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岐(?~201年),字郐邠卿,原名嘉,字台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后期著名学者,以刚正不阿而著称。

  赵岐自幼从学,博通经籍,以才艺见称于乡里,秉性耿直,有济世之志。然而他生活在日趋腐败的东汉晚期,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声色犬马不绝于朝,流民饿莩遍布于野。他也曾到州郡去做下级官员,但因他疾恶如仇的性格被赶了回来。他娶妻马宗姜,是外戚豪族马融的堂妹。但他耻于与外戚交结,不愿意趋炎附势,更不肯与人品不高的马融来往。一次,马融来他家看望堂妹,他别居一室,不与相见,还对朋友说:“马季长虽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门也。”【注:见《三辅决录>》】他清高自许,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抱负,年过三十,仍是一介平民。他在三十多岁时曾得过一场大病,卧床七年,奄奄一息,眼看着黄泉路近,长叹说:“大丈夫在世,隐居没有许由那样的节操,从政没有伊尹、吕尚那样的功勋,是苍天不给我机会啊,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嘱咐家人在他死后给墓碑上刻上16个字:“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注:见《后汉书·赵岐传》】。

  永兴二年(154),汉桓帝为了装点门面,下令征聘名人贤士,赵岐才被征聘为司空椽。当时,“跋扈将军”梁冀威势震主,赵岐给他上了一个“损益求贤之策”的条陈,希望他能压抑威势,改恶从善。结果非但条陈没能被采纳,他却被排斥到皮氏县(治在今山西河津西)做县令。在皮氏,赵岐“抑强讨奸,大兴学校”【注:见《三辅决录>》】,刚刚有了一点政绩,又遇上顶头上司易人,中常侍(宦官)左倌之兄左胜接任河东太守。赵岐誓不与宦党共事,就在左胜上任的当天,弃官回到了长陵家中。当时的京兆尹延笃又用他担任功曹之职。那时中常侍唐衡之兄唐弦任京兆虎牙都尉,他仗势欺人,凌辱百姓。赵岐及其堂兄赵袭多次上书揭发唐弦的罪行,引起唐弦的深切痛恨。元熹元年(158),唐弦升任京兆尹,赵岐惧祸,携侄儿赵戬逃走。唐弦果然将赵岐的家属宗亲收监,捏了个必死的罪名,全部处死。

  此后数年,赵岐更名改字,流浪在江、淮、海、岱各地。最后流落到北海(今山东昌乐西),在市场上卖饼。当地大户孙嵩发现此人气度不凡,知是非常人也,就与他结为至交。赵岐藏在孙嵩家的夹壁墙中数年,作《戹屯歌)23章。延熹七年(164),唐衡一伙败亡,朝廷颁发赦令,为被宦官陷害的人平反昭雪。当时的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得知赵岐还在人世,争相聘请他去任职。延熹九年(166),赵岐应司徒胡广之命,重入仕途。时值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叛汉,由于公卿的举荐,赵岐被擢升为并州(故治在今山西太原)刺史。他撰写了连珠之书四十章上奏,表达他整顿朝纲的建议,结果被搁置留中。此时朝中发生了党锢之祸,赵岐也被株连免官。

  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东汉政府慌了手脚,急忙撤销党禁,重请士大夫出来主持政局。赵岐出任议郎,后又随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担任军中长史。大将军何进举荐他为敦煌太守,赴任途中,在陈仓(今陕西宝鸡)遭遇乱兵,他在草丛中藏了12天才脱险,又辗转回到家乡。永平二年(191),董卓挟迫汉献帝来到长安,赵岐再次担任议郎,不久擢升为太仆,位列九卿。他曾奉命到各地去“宣扬国命”,袁绍及曹操都亲自率兵出数百里迎接。他尽力说服这些割据者扶佐汉献帝。兴平元年(194)他不顾年老体衰,乘坐牛车前往荆州劝说刘表,终因老迈多病留在了荆州。后由桓典、孔融推荐,被拜为太常。建安六年(201)赵岐死于荆州,享年九十多岁。

  赵岐还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学者。他著述很多,最有名的是《三辅决录》和《孟子章句》。《三辅决录》如实地记载了汉代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名人轶事,成为后世人研究汉史的重要资料,在《后汉书》的注释中被大量引用。《孟子章句》是对《孟子》一书最早最好的注释,是后世人学习研究《孟子》的权威性著述。现在流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部分,就是采用了赵岐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