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是山西芮城五龙庙(广仁王庙)大殿
白云观山门

  道观汉语拼音:dɑoɡuɑn;英语:taoist temple),中国道教供奉神像、举行祈祷仪式,以及道士生活、修道的处所。道观在历史上有治、庐、靖、馆、宫、观、庙等名称,唐宋以后,规模较大者称宫,一般者称观,祭祀天神或俗神者称庙。

沿革

  中国道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东汉中期至南北朝时期(2世纪初至6世纪末) 道教从草创至成熟的阶段。道教起源于民间杂祀和方士巫祝活动。东汉顺帝时,张陵在此基础上创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信徒多栖居深山茅舍,也有较简单的宗教仪式场所。魏晋南北朝时,道观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宅为观。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信徒可在家设坛礼拜,府宅演变而成道观。二是以高台殿堂为主体的“治”。据唐开元年间玉清观道士朱法满辑《要修科仪戒律钞·太真科》描述的魏晋时期天师治的规制,其主体崇虚堂从偶数开间、屋上起台,名崇玄台,可知其脱胎于汉代台榭式礼制祠庙。而建于北魏始光二年(425)由寇谦之设计的平城天师大道坛庙下有三层方坛,上建圆形庙屋,据《水经注》记载,其形式如明堂。

  唐宋时期(7世纪初至12世纪中) 唐朝尊崇道教。皇帝贵戚多以府第为观,如高宗以旧宅为昊天观,其子李弘宅为东明观,李贤宅为宏道观,其女太平公主宅为太平观,睿宗女金仙、玉真二公主也改宅为观等。府第道观多以楼阁为门,突出在坊墙以外,十分夺目。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下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743)诏长安老子庙称太清宫,洛阳庙称太微宫,诸郡庙称紫极宫。两京老子庙格局模拟皇宫,壮丽豪华。据《唐六典·祠部》载,唐开元末年天下道观总计1,687所,仅次于佛寺。北宋道教在真宗、徽宗时期最盛,各地广建道观。真宗时造太清、上清、玉清诸宫,其中玉清照应宫费时7年,日役工匠三四万,房屋2,627间;又用白银5,000两造玉皇像,黄金各5,000两造老子和真宗像。徽宗在其出生地福宁殿东造玉清神霄宫,铸神霄九鼎,又在皇宫旁建上清宝箓宫。唐宋朝廷重视道观等级,重要工程都要“内出”图样,以保证礼制规格。此时期还确立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的地位。据唐杜光庭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及宋真宗时道藏总汇《云笈七签》所记,大约在唐末宋初确定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道观体系。

  明清时期(14世纪中至20世纪初) 此时期民间俗神杂祀有较大发展,皇家宫观只在明代永乐嘉靖时有较多营造。永乐帝以帝业兴于北方,故奉北方之神玄武为护佑之神。宋朝为避其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永乐十年(1412),在传说玄武修炼之地武当山大造宫观,历时7年;又于十三年在京城造灵明显佑宫,在皇宫花园正中建钦安殿专祀真武大帝;全国各地真武庙更不计其数。嘉靖帝痴迷道教,在皇城内建造大光明殿、大高玄殿等大型道观,设立道经厂,又重定礼制,修葺各大岳渎庙。清代朝廷只在雍正时期有较多营建,民间祠庙则有很大发展,最多的是城隍、土地、财神、灶王、火神、关帝、文昌、药王、龙王、马神、天后(妈祖)等。

  唐宋至明清,道观的格局和建筑形式与当时的佛寺无大区别,但大型道观也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如祈禳作法的坛,登高望气的楼、台,供静修或炼丹的房、洞等。道教崇尚自然,故道观或建有园林,或融进周围自然景观。

重要遗存

  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是山西芮城五龙庙(广仁王庙)大殿,建于唐会昌三年(843),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宋金遗存有两类:

  1.建筑实物。以山西太原晋祠规模最大,此处原是周初晋地唐国始祖叔虞(周成王幼弟)之祠,宋天圣年间建圣母殿,供奉叔虞之母邑姜,亦称邑姜祠。山西晋城府城村玉皇庙,历宋、金、元陆续建成,也有一定规模。单座殿堂有山西陵川、高平、晋城的二仙观(庙)大殿,福建莆田玄妙观三清殿,但体量都不大。宋代规模最大者是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玄妙观原名天庆观,元代改今名,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三清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此殿当时是地方官为皇帝祝寿而建,故规模特大。

  2.现状建筑为后代重建,但原址可考,且有当时图像显示其原貌。其最详者系山西万荣庙前村后土庙所存汾阴后土祠碑图。此图刻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描绘的是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重修后之形象。宋代封后土神为“后土皇地祇”,汾阴后土祠是最高等级的祠庙。金承安五年(1200)所立的重修中岳庙图碑中,中岳庙与后土庙形制基本一致,都是按照“内出”的图样修建。元代重要遗存首推永乐宫,其原址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1958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迁至芮城龙泉村。永乐镇是唐代“八仙”之一吕嵓(洞宾)故里,现存四座殿堂均为元代宫式建筑,其中壁画尤为珍贵。元代岳渎庙中以河北曲阳北岳庙规模最大,现存德宁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庑殿项,规格与皇宫相近。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为元代正一派教主张留孙发愿兴建,虽经后代重建,但总体格局及部分结构仍存元制。元代俗神庙中,山西洪洞广胜下寺旁之水神庙价值较高,主殿明应王殿建于延祐七年(1320),面阔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绘有祭神杂剧演出壁画,反映了当时民间道观祭祀活动的场景。明清道观存量最多。皇家道观中,以北京皇城内大高玄殿最为尊贵。此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规模巨大,格局严谨,庙前有牌坊三座及十字四出陛习礼亭二座(已拆),后有上圆下方乾元阁。清初在皇城内兴建宣仁、凝和、昭显庙,分祀风、云、雷神。原在金中都城内之长春宫(今北京城西)为全真派之主观,其教主邱处机葬于观东,元末观毁,葬地发展成白云观,是北方道观之首。江西鹰潭的龙虎山正一观则为南方道观之首。明清岳渎洞天福地更多改扩建,现存建筑除五岳外,以江苏茅山、四川青城山、陕西终南山、山东崂山、广东罗浮山、湖北武当山等最为著名。清代俗神祭祀以关帝庙最盛,其中最大者为关羽故里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此外,北宋时福建莆田湄洲女林默被后世沿海船民尊为妈祖,受册封为天后,从南海至辽东,沿海城镇渔村多建有妈祖庙——天后宫。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