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Fu),中国古代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含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辞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同时代的诗歌或散文的影响。有时诗的成分加多,散文的成分减少;有时散文的成分加多,诗的成分减少。它一直保持半诗半文的性质,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赋体的形式在文学史上有几次大的演变。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曾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类,大致说明了赋在不同发展时期体制上的变迁和特点。


 (賦) 【繁体】 (賦 䝾) 【异体 古文】

拼音:  部首:  总笔画:12  部外笔画:8  结构:左右  五笔:MGA  倉頡:BOMPM  次常用字 

基本释义:

  1.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5. 古同“敷”,铺陈,分布。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黄庭坚
”字书法
作者:唐寅

赋() fù

  1. <本义> 征收:赋银(征收税银)丨赋粟(征收田赋)丨赋币(征收财物)丨赋以重税。
  2. 旧指田地税:田赋丨赋税。
  3. 缴纳赋税:赋金(交纳税款)。
  4. 给予;授予:赋予丨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丨赋政(颁布政令)丨赋职(授与职事)。
  5. 特指生成的资质:天赋丨禀赋。
  6.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洛神赋丨阿房宫赋。
  7. 《诗经》的六义之一。<注> 《诗经》中的“六义”,即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
  8. 念诗;作诗:赋诗丨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丨登高赋诗。
  9. 古同“”,铺陈,分布;颁布。

《康熙字典》释义

  【酉集中】【貝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方遇切,音付。責取也。【說文】斂也。【爾雅·釋言】賦,量也。【註】賦稅,所以評量。【揚子·方言】賦,動也。【註】賦斂,所以擾動民也。【書·禹貢】厥賦惟上上錯。【傳】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五曰賦貢,以馭其用。【註】賦,口率出泉也。【前漢·𠛬法志】畿方千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註】賦,謂發賦斂財也。 又【韻會】稟受也,給與也。【禮·中庸】天命之謂性。【註】性者,人所稟受。【朱傳】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又布也。【詩·大雅】明命使賦。【傳】賦,布也。【箋】使羣臣施布之也。 又鋪𨻰也。【詩·周南·關雎序】詩有六義,二曰賦。【疏】賦之言鋪,直鋪𨻰今之政敎善惡。【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 又貢士曰賦。【前漢·鼂錯傳】乃以臣錯充賦。【註】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云如賦調也。

《说文解字》释义

  【卷六】【貝部】 编号:3962   賦,[方遇切 ],斂也。从貝武聲。

百科条目

首字为“赋”的词语

  赋闲  赋性  赋予  赋才  赋材  赋彩  赋有  赋役  赋命  赋恤  赋事  赋分

  赋索  赋调  赋形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