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阆中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南充市 > 阆中市
四川南充:阆中古城
四川南充:阆中古城——中天楼
四川南充:阆中夜景
四川南充:阆中古巷

  阆中汉语拼音:Làng Zhōng;英语:Langzhong City),中国四川省辖县级市,南充市代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县城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2000多年来,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有“阆苑仙境”、“阆州天下胜”之誉。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21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总人口87万人(2010年)。

  阆中地处大巴山脉与川中丘陵区接合部。年均降水量996毫米,年均气温17℃。水资源丰富,嘉陵江、东河、西河、构溪河、白溪河流经境内。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砂金、石英砂等。212国道和阆(中)巴(中)、阆(中)仪(陇)、阆(中)剑(阁)公路纵横交错,嘉陵江、东河水运上达广元、嘉川,下至重庆,阆中民用机场坐落境内石龙镇。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汉唐时期,阆中是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名胜古迹有桓候祠(张飞庙)、华光楼、川北贡院、巴人石邑、唐代佛寺灵城岩、西魏道教石室观神仙窟、宋代三教洞府青岩洞、摩岩造像、古石浮图、锦屏山公园、东山园林、滕王阁公园、清真寺、巴巴寺等。

  • 邮编:637400 代码:511381 区号:0817

行政区划

  阆中市目前下辖4个街道、21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

  • 街道:保宁街道、沙溪街道、七里街道、江南街道办事处;
  • :裕华镇、彭城镇、双龙镇、柏垭镇、飞凤镇、思依镇、文成镇、二龙镇、石滩镇、老观镇、龙泉镇、千佛镇、望垭镇、河溪镇、妙高镇、洪山镇、石龙镇、宝马镇、水观镇、金垭镇、玉台镇;
  • :垭口乡、治平乡、天宫乡、天林乡、枣碧乡、北门乡、桥楼乡、河楼乡、木兰乡、东兴乡、清泉乡、凉水乡、解元乡、西山乡、方山乡、金子乡、三庙乡、峰占乡、鹤丰乡、金城乡、五马乡、朱镇乡、宝台乡、福星乡;
  • 民族乡:博树回族乡。

历史

  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传:华胥孕伏羲于此。阆中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时,巴国因楚国所逼,于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后移治江州)。 当时,阆中县境域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

  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

  东汉兴平元年(194),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题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年(201),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先后为郡、州、府、道治所,成为川北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成汉嘉宁二年(347),阆中为巴西郡治。

  三国时,郡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4县,蜀汉司隶校尉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七年之久。

  西晋时,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10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

  东晋永和三年(347),巴西郡移治涪城(今绵阳)。东晋宁康元年(373),前秦占领东晋梁、益二州后,又曾于阆中置巴西郡。东晋太元八年(384),其地又入东晋。东晋义熙元年(405),谯纵据蜀。义熙九年(413),阆中再入东晋,后置北巴西郡。南朝梁天监八年(509)至西魏恭帝元年(554),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 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西魏恭帝元年(554)至开皇三年(583),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隋开皇三年至大业三年(607),阆内(阆中)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

  唐武德元年(618),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亦改为阆中。隆州辖阆中、南部、苍 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武德七年省思恭入阆中,隆州共辖8县。唐高宗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任隆州刺史。元婴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建,华丽拟于宫苑,称为隆苑。唐开元元年(713),为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唐天宝元年(742),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五代唐天成四年(929)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曾置安德军。唐开元元年至北宋熙宁四年(1071),州(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9县,熙宁四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阆州共辖7县。

