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鈸) 【繁体】 (鈸) 【异体 古文】

拼音:  部首:  总笔画:10  部外笔画:5  结构:左右  五笔:QDCY  倉頡:XCIKE  通用字 

基本释义:

  •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

便捷查询:

钹() bó

  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主要有大钹和小钹(镲),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击发声。通常与锣、鼓一起组成锣鼓队进行演奏。初流行于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后被广泛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并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以及铙、镲、小镲等各种变体。中国钹亦在西洋音乐里出现,但其尺寸通常都在11厘米以下,而且是用棒撞击发声的。

《康熙字典》释义

  【戌集上】【金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撥切,音跋。【玉篇】鈴也。【集韻】鈴屬。【韻會】樂書銅鈸,南齊穆士素所造,其圓數寸,大者出於扶南高昌疎勒之國,其圓數尺,隱起如浮漚,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唐燕樂法曲,有銅鈸相和之樂。【正字通】亦謂之銅盤,司馬承禎制𤣥眞道曲,大羅天曲,有鐃鈸,蓋其小者,今亦用之以節樂。或謂之草子。或謂之鋪鈸。


  汉语拼音:Bo;英语:cymbals),碰奏体鸣乐器。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

  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每副两片,相击发声。通常直径为30~50厘米。

  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