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过,过访,探望。香积寺,唐代寺院,一说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神禾原上,故址已废。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逐句释义: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走了几里路见到山峰云雾缭绕。
  入云峰: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参天没有人走的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
  古木无人径:古木丛生处人迹罕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泉流过高险的山石发出幽咽的声音,深山青松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日光也有寒意。 泉声为石阻而咽,日色因松深而寒。
  咽:声音因阻塞而显得低沉。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石泉咽而下怆。”
  危石:高耸的崖石。危,高的,陡的。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黄昏时潭中(应有毒龙,然而现在)空无所有,可见高僧安禅可以制伏毒龙。 因寺旁空潭而想到毒龙的故事。
  薄暮:傍晚。
  曲:水边。
  安禅(chán):佛家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过香积寺》题图
《过香积寺》,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禅诗。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必毒龙已制,不觉又悟禅理之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首联“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作者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作者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数里入云峰”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山间古木森森,人迹罕见,正在迷惑迟疑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钟声。“何处钟”承首句“不知香积寺”而来,正因为作者不知寺院在何处,所以也就不知道钟声来自何方。但这只是当时瞬间感受的实录,事实上,作者由数里云峰、古木无径的深山之中,最后找到香积寺,还是依靠这古刹钟声的导引召唤。只不过作者将缘钟觅寺的情节省略掉了,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山行中刹那间的感受。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都是倒装句,意思是说山泉因受到高险石头的阻挡,发出低沉的响声;深山松林一片葱郁,气候阴凉,就连那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咽”与“冷”极传神,见用字之妙。写泉声着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绘日色用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这就是前人常说的“诗眼”。


  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是说深潭本是毒龙潜居的地方,傍晚我见到潭中已空,想必毒龙已被高僧制服了。“安禅”,指佛教徒坐禅时心神安定,别无他念,一心向佛。“毒龙”,指俗人的邪思妄想。末两句借用佛典,表明闻法悟道后身心晏然,入于禅定,降伏妄想之意。


  此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名家点评:

  《唐诗广选》:顾与新曰:幽深本色语,不杂一句,洁净玄微,无声无色。

  《唐诗直解》:“古木”二句幽而浑,中晚人有此法,多失于卑。

  《唐诗镜》:韵气冷甚。三四偷律,病在不严。

  《唐诗解》:起联与“独有宦游人”一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极状山寺深僻幽静,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毒龙”。佛喻砍心也,用以收局,不失释氏面目。此与《登辨觉寺》诗,何如狮子捉物,象兔俱用全力耶?汪道昆曰:五六即景衬贴荒凉意,“咽”字、“冷”字工。

  《唐诗评选》:三四似流水,一似双立,安句自然,结亦不累。

  《唐诗摘钞》:幽处见奇,老中见秀,章法、句法、字法皆极浑浑,五律无上神品。

  《唐贤三昧集笺注》:顾云:“不知”字玄妙,模写幽深处。又云:三四甚是浅易,甚是深处,字法。五六即景,衬贴荒深意。

  《唐诗别裁》:“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唐诗从绳》:此尾联寓意格也。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时未到,今日方过,幽赏胜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内。中二联写景,分途中,本寺。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通篇从“过”字着画。

  《茧斋诗谈》:“不知”两字领起全章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

  《网师园唐诗笺》:炼字幽峭(“深山”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三四亦是隽逸句法。五六特作生峭,“咽”、“冷”二字,法极欲尖出。骂声写色,已难到地,着“咽”、“冷”字,妙更入神,是《子虚》《上林》赋手。

  《唐贤清雅集》:“古木”一联远写,“泉声”一联近写,总从“不知”生出,渐次行来,已至寺矣,故以“安禅”收住。构局炼句与《山居秋暝》略同,超旷稍异,乃相题写景法。

  《唐宋诗举要》:吴曰: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诗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施补华《岘傭说诗》云:“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此炼实字。”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7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8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2.有人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诗中的“咽”和“冷”字用得妙,请你说说其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泉水在岩石缝中流淌的声音,突出了山涧幽深;“冷”字形象地写出了深山青松树密荫浓给人寒冷的感觉,强调了深山的冷清。(意思相近就给分)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7分)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日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参考答案:B(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