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觉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贡觉县
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县莫洛镇油菜花
西藏昌都地区:金沙江克日段风光

  贡觉县汉语拼音:Gòng Jué Xiàn;英文:Gonjo County),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辖县。位于西藏昌都地区东部,“三江流域”腹地, 北纬 30°2′至31°3′,东经97°8′至98°9′之间。县城所在地莫洛镇卡萨村,海拔3640米,距地区所在地昌都镇254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1385公里。 经过1995年勘界后,贡觉县境域东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白玉县隔江相望,南与芒康县相连,西与察雅县昌都县相邻,北与江达县、国道317线毗邻。其境域东西长106.6公里,南北宽118.3公里,幅员6268.31平方公里,占昌都地区总面积的5.8%。现辖1个办事处,1镇11乡,157个村民委员会。

  贡觉,藏语意为“佛地”,“贡”活佛在“觉”地方定居。旧曾译为宫觉、观角、关角、衮卓、衮珠、贡足、贡县、郭爵宗、官角、馆觉等。民主改革前,贡觉分为贡觉宗和三岩宗,属昌都28宗之列。1956年划归江达中心县领导。1959年10月1日贡觉宗和三岩宗合并成立贡觉县。三岩也是藏语的译音,意为劣地,旧曾译为三艾、三崖、萨安、三暗巴、三昂巴、桑岩、武成、武城等。

  贡觉地处藏东三江流域的横断山脉峡谷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有大小河流20多条,湖泊46个。属寒温带半干旱、半温润性山地气候,平均海拔3600米,相对高差2853米。年降水量425.5毫米,年均温5.2℃,无霜期109天左右。属半农半牧县。名胜古迹有古石墓群,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邮编:854200 代码:540322 区号:0895

行政区划

  全县辖1镇11乡,149个村居委会,263个自然村。包括莫洛镇、哈加乡、相皮乡、阿旺乡、拉妥乡、则巴乡、木协乡、雄松乡、敏都乡、沙东乡、罗麦乡。

  • 莫洛镇 政府驻地为登卡村, 辖31个村民居委会.莫洛镇为贡觉县农业生产基地,截止2000年有耕地面积1.67万亩,主粮播种面积1.503万亩,轮休地58.7亩,以种植青稞、小麦、油菜为主。牧业主要是牦牛和藏东优质绵羊。境内有10座宁玛派寺院,1座噶举派寺院。
  • 相皮乡 政府驻地为查然村,辖23个村居民居委会。相皮乡各类土地总面积10.335万公顷,耕地1.044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青稞、油菜、小麦。家养牲畜为牦牛和藏东优质绵羊。
  • 哈加乡 政府驻地为边巴村,辖22个村居民委员会。哈加乡矿产丰富,也是以农业为主的乡,境内自然风景优美,尽管遍布。哈家村江村家的唐卡绘画技艺属西藏唐卡画派中的门宁画派,堪称一绝。
  • 阿旺乡 政府驻地为莫农村,辖12个村居民委员会。本乡属纯牧业乡,各类土地总面积9.69万公顷,牧场面积5.726万公顷。动植物种类繁多,阿旺乡温泉附近有一座山上盛产党参、沙参等多种药材。畜牧业经济较为发达,家畜饲养以牦牛、藏东优质绵阳为主。境内有宁玛派寺院2座。
  • 拉妥乡 政府驻地为达松村,辖9个村居民委员会。拉妥属纯牧业乡,草场面积6.974万亩,畜牧业经济发达,是贡觉县畜牧业商品基地。湿地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年降雨425毫米,动物种类繁多,藏原羚、马鹿、狼等野生动物,还是灰鹤、赤麻鸭等候鸟春秋过境栖息地。
  • 雄松乡 政府驻地为巴洛村,辖7个村居民委员会。雄松乡属农业乡,以种植青稞、大麦、荞子等为主,还可种植土豆、胡豆、萝卜等蔬菜。草场为山地草场,夏季草场多集中在噶玛曲池,冬季草场分布在金沙江的狭长坡地上。境内有宁玛派寺院2座。
  • 罗麦乡 政府驻地为罗麦村,辖6个村居民居委会。此乡属山区农业区,种植青稞、大麦、小麦为主。境内森力丰富,金属矿藏多,金、铜等储量较多。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
  • 则巴乡 政府驻地为则普村,辖10个村居民委员会。属于半农半牧业区,牧业偏重,农业种植以青稞、小麦为主,牧业以养殖牦牛和藏东优质绵羊为主。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大,木材蓄积量580.113万立方米。动物种类繁多,盛产野生食用菌松茸及冬虫夏草等高级中药材,虫草品质为全县之冠。
  • 沙东乡 政府驻地为格果村,辖6个村居民委员会。沙东乡为农业乡,种植青稞、大麦、荞子。此乡气候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
  • 敏都乡 政府驻地为敏都村,辖8个村居民委员会。此乡境内气候温和,发展经济林木条件优越。动植物种类繁多,金铜锌等资源丰富。境内有宁玛派寺院3座
  • 木协乡 政府驻地为木协村,辖10个村居民委员会。木协乡境内斜曲和莫曲两河穿过,气候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山高谷深,藏雪鸡、藏马鸡、藏酉猴、熊、豹子等野生动物出没山麓。
  • 克日乡 政府驻地为西西村,辖5个村居民委员会。克日乡气候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董曲河水能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809万公顷,木材蓄积量大。食用松茸、冬虫夏草等中药材盛产。境内地貌复杂,怪石独特,野猪,豹子出没山麓。克日乡为纯农业乡。

