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三闾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闾庙/过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题与背景:

  《过三闾庙》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根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湖南省汨罗市境)。题注:一本无“过”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爱国者。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先后任三闾大夫、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骄傲,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打进了楚国,拔郢都,烧楚先王陵墓。这一重大事变,使诗人屈原感到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为了殉于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至死不离祖国的决心,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他投江的地方,建了屈原祠和屈原庙。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

  时隔千载,戴叔伦来到屈原庙,想起屈原的种种事迹,怀着无限怀念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过三闾庙》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戴叔伦于大历(766—779年)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


逐句释义: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沅江和湘江之水长流,无穷无尽,屈原的怨恨是何等的深(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流淌不尽、冲刷不尽)。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沅湘也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屈子:指屈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日暮时分秋风骤起,枫树林一片萧萧风声。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秋风:一作“秋烟”。
  萧萧:形容风声,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过三闾庙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三闾庙时的咏怀之作。通过对三闾庙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怨愤之深,构思妙绝。沅、湘,指沅江湘江,均在湖南省,流入洞庭湖,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后来楚国政治愈益腐败,郢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感到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遂满怀悲愤愁怨投汨罗江而死。这两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子怨何深”,屈原的怨恨有多深呢?这怨恨啊,就如那日夜奔流的沅湘之水,千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长流着。这两句用的是倒装句,突出表现了屈原的怨。“怨”字,是全诗的诗眼。屈原的怨,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作者围绕一个“怨”字,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怨何深”三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屈原的怨愤直透纸上,作者的感情喷薄而出。也使得全诗熔铸为一体,使其它诗句不言怨而怨情四溅。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

  后两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瑟瑟,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实际上,作者通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屈原的怨愤深广而绵长,充塞着整个时空,整个大地,无边无际,无限扩散、弥漫。上句的“秋风起”,下句的“枫树林”,都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两句是写景,在文学评论上叫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更加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完美。李瑛继续对这两句评论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诗中全部采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是写实的。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诗人抛开对屈原具体事迹的描写,而侧重从诗人的“怨”字着笔,至于诗人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中没有写,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借此抒发作者的感慨和表达怀念之情。这种表现方法十分高明,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赏。


名家点评:

  元代诗人杨士弘《批点唐音》:“短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

  明末清初诗人黄白山《唐诗摘钞》:“言屈户之怨与沅湘俱深,倒转便有味。更妙缀二景语在后,真觉山鬼欲来。”

  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忧愁幽思,笔端缭绕。屈子之怨,岂沅湘所能流去耶?发端妙。”

  清代诗人李瑛《诗法易简录》:“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

  清代诗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三闾庙》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比兴(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三、四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三闾庙》三四句以景结情,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商无限。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但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参考答案:“怨”字。


  4.《三闾庙》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

  参考答案:这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 “以景截情”)的写法,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用哀景写哀情;语意含蓄:写眼前之景,言外有一种悲凉之气。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5.这是一首为凭吊屈原而作的五言绝句,诗中运用了(    )的手法着力表现了诗中的一个“( )”字所传递的情感。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怨。


  6.这首诗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哪一个?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

  参考答案: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怨”。(1分)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不尽”,写怨之绵长;屈原的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何深”,表怨之深重。诗句生动地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1分)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年),唐朝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全唐诗》编其诗2卷,收录其诗289首,但其中杂入他人之作。《全唐文》存文2篇。词仅存一首。(《新唐书》卷一四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