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庆大学校徽
重庆大学校门(A区正门)
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
重庆大学:理念墙

  重庆大学汉语拼音:Chongqing Daxue;英语:Chongqing University,CQU),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概况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重庆大学现设有文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1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校现设有本科专业98个,覆盖理、工、文、经、管、法、教育、艺术、哲学、历史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近29000人,留学生1200余人。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教师27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外聘两院院士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1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800余人,博士生导师600余人。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5个,专业学位18种(包括4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36个、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1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3个。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5500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149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410余万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100余个,其中,电子图书近28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近90000种。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设在学校。此外,还建有远程教育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以及多家外国知名企业在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国家重点出版社等,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6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0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20门、市级精品课程47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立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

  重庆大学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20多个国家的120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国PARC研究中心、Rockwell、Microsoft、利宝集团、德国Siemens、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多家国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时任WTO总干事拉米、时任英国保守党领袖、现任首相卡梅隆、奥地利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艾琳娜等多位国家政要、知名人士、国际知名大学校长曾先后来校访问,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已接受来自美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坦桑尼亚等五大洲的123个国家留学生,并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重庆大学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孔子学院的成立,促进了学校对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标识

办学宗旨

  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重庆大学建校初期提出的这个办学理念,全面概括了建校初期的办学宗旨,具有现代办学理念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概括了现代大学的基本任务和社会对高校的根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和师生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

校训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概述了人才成长的前提是吃苦耐劳,成长的关键在于崇尚生活简朴,成才的途径唯有勤于学业,做人的根本则是热爱祖国。

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它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它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要求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的育人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学校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学风

  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概述了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求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

校歌

  《重庆大学校歌》,作词:胡庶华;作曲:许可经

  歌曲歌词:

  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学府宏开,济济隆隆。
  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
  研究科学,振兴理工。
  启兹天府,积健为雄。
  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校史

  重庆大学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刘湘创办,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沙坪坝至今。学校位于嘉陵江畔,靠近石门大桥。学校1935年升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到1949年,重庆大学经过20年发展,成为了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6个学院,21个系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它高校,并入其它学校的部分工科专业,从而成为了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个系、15个专业。

  1978年后,重庆大学开始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学校由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工业大学发展成为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成为教育部“211工程”的高校之一。2000年5月31日,分属教育部的重庆大学、建设部的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的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为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大学。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协议明确提出,重点推动重庆大学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尽快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校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大学现有四个校区,均位于重庆市传统的教育文化中心沙坪坝区。其中A区、B区和C区位于沙坪坝老城区,为老校区。D区则位于虎溪街道重庆大学城,是一个新建设的校区。

  校本部(A区) 校本部即原来的国立重庆大学所在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重庆大学创办时最初的校址位于渝中区菜园坝,1933年迁至现址。1935年5月重庆大学获原中华民国教育部核准升为省立大学,称四川省立重庆大学。1937年重庆市成为民国战时陪都,重大整合教育资源,名师云集,得以快速发展,1942年获准升为国立大学,称国立重庆大学[25],成为中华民国33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教育部敕令大陆所有国立大学一律去掉“国立”二字,恢复建校时的原名重庆大学。1960年10月22日,重庆大学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6月18日重庆市正式成为中国大陆第四个直辖市,重大得以再次快速发展,并于1997年12月成为全国211工程院校,2001年9月28日成为全国985工程院校。目前重大的主要管理机构及科研机构均位于校本部A区,也是主要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文理学部、工程学部、信息学部的主要院系都设立在A区,另外还有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SRI生物化学联合实验室等研究机构设立在此。

  建大校区(B区) 由以前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的重庆建筑大学于2000年并入组成,位于沙坪坝区沙中路,与校本部A区一条马路相隔,有一地下隧道相连。重庆建筑大学的前身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由原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等六所院校的建筑土木相关系科合并组成的。1953年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也并入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8年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回归重庆大学。 目前建大校区主要是重庆大学建筑学部的所在地,下设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此外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设立在此校区。

  建专校区(C区) 由以前的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并入组成,位于沙坪坝区渝碚路。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于1974年成立。1983年,集体转业成立重庆建筑专科学校。1992年,改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0年并入重庆大学。建专校区目前主要是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的所在地,是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的基地。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虎溪校区(D区) 是重庆大学新建的一个校区,于2005年启用,位于重庆大学城,距离沙坪坝城区的校本部约20公里。虎溪校区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用地3670亩,是重庆大学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校区。目前虎溪校区是重庆大学大部分院系的本科教育基地,艺术学院、软件学院等也设立在此。虎溪校区的新图书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校区拥有竹园、兰园、梅园、松园四个学生宿舍区和三个学生食堂,目前住有本科生约17000余人,同时重庆大学新的学生活动中心也规划建设在此。虎溪校区毗邻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大学城校区。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周旬(副部长级)
    • 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宗益
    •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陶举虎
    • 党委副书记:王旭
  • 校长 周绪红(副部长级)
    • 常务副校长:杨丹
    • 副校长:孟卫东、李茂国、刘汉龙、王时龙、廖瑞金

院系设置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艺术学院
  • 新闻学院
  • 体育学院
  • 美视电影学院


  • 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学院
  •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建筑城规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 光电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计算机学院
  • 软件学院


  • 法学院
  •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 重大-SRI生物化学联合实验室


  • 弘深学院
  • 国际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 集成电路与信息工程学院
  • 城市科技学院
  • 博雅学院

历史名人

  • 吴芳吉 1896—1932 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之一
  • 沈懋德 1893—1932 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之一
  • 吕子方 1895—1964 校董事会委员、教务长、训导长、理科主任
  • 彭用仪 1899—1994 重庆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代理校长
  • 汪云松 1873—1958 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成员
  • 李奎安 — 巴县议事会议长,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
  • 刘湘 1890—1938 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
  • 胡庶华 1886—1968 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
  • 马寅初 1882—1982 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
  • 李四光 1889—1971 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
  • 何鲁 1894—1973 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
  • 冯简 1899—1962 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
  • 卢作孚 1893—1952 抗战期间曾在重庆大学担任兼职教授
  • 柯召 1910—2002 重庆大学杰出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理化学部)(1994年起改称院士)
  • 潘菽 1897—1988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 周明镇 1918—1996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
  • 周均时 1892—1949 重庆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
  • 丁道衡 1899—1955 重庆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 谢立惠 1907—1997 重庆大学教授
  • 杨明照 1909—2003 1929年至1935年就读重庆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 刘宜伦 1913—2009 重庆大学教授及电机工程系系主任
  • 潘序伦 1893—1985 重庆大学兼职教授,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
  • 张圣奘 1903—1992 历史学家,1933-1952年期间任重庆大学教授
  • 吴宓 1894—1978 著名中西文化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重庆大学教授、《学衡》杂志总编辑
  • 黄汲清 1904—1995 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庆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钱荣堃 1917—2003 国际金融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重庆大学商学院银行系毕业
  • 李承三 1899—1967 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柏林大学哲学博士,重庆大学教授
  • 王利器 1911—1998 1933年考入重庆大学预科学习,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 陈志潜 1903—2000 公共卫生学家,创办重庆大学医学院并任教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 吴冠中 1919—2010 著名画家,重庆大学教员
  • 侯佑堂 1919—2010 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中国最早介形类化石的研究者
  • 潘大逵 1901—1991 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重庆大学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西南文教部副部长。
  • 艾芜 1904—1992 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 陈豹隐 1886—1960 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