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郏县

  郏县汉语拼音:Jiá Xiàn;英文:Jia County),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辖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北纬33°48′0″-34°10′50″ ,东经113°0′40″-113°24′50″。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总面积727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11年)。辖2个街道、8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地处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呈马鞍形,东南和西北略高、中部较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境内有北汝河等河流,年均降水量782毫米,年均气温15.1℃。矿藏有煤、铝矾土、石英石、白云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名胜古迹有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处的小峨眉山麓三苏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朴遗址、文庙大成殿、文奎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紫云山、临沣寨、红石坊和谒主沟钧窑遗址等。

  • 邮编:467100 代码:410425 区号:0375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街道、8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龙山街道、东城街道、冢头镇、安良镇、堂街镇、薛店镇、长桥镇、茨芭镇、黄道镇、李口镇、王集乡、姚庄回族乡、白庙乡、广阔天地乡、渣园乡。县政府驻龙山街道。

历史

  郏为古国名,春秋时属楚,名郏邑。郏邑原是郏敖的封地,又是郏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郏”为名。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元年(581)改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辅城县,大业初(605)改为郏城县。元大德八年(1304)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隶汝州直隶州;清代沿明制。

  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国16年(1927年)改隶豫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5月日军占领郏县;民国34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置禹郏县,同年10月撤销。解放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豫西区第五专区;1949年3月属许昌专区;1986年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

  1996年,郏县面积737平方千米,人口约53.7万人。辖6个镇、8个乡:城关镇、长桥镇、堂街镇、冢头镇、安良镇、薛店镇、李口乡、王集乡、姚庄回族乡、茨芭乡、白庙乡、广阔天地乡、黄道乡、渣园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郏县总人口533168人,其中:城关镇52186人、冢头镇52893人、安良镇52485人、堂街镇43142人、薛店镇60224人、长桥镇46420人、王集乡47414人、李口乡24254人、姚庄回族乡7714人、白庙乡32133人、广阔天地乡14286人、渣园乡32146人、茨芭乡50871人、黄道乡17000人。 2005年末,郏县辖6个镇、8个乡:城关镇、冢头镇、安良镇、堂街镇、薛店镇、长桥镇、王集乡、姚庄回族乡、李口乡、茨芭乡、广阔天地乡、黄道乡、白庙乡、渣园乡。(共有374个行政村)

  2009年12月29日,河南省民政厅(豫民行批[2009]60号)批复:经省政府批准,同意郏县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一、撤销城关镇,对其原辖行政区域实行城市管理体制。二、将王集乡的四里营、大屯、八里营、寨子、辛庄、王家庄建制村,白庙乡的鱼池建制村划归城区。2010年3月,根据省、市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成立东城、龙山2个街道,原王集乡的四里营、大屯、八里营、寨子、辛庄、王家庄6个行政村和原白庙乡的鱼池行政村划入城区。东城街道管辖东关街、迎宾街、新华、朝阳社区、大屯、四里营、八里营、寨子、辛庄、王家庄、鱼池等11个社区、行政村。辛庄村暂由王集乡代管,东关街、迎宾街、新华、朝阳4社区暂由龙山街道代管。

  2011年,李口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2个街道、8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龙山街道、东城街道、冢头镇、安良镇、堂街镇、薛店镇、长桥镇、茨芭镇、黄道镇、李口镇、王集乡、姚庄回族乡、白庙乡、广阔天地乡、渣园乡。县政府驻龙山街道。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