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水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9月21日 (一) 14:57大猫咪组19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题与背景: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地位较高的达官贵人,期望得到赏识与荐拔。此诗就是朱庆馀在应进士考试前所作的、呈给张籍的行卷诗。近试,将近考试时。张水部,指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有关水道的政令。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此事详见《唐诗纪事》:“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曰(全诗略)。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此文苑佳话,亦可助后人体味全诗。故而录之。


逐句释义: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洞房:指新房,新婚夫妇的房间。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停放,留置。
  舅姑: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夫婿: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
  画眉:以黛饰眉。泛用汉张敞为其妻画眉典。张敞、张籍姓恰相同。
  入时无:时髦不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无,用同“否”,如“能饮一杯无”。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行卷诗。以闺情喻考试,描写闺房情趣如画,而寄意全在言外。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作者也因此而诗名流播。

其实,就诗论诗,那感情也还干净而深挚,所以,就把它看作描写新婚夫妇的亲爱之作,倒更好些。

意思是说,你就像西施一样,刚刚梳洗打扮好,自己知道自己花貌花容,但还是有点不自信。我给你打个比方,如果说天下最好的丝织品是齐纨的话,那么你的作品比齐纨更加珍贵; 如果齐纨能卖到很多钱的话,而你的一首诗就能价值千金! 这种表面上写男女之事、而实质上是寻求理解与帮助的写法叫做 “香草美人” 法。在古代文学史上有悠久的传统。《诗经》中的 《关雎》 首开其例,“君子好逑” 也有说是政治诗。屈原 《离骚》 是典型的 “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 因为男女之情最易感染读者,所以这种方法用得很普遍。张籍自己也曾写过一首 《节妇吟》,当时,有一个军阀拉拢他,他不肯屈从,又不能直接回绝对方,就写了一首诗,以一个已婚女子自居,以不愿背叛丈夫为由婉言拒绝了对方,最后说: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婚时!”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希望得到称赞并把自己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这首诗投蹭的对象,是水部郎中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考试了,还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这首《闺意》从诗面上看,是写一个新娘妆扮完将见公婆时的情景和心理。它选择了极富美学趣味的如画场面:新婚的洞房中花烛未灭,新娘早已梳洗打扮停当,准备到堂前去拜见公婆。由于这是首次拜见,印象好坏关系着她一生幸福,所以她不安而羞涩地请托以终身的夫婿审视一下,自己的妆扮是否合时,能否中公婆的意。“低声”二字传神地刻划出娇媚的新娘又甜蜜又羞涩、既自信又不踏实的微妙心理。

    从这首诗的另一个诗题《近试上张水部》看,不难明白诗中另有含意。这是越州才子朱庆余干谒的一首行卷诗。唐代的进士考试并不密封卷。主考官除看学生试卷外,还要考虑此人有无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之称扬、推荐。初唐时陈子昂买琴砸琴,并向赶来听琴者赠文,一时名声大噪。白居易进京后以《赋得古原草离别》干谒顾况而大受赞赏,经广泛推荐,很快闻名于京都。这些都是当时有名的例子。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又是一位大诗人,朱庆余想通过行卷求得他的帮助。诗中的夫婿喻指张水部,舅姑比的是主考官,全诗的寓意为:很快要参加进士科考试了,虽然相信自己的才学,但还是要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能否合主考官的胃口?

     这首诗描绘的画面极优美,人物的微妙心理也刻画入微,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更难能的是与其所寓意铢两悉称,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从而不能不使人叹服诗人想象的丰富,构思的巧妙。而这也是它能从无数行卷之作中脱颖而出被众口传诵的原因。难怪张籍读了这首诗后,立即回赠一首七绝,称赞“新娘”是“自知明艳更沉吟”的“越女”,夸他“一曲菱歌敌万金”。此后,张籍又向朱庆余要来新旧诗文二十余篇,经常向人推荐,朱庆余的诗名于是广泛传播,终于,在敬宗宝历二年(826)被“舅姑”相中,考取了进士。

     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名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曰: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尤袤《全唐诗话》卷三)

         予独爱朱庆余《闺意》一绝……细味此章,原不谈量女之容貌,而其华艳韶好,体态温柔,风流蕴藉,非第一人不足当也。欧阳修公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工,斯之谓也。张籍酬其篇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直万金。其爱之重之可见矣。(洪迈《容斋随笔》)

