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重别周尚书

删除40字节2022年7月3日 (日) 15:40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重别周尚书'''</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重别周尚书</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重别周尚书》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庾信]]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年),[[南朝梁]]、[[南朝陈]]大臣([[南朝梁|梁]]亡仕[[南朝陈|陈]])。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官至尚书。  《重别周尚书》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庾信]]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体裁为[[五言古诗]]。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年),[[南朝梁]]、[[南朝陈]]大臣([[南朝梁|梁]]亡仕[[南朝陈|陈]])。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官至尚书。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年)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北周]]与[[陈朝]](此时,[[北周]]以取代[[西魏]],[[陈朝]]已取代[[梁朝]])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被留在北周做官)。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年)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北周]]与[[陈朝]](此时,[[北周]]已取代[[西魏]],[[陈朝]]已取代[[梁朝]])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被留在北周做官)。[[文件:重别周尚书.jpg|center|thumb|400px|重别周尚书参考图]][[文件:重别周尚书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重别周尚书 题图]]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建康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多年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也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建康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多年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也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