财神、雷神而得名。整个建筑群由山门、戏楼、中殿、后殿组成,保存完好,尤其是戏楼,为湖北省保存最好、仍能演出的古式戏楼,极具文物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后殿东西面转角楼部分的木结构曾损坏严重,后经修复,保持原貌,恢复戏楼功能,上演地方戏曲。
  • 杨洪胜烈士墓 杨洪胜,谷城城关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彭、刘、杨”三烈士之一。1911年10月10日凌晨,杨洪胜在武昌慷慨就义,时年36岁。烈士灵柩于1912年从武昌运回谷城,隆重公祭半月后,葬于城关茶庵村高亭山上。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谷城县政府拨款对烈士墓进行修缮,墓前立有高大石碑,正面刻“杨洪胜烈士之墓”,背面刻“辛亥革命烈士杨洪胜永垂不朽”。1995年,“杨洪胜烈士之墓”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人们成群结队前来扫墓,缅怀先烈业绩。
  • 鄂西北区党委、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旧址 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茨河镇下街。1939年2月,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省委)在襄樊成立,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区党委机关于4月迁入茨河娘娘庙内,书记王翰在谷城活动近两年,领导鄂西北15县的革命斗争。同时,在茨河下街创办鄂北手纺织训练所,对外是培训农村合作事业手纺织技术指导员,实则是为共产党训练抗日干部,先后培训学员200余人,被誉为“鄂北的抗大”。 1995年,被列为襄樊市和谷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红石岩抗日旧址 红石岩为汉江茨河段东崖一突出红色巨岩,通体红色,屹立江边。1945年5月12日,国民党22军122师一个排在此与日军黑山联队激战,30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捐躯将士,当地人民将这块原本无名的高地称为红石岩。2005年,谷城县政府将红石岩抗日遗址列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抗战纪念碑一座。
  •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汉江中游谷城段南、北二河与汉江交汇处的城关后湖地区,面积21.88平方公里,水草丰茂,万鸟群翔,生态环境优良。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湿地按其功能划分为湿地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汉江文化展示区、湿地环境游赏区、神农农耕体验区。
  • 李亚声烈士墓 位于城关镇三岔路公墓。李亚声,谷城茨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谷城县委书记,1930年在武昌牺牲。1984年,遗骨由武昌迁葬于三岔路公墓。1990年10月28日,在烈士牺牲60周年之际,谷城县委县政府树碑。是襄樊市和谷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物

  • 伍子胥(?—公元前484),名员,字子胥,出生于富乡村(今谷城县冷集镇沈湾村),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逃往吴国。后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率吴兵攻破楚国。吴王夫差时,拜子胥为国相,并率兵打败越国。后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命子胥自杀。子胥死后,吴果然被越所灭。
  • 杨洪胜(1875—1911),字益三,谷城县城关镇黄康人。早年在家务农,后入行伍,为绿营兵,随后入湖北新军为正目,立志革命。1911年加入文学社,负责交通联络工作。同年9月任湖北革命军总部指挥部交通,负责运送军火。10月9日在武昌起义中被捕。10月晨与彭楚藩刘复基同时在武昌英勇就义,史称“首义三烈士”。民国元年,杨洪胜灵柩由武昌运回谷城,安葬于黄康高亭山上,孙中山、黎元洪等政要送挽联哀悼。杨洪胜烈士陵园现为襄樊市和谷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高如松(1905—1974),又名高子明,谷城县茨河镇白龙岗村人。中共谷城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襄阳地委书记。1927年10月至1928年春、1930年春至1931年底,两度担任中共谷城县委书记。1936年冬到延安,分配到中央组织部工作。1945年被派往东北,历任赤峰市委书记、嫩江省委民运部长。1949年回湖北,任襄阳专署首任专员。此后先后在武汉市委、铁道部、国家计委、化工部任职。1974年5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 李亚声(1903—1930),原名李绍棠,谷城县茨河镇下街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随贺龙、叶挺部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后方总队长。1928年春任中共谷城县委书记,同年5月调任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党代表,还未到职,革命军被冲散。几经辗转,于1929年在上海找到党组织,1929年10月调任中共汉口区委委员、秘书长,兼任学生运动委员会执委。1930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同年10月28日在武昌英勇就义。
  • 蔡以田(1909—1967),谷城县盛康镇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国后,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2月,领导12户农民最早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2年,首创水稻单产625公斤的高产纪录,被评为县特等劳模并获农业部“爱国丰产模范”荣誉称号。1953年冬,“蔡以田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社长,继续探索粮食生产新途径。1956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7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省、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67年因病去逝。
  • 彭天禄(1931—1978),谷城县盛康镇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文革”初期担任县“文革”领导小组组长,受到无数次批判斗争,肉体惨遭折磨。“文革”后期先后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生产,为谷城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付出了心血。参与了县化肥厂、金盆沟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决策和指挥。生活俭朴,廉洁奉公。1978年春节前,到南河水电站工地检查工作时,不幸染病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