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钟繇(元常)像

  钟繇汉语拼音:Zhong Yao;151~230),三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逝世后谥曰成侯。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生平

开达理干

  钟繇获推举为孝廉,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时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挟持献帝,钟繇劝李、郭接受曹操上书,维持汉室和曹操的关系。兴平二年(195年)与尚书郎韩斌策划献帝脱逃,因功拜御史中丞,受荀彧举荐,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为东武亭侯。

精微听察

  建安二年(197年),马腾、韩遂相争,曹操因伐吕布无暇分身,上书奏请侍中钟繇守司隶校尉。钟繇到长安之后送书给马腾和韩遂陈述利害,马和韩臣服献帝,送子为质。官渡之战时,送两千余马匹给曹操,曹操誉之为“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建安七年(202年),匈奴单于呼厨泉在平阳叛乱,钟繇率军围困,袁尚遣钟繇外甥河东太守郭援和并州刺史高干率军到河东,钟繇遣参军张既说服马腾来援,马腾遣子马超、部下庞德夹击,斩郭援,降服单于。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钟繇又率诸将将其击破。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钟繇率军进伐张鲁,引起马超、韩遂起兵叛乱,是为潼关之战。

  自从汉帝被董卓挟持从雒阳迁往长安后,雒阳人口稀少,钟繇迁徙关中居民,又招纳逃亡之人,数年间人口逐渐充实。曹操出征关中之时,得到这里物资支援,表封钟繇为前军师。

佐命立勋

  曹操受封魏公后,钟繇出任魏国大理,迁相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钟繇因举荐魏讽而被免职。

  曹丕继魏王位之后,复为大理。曹魏代汉后,钟繇任廷尉,封崇高乡侯,之后迁太尉,改封平阳乡侯。钟繇以太尉之职,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称三公。钟繇膝盖有病,华歆年高多疾,于是被允许朝见是坐车前往,再由虎贲卫士抬上殿就坐,开后世三公有疾病时特别优待的先例。

  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睿即位,钟繇进定陵侯,增五百户封邑,共计一千八百户,升太傅。

  太和四年(230年)钟繇逝世,曹睿素服吊唁,谥号成侯。子钟毓继爵位。

政治观点

  作为长期掌管刑狱的大臣,钟繇曾数次向曹操、曹丕、曹睿提议恢复肉刑,认为不设肉刑虽然名义上是仁政,实际由于死刑数量的增多反而加重了刑罚。曹魏的大臣中陈群等人也支持这一观点,不过以王朗为首的大臣坚决反对,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建议始终没有被采纳。

书法

钟繇作品:《荐季直表》,高12.6厘米,长44厘米

  钟繇也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据说楷书就是他最初衍化出来的,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在书法方面,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其书体称为“钟体”,卫夫人、王羲之的师承。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钟繇的书法理论,散见于有关书论内。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用笔方面的论述。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可见,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就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功经过,说他少年时就跟随一个叫刘胜的人学习过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钟繇在学习书法艺术时极为用功,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其作品,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钟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益蜀)彼烦文,从此简易。焕若星辰,郁劳云市”,此语见于《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的演变及其笔法。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主要也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轶事

  钟繇年轻时,跟刘胜到抱犊山学了三年书法,回来后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闗枇杷等研讨笔法。钟繇忽然在韦诞的座位上看见了蔡邕论笔法的书,钟繇向韦诞苦苦索求蔡邕的书,韦诞不肯。回家后他一连三天捶自己的胸脯,打青了,因此吐血。魏太祖用五灵丹救治,才活过来。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暗中派人资开韦诞的坟墓,才得到蔡邕的书。但极有可能是虚构的,韦诞死时钟繇已死了21年。

家庭

    • 钟皓,东汉名士
    • 钟迪,党锢不仕
    • 钟演,列侯
  • 姐妹
    • 钟氏,生郭援
  • 妻妾
    • 孙氏,妻,钟繇认为孙氏毒害小妾张昌蒲,黄初五年(224年)休妻。嘉平元年(249年),钟毓迎还孙氏灵位,为其服丧
    • 贾氏,继妻,孙氏出,钟繇更纳贾氏
    • 张昌蒲,妾,太原兹氏人,黄初六年(225年)生钟会,甘露二年二月病死,年五十九
    • 钟毓,嗣子,定陵惠侯,廷尉、车骑将军
    • 钟劭,列侯
    • 钟会,镇西将军、司徒,灭蜀主将,谋反夷族
    • 钟骏,钟毓嗣子,因为钟毓事先劝谏司马昭“不可专任钟会”,所以免受叔父钟会牵连,官爵如故
    • 钟辿,钟毓子,同上
    • 钟豫,列侯
    • 钟徽,黄门侍郎
    • 钟邕,钟毓子,随钟会作乱被杀,诸子也被处决
    • 钟毅,钟毓子,钟会养子,钟会败亡后被诛

评价

  陈寿:“钟繇开达理干,…,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曹植:“盖精微听察,理析豪分。规矩可则,阿保不倾。群言系于口,而研核是非;典诰总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钟太傅也。”

  曹奂:“繇,三祖之世,极位台司,佐命立勋,飨食庙庭。”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