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赵构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宋高宗赵构
南宋高宗赵构像。来源:《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约绘制于清康熙(18世纪)以后,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赵构作品:《洛神赋》(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构作品:《徽宗文集序》,27.3cm×137cm,纸本水墨,现藏日本文化厅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1127—1162年在位,庙号高宗。初封康王,徽、钦二帝被俘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继又渡江而南,建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宋高宗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笔法端雅淳厚,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黄庭坚书,颇能得其神髓。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卷等。

生平

  宋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赵构出生。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为广平郡王。

  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宣和四年(1122年),高宗赵构行成人礼,并搬到宫外的府邸。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他曾以亲王身分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当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属河北)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以避敌锋。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政权初建,他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佞小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

  建炎三年(1129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称苗刘兵变。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金兵暂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但只把军事部署作为乞降的筹码,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予以重用,任为宰相,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

  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绍兴十年(1140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后自己必须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十一月和议签定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战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即使在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万俟卨、汤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坚守对金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只要金朝统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访送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见采石之战)。宋高宗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一些政事。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赵构死后,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之永思陵。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书画

  赵构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六年,禅位于孝宗,居德寿殿为太上皇。赵构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喜爱收集书画作品,个人在书画方面也有所建树。赵构受其父赵佶影响,自幼喜爱书法,涉猎广泛。自谓:“余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逸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至晚年勤习不辍,未尝一日舍笔墨,因而晚年书“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自谓古人难到也。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赵构的楷书风格道劲洒脱,结字端庄秀丽,字形略扁。传世单幅作品未见,马和之补画之《诗经》系列作品,多为其真楷书作。但此系列真赝杂糅,专家考订,《小雅鹿鸣之什》卷为赵书马画合璧真迹。卷中十段诗文皆出自赵构之手,从中可以窥见其楷书面目。

  赵构行草书也未见有单幅作品传世,但有见于题跋者。著名的如《后赤壁赋图》后的草书全文,笔法苍逸瘦劲,多出飞白之笔,点画精熟。又如《洛神赋》卷,此卷为高宗晚年经心得意书作。书体介乎行书与草书之间,总体风格严谨规范,圆润秀美,古雅道劲。可谓功底深厚,人书俱老,实有过人之处。用笔坚实凝重,点画提按顿挫比较明显,或浑厚,或流畅,一股高远萧穆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运笔收放法度森严。此卷方笔圆笔并用,笔画轻重粗细结合,笔锋多以中锋为主,但用锋能够灵活多变,使整个篇幅富有鲜明的节奏和灵气飞逸的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的书论《翰墨志》一卷,对于书法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文章认为,学习书法,正楷和草书两者不可偏缺。其中“正则端庄雅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然而两者之中,又必须先学正楷,因为“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而笔势翩翩可观”了。又认为,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之中,笔意不同,“往往篆、隶各成一家”,正、行、草也“自成一家”。至于融会贯通,那又“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因此,书法除了平时力学不倦,还必须要有“风神颖悟”的情性,否则也难以成功。

评价

  《宋史》: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

  原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教授:宋高宗在对金关系上,他坚持与金议和,不惜纳贡称臣、杀害岳飞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领。但他有时也曾指挥、组织过宋军抗击入侵的金军。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国号和正朔,所以他还没有达到完全“卖国”的程度.不能称之为“卖国贼”。同时,他在内政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稳定了政局.从而保证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因此他还是南宋的“中兴之主”。总之,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他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宗霍在《书林藻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南宋诗人陆游:思陵(赵构逝后葬于永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宋论》):①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②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