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酬,以诗词酬答。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作者同道之人。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诗。从诗题“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


逐句释义: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晚年:年老之时。
  惟:同“唯”,只。
  好(hào):爱好。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自思没有良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自顾:自念;自视。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cháng)策:能起长远作用的策略;良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空知:徒然知道。空,徒。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山间明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松风:松林之风。
  解带:表示不拘礼,或表示闲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你要问有关穷困通达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 这两句劝张少府达观,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一作“若”。
  穷通:穷困或显达,得意与失意。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酬张少府》题图
《酬张少府》,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酬张少府》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前四句写情,隐含着作者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末联是即景悟情,含蓄而富有韵味,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首联“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作者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作者刚入仕时,得宰相张九龄赏识,意气风发,欲以满腹才学报效朝廷,后张被罢黜,奸相李林甫当道,这个才高八斗的儒生便把目光投向了内心,倾心佛学,乐于隐居,追求一种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而初时的志向与抱负并不能完全忘却,出世与入世的挣扎便在诗作中时有体现。


  颔联“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尽管张九龄被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但作者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自顾无长策”道出作者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空知返旧林”,归隐田园。作者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写作者归隐“旧林”后的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作者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松风吹”与“解带”,“山月照”与“弹琴”并无因果关系,前者只是为后者提供了活动的背景,如舞台上的幕布一般,让“解带”与“弹琴”更增加了淡定和清静的禅意,这也是本联的妙处。


  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诗题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君”,指张少府。张必是问及了作者为人为官的穷通之理,作者在前三联便告诉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此联中又用“渔歌入浦深”的典故再次作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作者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从表面上看,作者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


名家点评:

  明·李沂《唐诗援》:意思闲畅,笔端高妙,此是右丞第一等诗,不当于一字一句求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妙在酬答,只似一首闲居诗,然右丞庙堂诗亦皆是闲居。谭云:妙绝(尾联下)。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庙堂酬答亦多不切闲居者,钟自不采耳。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自顾无长策,空自返旧林”,无一毫作伪,无一毫诡秘。

  清·屈复《唐诗成法》:一二后即当接“松风”、“山月”,却横插“自顾”二句,意遂深厚。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宕开收,言不尽意,此亦一法(“渔歌”句下)。顾云:末酬张少府用《离骚·渔父》篇意,俊逸。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结意以不答答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悠然神远(“松风”句下)。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起接四句一气,下承“旧林”,转结到“酬”字意,兴趣最远。理会了彻,随口都成灵籁。

  清·张谦宜《绲斋诗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含一篇之脉,此方是起法。三、四虚承,五、六实地,用笔浅深俱到,章法之妙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7


试题精选: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


  3.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参考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4.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5.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1分)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1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2分)


  6.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下列诗句与“空知返旧林”中的“空”字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B.“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叶独坐》)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

  D.“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参考答案:D

  解析:“空”:只,仅仅,徒然。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7.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只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参考答案:B


  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

  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参考答案:D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