历史

  贡觉县现境域在历史上包括贡觉和三岩两部分。贡觉是藏语的音译,实指“贡”活佛在“觉”地方居住。旧曾译为宫觉、观角、关角、衮卓、衮珠、贡足、贡县、郭爵宗、官角、馆觉等。在改土归流时,曾改名为贡县。三岩也是藏语的译音,意为劣地,旧曾译为三艾、三崖、萨安、三暗巴、三昂巴、桑岩、武成、武城等。

  吐蕃东南部早期有附国和东女国,其地在今昌都以东及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汉代位于蜀地的牦牛羌、白马羌与藏族先民联合的部落。“附国者,蜀地西北二千里,即汉之西南夷也”。附国的国王字宜缯,“其国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附国有居民两万多户,主事农业,兼营畜牧,住石块垒砌的碉房,用皮筏渡河。公元 608年——609年,曾两次遣使入贡隋朝。东女国在附国的西边,北接党项,风俗和附国相同。七世纪初,附国、东女国,均为吐蕃所灭。贡觉、三岩原均为附国部落的一部分,内附于唐朝。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后,唐与吐番在这些地区对峙达一个多世纪,使该地区时而在唐朝手中,时而 归 吐蕃政权统治。

  贡觉、三岩也属“康”地。“康”又写作“喀木”,是指今西藏丹达山以东的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这一大片区域。居住于此地区的藏族称“康巴”,即康人。“康”的含义,据藏族历史名著《白史》中解释:“所言康者,系指其边地……”。

  元初,蒙古人占据贡觉,设百户制管理。明末清初贡觉属德格土司控制的境域。 18世纪初西藏地方政府既在贡觉设流官宗本,清朝中后期, 清政府设“江卡台吉”管理 贡觉、江卡(今芒康)两地 , 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辖。这段时 期贡觉、三岩均 属 达赖喇嘛的“香火地”。宣统二年(1910),赵尔丰改土归流,贡觉改为贡县,隶属于昌都府。

  民国时期,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政府进占贡觉、三岩, 设贡觉宗、三岩宗, 两宗属昌都地区(时称朵麦基巧总管府)辖地。

  1918年西藏噶夏地方政府派藏军攻占贡觉,先后委派宗本17人,任职到期1950年。宗政府有宗本1人、秘书1人、管家1人、办事员1人、佣人9人。贡觉宗在清末民初时,共划为十二个头人区,后因邻区和本区头人相互间争夺地区而被外区逐步侵占,加之本区头人亦有企图扩张自己的辖区。强者则将弱者强行合并归自己所辖。自若干年前该区行政治区就减少到九个头人地区,又称:上、中、下九区,设九个定本,直到1959年建县前。上三区为:邦达区、孔莎区、巴拉区;中三区为:林穷区、阿卡区、麦博区;下三区为:阿拉区、由美区、子荣区。

  1951年10月,分别成立贡觉和三岩宗解放委员会(以下简称解委会)。两宗解委会均隶属于昌都地区解委会。 1959年7月23日 ,自治区筹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西藏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方案》 将三岩、贡觉两宗合并为贡觉县 。同年 10月1日贡觉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贡觉宗为一个农牧业交错地区,农区多位于境内中心,牧区则多分布于全宗的边境。与察雅、三岩、宁静、江达、拉多等地区边境相接,少部又交错于各头人辖区的边缘。牧场之大小要依自然环境,水草情况而定,大者有羊数万只、牛数千头,小者也有数百头只。全宗以农业为主,年产量可达 900百余万斤粮食(青稞),除能供给全宗13000余人食用外,尚可输出300百余万斤。牧业较农业次之,牧业占全宗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强,全区有牛四万五千余头,羊四十九万余只,骡马六千三百余匹。较大的牧场也只有一百一十余户,如拉妥牛场,阿旺牛场都是如此。各牧场之牲畜大部为牧主所有,牧民只占有少量牲畜,其生活极其贫困。

