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诗人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唐肃宗乾元后,梓州为东川节度使治所。使君,指刺史,唐刺史相当于后世知府。高步瀛云:“杜子美有《送李梓州使君之任诗》,未知即此人否。”


逐句释义: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千山万壑之中树木参天,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壑(hè):山谷。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杜鹃:鸟名,又名子规,蜀中以出杜鹃著名,故千山可闻。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miǎo):树梢。
  百重:百道。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汉女输橦(tóng)布:指蜀地少数民族妇女以橦布向官府缴纳。《晋书·食货志》:“夷人输賨(cóng)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古时布四丈为一匹)汉女,嘉陵江古也称西汉水,故以“汉女”称之。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左思《蜀都赋》:“布有橦花。”《瀛奎律髓》作“賨布”。
  巴:古国名,后为郡名,今四川东部地区。
  讼:争辩是非;打官司。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蜀都赋》:“瓜畴芋区。”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勉励李使君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汉书》入《循吏传》。
  翻:翻然改图之翻。
  教授:教育感化的意思。
  倚:仗恃。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送梓州李使君》题图
《送梓州李使君》,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送梓州李使君》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它是送别诗,却一句也没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事,通篇皆是巴蜀山水及风情民事,应该说它是一幅山水画,可画的并不是眼中景,而是意想中的梓州风光。山水和民风似乎与送别并无必然联系,但是作者就是用这些完成了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惜别之作。

  全诗融注着作者对李使君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这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颔联“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


  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转写蜀中民情。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至今还用橦布缴纳租税;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作者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应该说尾联是全诗的关键,是作者作此诗的真正用意。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读者,历代传诵不衰,主要由于诗人以其生花妙笔,画出了中国西南山区雄秀的自然景观,令人赏心悦目,神往不已。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风土诗多因送人之官及远行,指言其方所习俗之异,清新隽永,唐人如此者极多。如许棠云“王租只贡金”,如周繇云“官俸请丹砂”,皆是。《王孟诗评》:顾云:“响”字奇。

  《唐诗镜》:三四是山中人得景深后语。

  《唐诗归》:谭云:玲然妙语,乃于送行诗得之,更妙(“树杪”句下)。钟云:“讼”字人不肯说,诗中说风土宜如此(“巴人”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好讼之俗宜先威明,不当倚文翁之教授。此见古人投赠有主意,不若今人竞作套语。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前四句通即送李之时景而成咏,音调高朗,缚有逸趣。陆伯生曰:起开爽有天趣。徐充曰:三四句对而意连极佳。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用此体。

  《唐诗评选》:明明两截,幸其不作折合,五六一似景语故也。意至则事自恰合,与求事切题者雅俗冰炭。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

  《围炉诗话》:读王右丞诗,使人密气尘心都尽。《送梓州李使君》诗云:“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竟是山林隐逸诗。欲避近熟,故于梓州山境说起。下文……方说李使君。

  《唐诗成法》:将梓州山水直写四句,声调高亮,令人陡然一惊,全不似送使君,只似闲适诗,妙极。下方写风俗、使君,七八有余意。

  《近体秋阳》:形拟高雅,赠送周旋,无此天然恰称者矣。

  《唐诗别裁》:斗绝(“万壑”句下)。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山中”二句下)。结意言时之所急在征戍,而文翁治蜀,翻在教授,准之当今,恐不敢倚先贤也。然此亦须活看。

  《唐贤三昧集笺注》:好气势。前半如画。顾云:五六风俗俭薄处,亦见事简。又云:“不敢”二字勉词,若曰“得谓不敢乎”。

  《网师园唐诗笺》:起势何等卓越(首四句下)。

  《诗法易简录》:此诗起势尤为斗绝,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树”字,一气相生相促,洵杰作也。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寻常景,写不出。钱湘灵;三联不是眼前语,他人何以道不出?查慎行:字字挑选。纪昀:起四句高调摩云,结二句不可解。

  《唐贤清雅集》:落笔神妙,炼意工夫最深,人以为容易,不知其意匠经营惨淡也。

  《唐宋诗举要》:吴曰:逆起神韵俊迈(“千山”联下)。吴曰:撰出奇语(“树杪”联下)。方植之曰: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跳虎卧之笔(“树杪”联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8


试题精选: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手法来写景(2分,答对一种手法得1分)。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2分):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2分)。(“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的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解析: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3.这首诗是唐人送别诗中的佳作,造意新奇。请简要概括诗意,并分析“新奇”之处。(3分)

  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在离别之际对朋友的殷切期望之情。(1分)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1分)全诗写送别,但除标题外,诗中无一字直言送别情事。(1分)


  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参考答案:C(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参考答案:C(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


  6.对以下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一、二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亦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B.颔联两句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运用绘画入诗,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C.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诗中所写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均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D.最后两句,诗人反用文翁治蜀的典故,委婉而得体,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诗歌切实而不空洞。

  参考答案:D(诗人并不是反用典故,是想以文翁的典故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另,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也是颈联的意思,而非尾联。)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