在唐代,士子应举,有向名人行卷之风。朱庆馀应举时,张籍已诗名卓著。他和韩愈一样,喜好奖掖后进。庆馀来京应试,已向张籍行卷投诗。张“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以推赞之。”(《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虽因张籍推重,庆馀当时诗名已蜚声京华,但临试前夕,诗人感到此系一生前途命运,心里忐忑不安,唯恐一失足而遗恨千古,故写下这首诗,献给张籍。

    如果去掉题中的 “献张水部”,仅留 “闺意”二字,而且又缺乏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恐怕会深感自己想象力的匮乏。因为,从诗歌的符号系统所表现出的内容中,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是一首科场角逐前投石问路的行卷之作,而这首诗的妙处却正在这里。

      自《楚辞》中创下以夫妻关系或男女爱情比拟君臣师友关系这种手法以来,历代作品采用此种手法的不乏其例,本诗也是用的这种手法。其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以夫妻关系比拟张籍和朱本人的关系,以舅姑比拟主考官是如何地贴切,而且在于作者在构思上将封建时代文人生活中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洞房花烛夜和金榜挂名时,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从整体上进行比拟。在科场上,主考官的点划勾勒,对于士子此生升沉起落至关重要,一如古代女子嫁到夫家公婆对她的爱憎好恶,将决定她此生的幸福与痛苦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诗人以旧时婚姻仪式中的 “拜舅姑”这一礼仪比拟自己的考试,是再恰当不过了。新妇一拜而能获得舅姑好感,日后生活将一路顺当;士子一试而获得主考满意,摘桂成功,此生将可能平步青云。故诗人抓住新妇“拜”前心理和士子“考”前心理上的一致,通过女子“拜”前内心的忐忑不安,将自己试前的焦虑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可感。淡妆浓抹的美人之焦虑,本就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爱,而我们透过新妇的焦虑而窥见一个青年士子试前的不安的内心世界时,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动。而这种震动,便是因诗中奇特的构思和奇妙的联想而获得的审美感受。

     即使我们排除这首诗行卷的含意,仅仅把它看作是“闺意”,也同样是一首十分精彩的小诗。其精彩之处乃在于它细致感人的人物心理刻画。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红烛”这两个意象安排出了新婚的特殊环境。“停”字说明红烛通宵不灭。“待晓堂前拜舅姑” 中的“待”字,承得恰到好处,它上接“昨夜”,下启 “晓”。这种“待”,无疑造成了新妇心理上的重压。终于,她无法按捺,于是,便有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二句。“低声”二字,把新妇的矜持、娇羞、紧张表现得十分细致、生动。对“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担心,不在画眉本身,而在于舅姑的评价。作者正是通过新妇“问夫”这一典型细节的刻画,对人物作了一次心灵的透视。

       张籍读此诗后,曾挥笔写了 《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也用比体对朱庆馀的才华作了充分肯定。这两首诗构成诗坛一段佳话,而把这两首诗加以参读,更可体会到朱庆馀诗作的新巧精妙。

喻守真评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的作法时说:“凡作讽喻诗,总要将正意藏起来,专咏别的情事,使人自己去领会,所以最好一线到底,不露一些马脚。”这确实道出了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本诗又题作《闺意献张水部》。如果抛开诗题,只看这四句诗,那确实是一首标准优美的闺意诗。

       诗的首二句写,刚刚结婚的新娘子,于昨夜晚间在洞房之中,红烛整整亮了一夜,渲染了新婚之夜的喜庆气氛,其间新婚夫妻间的欢乐恩爱情景不言而喻。唐时风俗,姑娘晚上结了婚,次日清晨新娘子才能拜见舅姑(公婆)。因此,第二句说等到清晨(待晓)就准备去拜见公婆了,结婚后第一次拜见公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礼节,给公婆的第一个印象如何,这关系到自己今后的命运,因此这位新娘子在拜见公婆前,极力打扮自己,经过一番细致地梳妆打扮之后,自己还有些信心不足,于是在“妆罢”还要压低声音问问自己最亲爱的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后两句描摹出新娘子的娇羞之态和心理活动。由于是新婚,所以她即使是对丈夫说话,也只能“低声”,又因为她知道丈夫最了解公婆的性格爱好,因此,她才问丈夫自己的妆束打扮是否合乎潮流,是否能使公婆满意。全诗写得细致、生动,富于情趣,是一首美妙的闺情诗。