  1959年10月三岩、贡觉两个宗合并为贡觉县,成立县人民政府,是昌都地区管辖县之一。县政府驻地:莫洛镇莫洛村。

  民主改革时期的县人民政府: 1959年10月1日 ,昌都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成立贡觉县人民政府,下属机构有:办公室、农牧科、财粮科、公安局, 1962年增设民教科。政府工作包括:领导和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努力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推翻黑暗、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秩序。经地区批准,全县共划分为4个区,用“一、二、三、四”4个数字代表,未任命区长、副区长,一般由区委书记主持区政府工作。随着平叛胜利,1960年全县已基本完成民主改革。从1960年2月开始,任命领导人员,县长1人,副县长4人。由于人员少,机构也不健全,只设立了办公室、农牧科、财粮科、公安局。10月,增设了一个区,所辖五个区。

  1962年2月,从原来的一、二、三、四、五区里划出两个区后,所辖为七个区,以地名相称。11月,经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批准,全县行政区划为:莫洛、相皮、曲登、罗麦、雄松、木协、则巴、拉妥等8个区,共有43个乡,241个自然村。8月增设了民教科。办公室未配备主任、副主任,日常工作由秘书负责,其它机构均配备有正、副职。在政权建设中,县政府同样注意企、事业单位的组建工作。1961年5月,先后建立了县卫生院、贸易公司、兽防站、银行、邮电局等机构。

  1965年8月1日,根据地区统一部署,召开了贡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依照《宪法》规定,贡觉县人民代表大会成为贡觉县地方国家最高权利机关。贡觉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贡觉县人民委员会,成为贡觉县地方国家权利最高执行机关。县人民委员会组成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改变了由上级任命的制度。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县政权系统领导机构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一是从1966年5月至1967年3月,虽然“文化大革命”已开始,但县人民委员会仍正常发挥领导作用。二是从1967年3月至1967年10月,部队介入地方,实行“三支两军”,军代表组主持全县党政军工作。三是从1967年10月至1976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总揽党、政、财、文大权,工作机构党政不分,“左”的思想在工作中反映突出。直至“四人帮”被粉粹后,才得到纠正。“文化大革命”初期至工作停顿前的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副县长2名:杨宗礼、四朗江村,其辖工作机构有:办公室、财粮科、农牧科、公安局、民教科。除办公室未配备领导干部外,其余机构仍配有正、副职。

  1967年3月,县直机关内部的群众组织分裂为两大派,内战不休,派性斗争激烈,党政部门工作陷于停顿,人民解放军奉命介入地方,实行“三支两军”。在机关处于混乱的情况下组成“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主持全县日常工作。由于各区都派驻军代表,对于制止两派群众组织在农村开展串联活动,防止派性斗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各区、乡人民政府能正常工作,农牧区没有发生混乱,生产也没有受到影响。 1969年10月28日 ,两派群众组织经过协商,实现革命大联合,经昌都军分区党委批准,成立贡觉县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刚建立时由 23人组成,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3人(军队代表1人,群众代表2人)。以后又陆续增补了一些领导成员。县革委会成立后,以新建立的“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作为工作机构。刚开始时,“办事组”和“生产指挥组”的正、副组长都是群众组织的代表担任,后来才由地区陆续任命干部,改变了这种状况。1973年,通过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共贡觉县第一届委员会,仍然以“四大组”作为工作机构,这种党政不分的组织状况,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得到纠正。1971年1月,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当时的紧迫问题,昌都地区革党委的核心小组批准成立贡觉县社改办公室,完成了对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7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政权的领导机构,仍然保持革命委员会的名称,行使着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和人民政府的权力。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对工作机构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撤销了原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在原来已经建立公安局、文教科的基础上,增设办公室、农牧科、民政科、财政科、商业科、卫生科作为县革委的工作机构,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1977年至1978年又增设了经济计划委员会,农机科、粮食科,县革委工作机构共计11个。

  1981年11月召开贡觉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撤销了贡觉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了贡觉县人民政府,下设机构:办公室、公安局、文教科、农牧科、粮食科。全县共有8个区、43个乡,脱产干部291人。1982年增设了县人大常委办公室、人事科。随着农村经济政策逐步落实,农牧区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农业机械化问题被搁置下来,撤销了农机科,工作机构增加到12个。1984年7月,在改革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工作需要,根据上级指示,县府工作机构进行大的调整,同年9月调整完毕。这次机构改革有三个突出点:一是将原来的科改制为局。二是增设林业局、水电局、交通局、多种经营管理局。曾增设农业局,后改为农牧局。三是一批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后,工作机构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6个。1987年6月,政权系统工作机构进行了第二次改革,为了减少机构重叠,提高办事效率,适应新形势需要,将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原来的16个机构精简为13个,保留了:办公室、经济计划委员会、人事局、财政局、交通局、商业局、农牧局、公安局、民政局、文教局、卫生局、粮食局。 1987年11月15日 至 19日贡觉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出了第五届人民政府。12月,增设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政府工作机构为14个。一般部门配有一正一副,有的只配有一职。新组建的局、委、办班子成员中,平均年龄为39岁,具有大专或相当大专文凭的有15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15人,汉族干部由原来的19.35%增加到22.68%,体现了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还配备了妇女干部和非党员干部。

