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班·贝尔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贝格,A.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班·贝尔格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 ;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1885年2月9日生于维也纳,1935年12月24日卒于同地。少年时即显露作曲才华,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写了约70首歌曲和钢琴曲(大部分未发表),这些作品明显地受到R.瓦格纳G.马勒的影响。1904~1910年,从A.勋伯格学习,接受了勋伯格的创作思想与技法,转向无调性的音乐风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维也纳作战部工作。战后,发表了他战前就开始酝酿的歌剧《沃采克》(1914~1921)。歌剧脚本由贝格根据19世纪德国文学家G.毕希纳同名戏剧改编而成。歌剧使用无调性的音乐语言,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幸遭遇,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1925年在柏林首演,获得很大成功,成为贝格最著名的作品,也是20世纪代表性歌剧之一。在此后的10年里,他一方面从事教学,一方面继续作曲,并采取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代表作有《抒情组曲》(1926,其中有两个乐章使用十二音音列)、《小提琴协奏曲》(1935),以及另一部重要歌剧《露露》(1929~1935,未完成)等。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后,贝格和勋伯格、A.von韦贝恩(他们3人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的作品,都被当作所谓“布尔什维克文化”而遭到禁止。他由此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过着贫困的生活。

贝尔格一生作品不多,但成就显著。他把勋伯格的无调性作曲方法同感情的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同传统的欧洲音乐、特别是浪漫派后期的德奥音乐,始终保持一定联系,经常在无调性、甚至十二音体系作品中加入某种调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