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6行: 第6行:
 
  '''边界层厚度''' 边界层内从物面(当地速度为零)开始,沿法线方向至速度与当地自由流速度U相等(严格地说是等于0.990或0.995U)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为δ。由绕流物体头部(前缘)起,边界层厚度从零开始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以直匀流平行流过平板为例,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厚度分别为[[文件:边界层厚度1.jpg]]和[[文件:边界层厚度1.jpg]],其中Rex=Ux/v为当地雷诺数,x为从前缘开始的流向距离,ν为运动粘度。显然湍流边界层的厚度比层流发展得快。实用中又定义了边界层位移厚度δ*和动量损失厚度θ。对于不可压缩流动,[[文件:边界层厚度3.jpg]]
 
  '''边界层厚度''' 边界层内从物面(当地速度为零)开始,沿法线方向至速度与当地自由流速度U相等(严格地说是等于0.990或0.995U)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为δ。由绕流物体头部(前缘)起,边界层厚度从零开始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以直匀流平行流过平板为例,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厚度分别为[[文件:边界层厚度1.jpg]]和[[文件:边界层厚度1.jpg]],其中Rex=Ux/v为当地雷诺数,x为从前缘开始的流向距离,ν为运动粘度。显然湍流边界层的厚度比层流发展得快。实用中又定义了边界层位移厚度δ*和动量损失厚度θ。对于不可压缩流动,[[文件:边界层厚度3.jpg]]
  
  式中u为边界层内的当地流速。位移厚度的涵义是,边界层内的流体受到阻滞,因而通过的流量减小,相当于理想绕流中外流从物面上向外推移了一个距离,绕流物体的形状变成原几何形状再加位移厚度。动量损失厚度的涵义是,流体在边界层内损失的动量,相当于按层外自由流速度计算时,这个动量所占的流体层厚度。仍以平板边界层为例,层流边界层有δ*≈δ/3和θ≈0.13δ,湍流边界层有δ*=δ/8和θ=0.097δ。
+
  式中u为边界层内的当地流速。位移厚度的涵义是,边界层内的流体受到阻滞,因而通过的流量减小,相当于理想绕流中外流从物面上向外推移了一个距离,绕流物体的形状变成原几何形状再加位移厚度。动量损失厚度的涵义是,流体在边界层内损失的动量,相当于按层外自由流速度计算时,这个动量所占的流体层厚度。仍以平板边界层为例,层流边界层有δ<sup>*</sup>≈δ/3和θ≈0.13δ,湍流边界层有δ<sup>*</sup>=δ/8和θ=0.097δ。
  
 
  '''边界层分离''' 边界层流动从物体表面脱离的现象。二维边界层分离有两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光滑物面上,另一是发生在物面有尖角或其他外形中断或不连续处。光滑物面上发生分离的原因在于,边界层内的流体因克服粘性阻力而不断损失动量,当遇到下游压力变大(即存在逆压梯度)时,更需要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以便克服前方压力而运动,这种情况越接近物面越严重。因此边界层内法向速度梯度越接近物面下降越甚,当物面法向速度梯度在某位置上小到零时,表示一部分流体速度已为零,成为“死水”,边界层流动无法沿物面发展,只能从物面脱离,该位置称为分离点。分离后的边界层在下游形成较大的旋涡区;但也可能在下游某处又回附到物面上,形成局部回流区或气泡。尖点处发生边界层分离的原因在于附近的外流流速很大,压强很小,因而向下游必有很大的逆压梯度,在其作用下,边界层即从尖点处发生分离。三维边界层的分离比较复杂,是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边界层分离导致绕流物体压差阻力增大、飞机机翼升力减小、流体机械效率降低、螺旋桨性能下降等,一般希望避免或尽量推迟分离的发生;但有时也可利用分离,如小展弦比尖前缘机翼的前缘分离涡可导致很强的涡升力。
 
  '''边界层分离''' 边界层流动从物体表面脱离的现象。二维边界层分离有两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光滑物面上,另一是发生在物面有尖角或其他外形中断或不连续处。光滑物面上发生分离的原因在于,边界层内的流体因克服粘性阻力而不断损失动量,当遇到下游压力变大(即存在逆压梯度)时,更需要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以便克服前方压力而运动,这种情况越接近物面越严重。因此边界层内法向速度梯度越接近物面下降越甚,当物面法向速度梯度在某位置上小到零时,表示一部分流体速度已为零,成为“死水”,边界层流动无法沿物面发展,只能从物面脱离,该位置称为分离点。分离后的边界层在下游形成较大的旋涡区;但也可能在下游某处又回附到物面上,形成局部回流区或气泡。尖点处发生边界层分离的原因在于附近的外流流速很大,压强很小,因而向下游必有很大的逆压梯度,在其作用下,边界层即从尖点处发生分离。三维边界层的分离比较复杂,是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边界层分离导致绕流物体压差阻力增大、飞机机翼升力减小、流体机械效率降低、螺旋桨性能下降等,一般希望避免或尽量推迟分离的发生;但有时也可利用分离,如小展弦比尖前缘机翼的前缘分离涡可导致很强的涡升力。
  
 
  '''边界层控制''' 控制边界层发展,影响其结构,从而控制边界层转捩或分离的技术,其目的一般是减小绕流物体阻力或增加飞行器的举力。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法:①采用良好或可变的物面形状,使边界层尽量处于有利的顺压梯度下,避免出现过早或过大的逆压梯度。②降低物面粗糙度。③采用吹气或引射方法增加边界层气流的动量,或将边界层底部低动量流体吸除,均可避免分离。④通过扰流作用(如安装扰流片等),使层流边界层变成湍流边界层,提高其抗分离能力。边界层控制在工程技术上已有重要应用,如在航空器的翼面上采用层流翼型,配置边界层吹除、吸除系统,使用喷气衿翼等;在流体机械上,采用边界层控制的叶片等。
 