  1988年3月7日 经地委、行署会议研究,同意贡觉县撤区并乡实施方案。撤销莫洛、相皮、哈加、则巴、雄松、木协、拉妥等七个区,保留罗麦区。新组建则巴、莫洛、相皮、哈加、康泊、京古、罗麦、拉妥、木协、阿旺、克日、沙东、雄松、敏都等 14个乡,罗麦区所辖罗麦、克日、沙东3个乡,其他乡由县直接管辖。

  1989年设立编译室。1992年增设乡镇企业局,同时县税务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划归地区主管部门管理。 1993年10月7日 至 12日,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七届人民政府,新建立县监察局。1994年10月,县税务局被批准为县国家税务局。

  1997年3月4日 经上级批准成立贡觉县三岩区公所。 11月19日 ,召开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人民政府。选出县长、副县长,下设:办公室、公安局、民政局、农牧局、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人事局、交通局、林业局、水电局、财政局、卫生局、审计局、统计局、教体委、监察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税务局、工商局、编辑室。 1999年依据自治区民政厅藏民字[1999]79号文件《关于调整昌都地区乡(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意见》撤销三岩区公所,成立贡觉县人民政府驻三岩办事处,副处级建制,管辖仍为原区公所范围。

  至2000年底,县政府直属工作部门21个,政府派出机构1个,乡级政权组织12个,村民委员会162个。

地理

气候

  贡觉属高原温带季风气候,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年温差大,日温差小,年平均气温 5.2℃ ,年降水量 425.5毫米 ,年无霜期 80天。因日照时间长,冬季白天温度较高。贡觉县在纬度上居中亚热带,与成都、武汉、杭州等地纬度相近,为暖热湿润季风气候。但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地势抬高,加之四面山体层阻挡,又远离海洋,其暖热湿润气候已不复存在,而已变成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复杂,相对位置差异很大,各地气候又有一定的差别。

  境内气候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东部沿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在 2800米 — 3200米 之间,沿金沙江流域的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木协六乡,气候较温暖湿润;二是北部和中部海拔在 3500米 — 3900米 之的相皮、莫洛、哈加、则巴等乡,地势较低,气候温暖较干旱;三是西南部海拔在 3900米 — 4500米 之间的拉妥、阿旺两乡,地势高亢平缓,气候温凉,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影响贡觉大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是纬度,二是海拔。

资源

矿藏资源

  贡觉县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中心地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查明的有岩金、盐、煤、铜、铅、锌、钼、云母等 多金属 矿藏,尤以盐、煤、铜储藏量较大。现在已经进行勘探的有铅锌、煤、铜等矿藏。

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境内动物种类繁多,兽类有 5目12科35种;鸟类有8目14科37种;爬行类有2目3科4种;两栖类有1科1种;还有鱼类2目5科10属,类群复杂,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豹、鹿、白鹤、金雕、黑颈鹤、贝母鸡。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林麝、黑熊、马熊、水狸、马鹿、盘羊、岩羊、藏酉猴、棕熊、草狐狸、豺、猞猁、锦鸡、藏马鸡、雪鸡、鹦鹉、高山秃鹫。

  植物资源。贡觉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丰富,群落组成复杂。椐 1987年农业土地资源调查,共有30科101属213个种,其中以菊科植物最多,占总数的17.3%;其次是禾本科占15.4%,莎草科占6.1%。单科单属单种植物仅有3种。

  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也导致了植被的垂直变化,从而明显地反映其垂直分布规律。海拔 3400米 以下,多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在本县主要见于金沙江河谷和木协、雄松、罗麦等区域河谷一带,植被主要有铁杉、油松、云南松、槭、桦等;草本植物以早熟禾属、野青茅、刺芒野古草、须芒草、黑穗画眉草等禾本科及其它林间草被组成。植被茂密、高大,海拔 3400—— 4200米 ,有的上限高达 4400米 ,是高山针叶林带,表现为针叶林多与亚高山草甸交错分布,主要树种为鳞皮冷杉、紫果云杉、高山栎、多组成纯林,与灌木林地镶嵌分布于草甸和灌丛草甸之间,可作为冬春牧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