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贝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贝尔,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1919–05–10~ ),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生于纽约。1935年起在纽约市立学院攻读古代史和社会学。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完社会学研究生课程。40~50年代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新领袖》周刊和《常识》杂志主编,《幸福》杂志编委和劳工专栏作家。50年代后,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1969)和哈佛大学(1969年以后)任社会学教授。其间还兼事新闻、科研和政策咨询等工作,兼任《公众利益》主编,美国总统技术、自动化和经济进展委员会委员,美国政府社会指标专家委员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2000年委员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美国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51)、《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极端右翼》(1964)、《今日资本主义》(197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蜿蜒之路》(1980)、《社群主义及其批判》(1990)等。

贝尔反对社会系统论,把现代社会看成由社会结构(技术–经济部门)、政治和文化三个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领域组成。他在经济上倾向社会主义,政治上坚持自由主义,文化上钟情保守主义。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他宣称,随着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中的斯大林主义的清醒认识,以及资本主义的改良和福利国家的建立,意识形态上的“左”和“右”的争论已经失去了意义。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和现代化也成为了新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日渐趋同,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意识形态的这种同一趋势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他预言,随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逐渐下降、知识和技术及知识阶层日趋占领社会的中心地位,一个新的社会进化阶段,即后工业社会正在来临。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技术领域以效率为标准,政治上追求平等,文化上表现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以现代主义和反传统为标杆,三者之间相互矛盾的追求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紧张局面。文化上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要求表现为严重的虚无主义倾向,构成了对经济–技术领域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秩序要求的伤害,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处于矛盾纷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