        可是,上面所说只是这首诗的表面的意思,实际上,在这表面意思的背后,却隐藏着另外一种真正的意思,也就是诗人写作本诗的主要意图。从诗题来看,无论是《近试上张水部》也好,还是《闺意献张水部》也好,总之都是临近科举考试时把这首诗献给水部郎中张籍。作者又为什么在临近考试时向水部郎中张籍献上这样一首闺意诗呢?这还得从“论其世”说起。原来在唐代有应试的考生向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行卷,以求其在主考官面前称颂自己的习气,从而达到考中的目的。据尤袤《全唐诗话》载:“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朱庆余写这首诗献给张籍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张籍对其作品“推赞之”,从而达到“登科”的目的,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张籍接到朱庆余的这首诗后,便也仿照朱的做法酬答了一首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余写新娘,张籍写越女,可谓尔以女来,我以女往。尤其巧妙的是,朱庆余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越州还有个镜湖,故张籍将朱庆余比为越女,这位越女在镜湖中照见了自己的倩影,这与朱诗对镜梳妆相应。“自知明艳更沉吟”则与朱诗“妆罢低声问夫婿”二句呼应。张籍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借赞美越女菱歌来颂扬朱庆余的作品,让他放宽心,自己一定在考官面前称颂他的佳作。从此之后,“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 《全唐诗话》)

         将“正意藏起”,专咏别的情事的讽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楚辞》中有这类诗,汉朝也有这种诗。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死后不几年,吕后便独揽了朝中大权,她大封吕家族人为王侯,千方百计地排挤刘氏宗室。一次,在吕后主持的宴会上,朱虚侯刘章被任命为监酒官。席间,刘章便吟了一首《耕田歌》:“深耕概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首诗,表面上讲的是种田的事,实际上是针对吕后的篡权野心,诗的后两句是说,非刘氏的杂姓王侯都要铲除。宋朝诗人杨朴在《七夕》一诗中写天上的织女“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中所说的“人间”的“已多”的“巧”,已不是织女织布的巧艺,而是剥削阶级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欺骗,耍弄权术,机关算尽的丑恶伎俩。可见,将正意藏起的讽喻诗,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写诗手法。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代风俗,结婚后的第二天清早新妇要拜见公婆。“洞房”已提示了是新婚,“昨夜”,说明写的是“今晨”。“停红烛”是安置红烛,可见红烛高烧,通宵煌然,到晓未熄。“待晓”,等到天亮,新娘最耽心的是次日见公婆不知能否获得欢心。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紧承上句而来,接着写新妇基于矛盾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所以是“低声问”,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新娘的羞涩。这一句可谓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此诗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此诗用的是比体。以新嫁娘待见公婆的惶惑不安的心境,来比拟自己即将临场的紧张期待的情绪。士子的应科考与新娘的见公婆,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但士子的应试与女儿的出嫁却都是各自的终身大事,其紧张、惶惑、期待之情完全相同。作者巧妙地借彼而言此,将严肃的内容寓于风神旖旎的闺情之中。张籍极赏此诗,亦以比体回赠,题为《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名家点评: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肚称朱庆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之句,却不入选,岂嫌其自鬻耶?放翁云:“谁言田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比庆馀尤工。

  元·吴师道:“朱庆馀,张籍门人,传其诗法,然独以《闺意》一篇知名于时。”(《吴礼部诗话》)

  明·杨慎:“(诗从略)诗人多以美人自喻,……洪容斋云:‘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其评良是。”(《升庵诗话》卷四“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条)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后二句,审时证己,敛德避妒,可谓善藏其用。与王仲初“三日入厨下,携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不恃才妄作,一不敢轻试违时,俱有元限深意。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托喻既深,何嫌近亵!

  清·贺裳: “朱庆馀不能为古诗,即近体亦惟工于绝句,如《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真妙于比拟。”(《载酒园诗话又编》)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托之新妇见舅姑,以比举子见考官。籍有酬朱庆馀诗曰:“越女新妆出镜心……”其称许特甚,可见古人爱士之心。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1


作者简介:

  朱庆馀唐朝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人。登宝历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又曾客游边塞。受知于张籍(张籍是他的知音)。诗二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6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