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坝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边坝县

  边坝县汉语拼音:Biān Bà Xiàn;英文:Banbar County;藏文:དཔལ་འབར་རྫོང,藏语拼音:Bainbar Zong,威利:dpal 'bar rdzong),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境西部。四周与波密县比如县索县洛隆县丁青县接壤。总面积8894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13年末)。辖2个镇、9个乡。边坝藏语的意思是“吉祥光辉”。

  地处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地带,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3800米。境内河流,湖泊密布。气候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600毫米,年均温3.9℃,无霜期120天。属半农半牧县。主要旅游景点有著名的普玉“三色湖”,即黑,白,黄三湖。

  • 邮编:855500 代码:540330 区号:0895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9个乡:草卡镇、边坝镇、马武乡、热玉乡、尼木乡、沙丁乡、金岭乡、加贡乡、马秀乡、都瓦乡、拉孜乡。县政府驻草卡镇东马通,距昌都市区489千米。

历史沿革

  边坝,藏语意为“吉祥光辉、祥焰”。公元1265年,元朝第一任国师八恩巴为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从大都(今北京)返回逻娑(今拉萨),途经夏河湾(今夏林村)时,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并让在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后,随取火炬之意,得名边坝。

  百年前,达隆宗因常遭土匪袭扰,将宗政府由普玉丁迁至夏河湾,临时政府设在边坝寺,改达隆宗为边坝宗(清时写作宾巴)。1951年,成立宗解放委员会,属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驻三十九族第一办事处。

  1960年1月,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改称边坝县,县政府驻夏林村。1968年2月,县址从夏林村迁至怒江支流的麦曲河下游东马同。

  1997年,全县辖13个乡(草卡乡、边坝乡、拉孜乡、都乡、瓦地乡、马秀乡、马武乡、热玉乡、尼木乡、沙丁乡、松许乡、金岭乡、加贡乡),10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草卡乡的多玛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边坝县常住总人口30818人,其中(2个镇,9个乡),边坝镇4375人,草卡镇5648人,金岭乡3455人,加贡乡793人,热玉乡1749人,都瓦乡2510人,拉孜乡3283人,马武乡2071人,马秀乡2046人,沙丁乡2898人,尼木乡199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边坝县常住总人口35767人,其中,草卡镇7250人,边坝镇5032人,马武乡2372人,热玉乡1798人,尼木乡2535人,沙丁乡3333人,金岭乡3725人,加贡乡957人,马秀乡2333人,都瓦乡2832人,拉孜乡3600人。

地理

  边坝县地处藏东南三江流域峡谷地带,欧亚大陆板块的剧烈运动,使得边坝县水源大多劈山而出并形成了高山深谷的地貌,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峦重叠,沟整纵横, 海拔3500一5000米以上。

  边坝县气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有气温低,光照充足,日温差大等特点。冬春多风,夏秋多雷雨 冰雹,年无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水晶石、银。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弥猴、藏狐、豺、水獭、豹猫、雪豹、马麝、白唇鹿、岩羊、普氏原羚、猞猁、金雕、鸢、秃鹫、松雀鹰、胡兀鹫、藏雪鸡、藏马鸡、雕、虫草、知母、贝母、大黄、雪莲花等。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3944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以云杉、冷杉、柏木、松类为主。

  边坝县以农业为主,兼有牧业、林业。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豆类、油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等。。

  工业以乡村民族手工业为基础。县建有机械榨油厂、石灰厂及采矿、电站等。东马同有连接川藏公路的一般公路。相继修通了东马同至马秀、丹达、吴仁、松多、沙丁的公路。全县通车里程300多公里。

  名土特产主要有青稞酒、酥油、虫草、麝香、大黄、贝母、木鞍、裸腹重唇鱼、怒江裂腹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