  '''边界层控制''' 控制边界层发展,影响其结构,从而控制边界层转捩或分离的技术,其目的一般是减小绕流物体阻力或增加飞行器的举力。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法:①采用良好或可变的物面形状,使边界层尽量处于有利的顺压梯度下,避免出现过早或过大的逆压梯度。②降低物面粗糙度。③采用吹气或引射方法增加边界层气流的动量,或将边界层底部低动量流体吸除,均可避免分离。④通过扰流作用(如安装扰流片等),使层流边界层变成湍流边界层,提高其抗分离能力。边界层控制在工程技术上已有重要应用,如在航空器的翼面上采用层流翼型,配置边界层吹除、吸除系统,使用喷气衿翼等;在流体机械上,采用边界层控制的叶片等。

2017年2月27日 (一) 18:08的版本

  边界层(boundary layer),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又称附面层德国物理学家L.普朗特于1904年首先提出边界层的概念。从那时起,边界层研究就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领域。在边界层内,紧贴物面的流体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完全粘附于物面上,与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由物面向外,流体速度迅速增大至当地自由流速度,即对应于理想绕流的速度,一般与来流速度同量级。因而速度的法向垂直表面的方向梯度很大,即使流体粘度不大,如空气、水等,粘性力相对于惯性力仍然很大,起着显著作用,因而属粘性流动。而在边界层外,速度梯度很小,粘性力可以忽略,流动可视为无粘或理想流动。在高雷诺数下,边界层很薄,其厚度远小于沿流动方向的长度,根据尺度和速度变化率的量级比较,可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简化为边界层方程。求解高雷诺数绕流问题时,可把流动分为边界层内的粘性流动和边界层外的理想流动两部分,分别迭代求解。边界层有层流、湍流、混合流,低速(不可压缩)、高速(可压缩)以及二维、三维之分。由于粘性与热传导紧密相关,高速流动中除速度边界层外,还有温度边界层。

  边界层转捩 边界层中的流态由层流过渡为湍流的过程。转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流动变化过程,工程上常把转捩过程简化为一个突变现象。影响转捩的主要因素是雷诺数,若边界层当地雷诺数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即发生转捩。转捩还受其他许多因素影响,如外流的原始湍流度、逆压、梯度、流过曲面时离心力的作用、物面粗糙度、噪声、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流体与物体间的热交换等。

  边界层厚度 边界层内从物面(当地速度为零)开始,沿法线方向至速度与当地自由流速度U相等(严格地说是等于0.990或0.995U)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为δ。由绕流物体头部(前缘)起,边界层厚度从零开始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以直匀流平行流过平板为例,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厚度分别为边界层厚度1.jpg边界层厚度1.jpg,其中Rex=Ux/v为当地雷诺数,x为从前缘开始的流向距离,ν为运动粘度。显然湍流边界层的厚度比层流发展得快。实用中又定义了边界层位移厚度δ*和动量损失厚度θ。对于不可压缩流动,边界层厚度3.jpg

  式中u为边界层内的当地流速。位移厚度的涵义是,边界层内的流体受到阻滞,因而通过的流量减小,相当于理想绕流中外流从物面上向外推移了一个距离,绕流物体的形状变成原几何形状再加位移厚度。动量损失厚度的涵义是,流体在边界层内损失的动量,相当于按层外自由流速度计算时,这个动量所占的流体层厚度。仍以平板边界层为例,层流边界层有δ*≈δ/3和θ≈0.13δ,湍流边界层有δ*=δ/8和θ=0.097δ。

  边界层分离 边界层流动从物体表面脱离的现象。二维边界层分离有两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光滑物面上,另一是发生在物面有尖角或其他外形中断或不连续处。光滑物面上发生分离的原因在于,边界层内的流体因克服粘性阻力而不断损失动量,当遇到下游压力变大(即存在逆压梯度)时,更需要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以便克服前方压力而运动,这种情况越接近物面越严重。因此边界层内法向速度梯度越接近物面下降越甚,当物面法向速度梯度在某位置上小到零时,表示一部分流体速度已为零,成为“死水”,边界层流动无法沿物面发展,只能从物面脱离,该位置称为分离点。分离后的边界层在下游形成较大的旋涡区;但也可能在下游某处又回附到物面上,形成局部回流区或气泡。尖点处发生边界层分离的原因在于附近的外流流速很大,压强很小,因而向下游必有很大的逆压梯度,在其作用下,边界层即从尖点处发生分离。三维边界层的分离比较复杂,是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边界层分离导致绕流物体压差阻力增大、飞机机翼升力减小、流体机械效率降低、螺旋桨性能下降等,一般希望避免或尽量推迟分离的发生;但有时也可利用分离,如小展弦比尖前缘机翼的前缘分离涡可导致很强的涡升力。

  边界层控制 控制边界层发展,影响其结构,从而控制边界层转捩或分离的技术,其目的一般是减小绕流物体阻力或增加飞行器的举力。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法:①采用良好或可变的物面形状,使边界层尽量处于有利的顺压梯度下,避免出现过早或过大的逆压梯度。②降低物面粗糙度。③采用吹气或引射方法增加边界层气流的动量,或将边界层底部低动量流体吸除,均可避免分离。④通过扰流作用(如安装扰流片等),使层流边界层变成湍流边界层,提高其抗分离能力。边界层控制在工程技术上已有重要应用,如在航空器的翼面上采用层流翼型,配置边界层吹除、吸除系统,使用喷气衿翼等;在流体机械上,采用边界层控制的叶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