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过西汉农业技术革新家,其籍贯和生平均无资料可考。他曾担任朝廷主管农业的搜粟都尉,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耕作新技术,并发明了耦犁三脚耧两种先进工具。所谓代田法,即在田里每隔汉尺一尺,开一条宽、深各一尺的沟,形成高垄低沟相互间隔。在春旱多风情况下,将种子播在沟内,以保证出苗。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逐次将垄上的土壅在根部。到夏天,垄平则根更深,作物生长健壮,得以增产。到第二年,调换垄和沟的位置。采用代田法,有利于抗旱保墒,休养地力,“用力少而得谷多”。因而当时在今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西北部等地区得到普遍推广。赵过还改革和创制了“耕耘下种”的农耕器具,制作出三脚耧;他采用了二牛三人的“耦犁”,即两牛合犋,共曳一犁,一人牵牛,一人压辕,一人扶犁耕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西汉初期,关中地区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生产发展,但是耕作技术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于是,赵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代田法。这种新耕作法,是把土地整理成畎(沟)垄的形式,每年相间畎垄轮换种植,把以前整块地的休耕改为一块土地上的局部休耕,既充分利用土地,又可以使地力得到恢复。具体做法是把一亩地(合今五分二厘)分为三畎三垄,畎的深度和宽度均为一尺,垄宽一尺,相间布置。将种子种在畎内,待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壅入畎中,培在苗的根部。这样反复几次,到盛暑时垄消畎平,禾苗壮实。下年,畎垄位置更换,循环往复。

  赵过先在小块田里作了试验,证明每亩可增产一斛以上,比旧的耕种法增产率在25~50%左右。此后,他又改进耕犁。赵过发明的耦犁由犁稍(犁柄)、犁辕、犁底(犁床)、犁箭等部件构成。它采用二牛抬杠式的方法,以二牛挽犁,一人扶犁,一人控制犁辕,掌握深浅,还有一人在前牵牛。使用耦犁开沟培垄速度快,质量好。所谓“耦”,意指两牛合具拉犁。这种工具传播到全国很多地方。1950年在江苏睢宁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二牛一人一犁的农耕图。

  耦犁出现后,平民因缺牛而仍用未、锸耕种。时平都县(在今陕西子长县境)令名光,向赵过建议“以人挽犁”和“教民相与庸挽犁”,即以人力挽犁和换工的方法解决贫民少牛的问题。赵过将这件事奏知汉武帝,将这位县令擢为搜粟都尉丞。

  赵过还发明了一种播种机具叫“三脚耧”。这种耧能同时播种三行,比之原来的“一脚耧”效率有很大提高,一天能播种一顷地。“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三脚耧复原模型可知它的构造是这样的:下面三个小的铁铧是开沟用的,叫耧脚,其后部中空。两耧脚间的距离正好是一垄,三根木制的空心圆耧脚,下端插入耧铧,上端与籽粒槽相通,籽粒槽下部前面由一个长方形的开口和前面的耧斗相通。耧斗的后部下方有一个开口,装有一块活动闸板,用一木楔子管紧,以调节籽粒流出的多少。为防止种子在开口处阻塞,在耧柄的一个支柱上悬挂一根竹签,竹签前端伸入耧斗下部系牢,中间缚一铁块。耧的两边有两个辕,相距可容一头牛。”使用这种耧,一次可完成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这种耧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现代,关中平原仍可见到这种耧。

  汉武帝很重视赵过的发明,下令大力推广。后来,“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法。赵过在关中改进耕作方法,改革耕种机具,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援引姚远著《陕西科技史人物传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