  元至元十三年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明洪武四年(1371)至崇祯十七年(1644)和清顺治八年(1651)至民国5年(1916),川北道(民国3年改为嘉陵道)亦治阆中。明代,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省会设阆中二十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五科。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8县。清代,川北道辖保 宁府、顺庆府、潼川州共25州县,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民国初,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 中、营山、蓬安、仪陇、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县、乐至、潼南26县。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先后于阆中境内建立阆南县、阆中县和宗发市苏维 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1984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阆中为历史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国务院批准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1996年,阆中市面积1887.8平方千米,人口85.5万人。辖23镇36乡:保宁镇、江南镇、河溪镇、老观镇、柏垭镇、飞凤镇、双龙镇、妙高镇、金垭镇、千佛镇、水观镇、思依镇、洪山镇、石龙镇、文成镇、二龙镇、石滩镇、龙泉镇、望垭镇、七里镇、彭城镇、宝马镇、玉台镇、金子乡、方山乡、西山乡、峰占乡、朱镇乡、福星乡、宝台乡、大垭乡、五马乡、天宫乡、天林乡、垭口乡、裕华乡、博树回族乡、井溪乡、清泉乡、石子乡、东兴乡、鹤峰乡、枣碧乡、治平乡、凉水乡、双庙乡、河楼乡、桥楼乡、木兰乡、北门乡、金城乡、红土乡、护垭乡、裕农乡、金鱼乡、土垭乡、三庙乡、高观乡、共和乡。市政府驻保宁镇,距南充市88千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阆中市(辖23个镇、47个乡、1个民族乡)总人口787809人,其中:保宁镇96542人,江南镇21644人,七里镇29841人,彭城镇15748人,双龙镇12557人,柏垭镇19920人,飞凤镇11327人,思依镇12303人,文成镇8328人,二龙镇14565人,石滩镇13405人,老观镇10582人,龙泉镇7931人,千佛镇13921人,望垭镇9613人,河溪镇14431人,妙高镇6877人,洪山镇12988人,石龙镇14758人,宝马镇12846人,水观镇16394人,金垭镇11215人,玉台镇7836人,石子乡8012人,垭口乡9208人,治平乡8307人,裕华乡8409人,田公乡6690人,高观乡5893人,裕农乡6474人,金鱼乡6823人,天宫乡9440人,天林乡11209人,枣碧乡7813人,北门乡6723人,桥楼乡7281人,河楼乡7019人,小垭乡4971人,木兰乡6872人,东兴乡7533人,清泉乡7312人,井溪乡7507人,博树回族乡7917人,云台乡5520人,凉水乡8996人,护山乡8460人,红土乡6610人,解元乡8750人,西山乡10249人,方山乡9798人,构溪乡6847人,土垭乡6744人,龙坪乡8195人,护垭乡6635人,狮子乡8208人,金子乡13348人,三庙乡6145人,峰占乡10850人,鹤丰乡8737人,扶农乡9829人,大庆乡5994人,共和乡4817人,金城乡7364人,双庙乡7772人,五马乡10912人,元山乡8133人,朱镇乡11699人,大垭乡9112人,宝台乡11017盘马乡9092人,福星乡10991人。

  2003年8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3]186号)批复同意阆中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阆中市区内东街7号迁至市区长公大道66号。

  2004年,阆中市辖3个街道(保宁、东苑、沙溪)、22个镇(江南、河溪、老观、柏垭、飞凤、双龙、妙高、金垭、千佛、水观、思依、洪山、石龙、文成、二龙、石滩、龙泉、望垭、七里、彭城、宝马、玉台)、47个乡(石子、垭口、裕华、高观、北门、河楼、五马、朱镇、福星、宝台、大垭、共和、治平、东兴、清泉、红土、金城、土垭、西山、护垭、金鱼、天林、双庙、裕农、井溪、天宫、凉水、金子、峰占、方山、三庙、鹤丰、木兰、桥楼、枣碧、小垭、田公、扶农、元山、盘马、云台、解元、护山、龙坪、狮子、大庆、构溪)、1个民族乡(博树回族)。

  2005年,将全市的7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调整精简为49个,撤销24个乡镇和11个区工委,精简幅度为33%。区划调整实施后,阆中市辖3个街道(保宁、沙溪、七里)、21个镇(江南、河溪、老观、柏垭、飞凤、双龙、妙高、金垭、千佛、水观、思依、洪山、石龙、文成、二龙、石滩、龙泉、望垭、彭城、宝马、玉台)、24个乡(垭口、北门、河楼、五马、朱镇、福星、宝台、治平、东兴、清泉、金城、西山、天林、天宫、凉水、金子、峰占、方山、三庙、鹤丰、木兰、桥楼、枣碧、解元)、1个民族乡(博树回族)。全市乡镇平均管辖面积由原来的25.73平方千米增加到38.33平方千米,管辖人口由1.03万人增加到1.75万人。

地理

  阆中是四川省省辖市,由南充市代管。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

  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以西为剑门山脉。属大巴山脉的山体有蟠龙山、方山、龙山、大仪山等;属剑门山脉的山体有大罗山、仙桂山及其次级山体支脉。

气候

  阆中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为998.5毫米。

自然资源

  阆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苕类、豆类;经济作物主产棉花、油菜、花生、药材;还盛产油桐、柑桔、梨、桃、李、杏等;畜牧养殖以蚕茧、猪、牛、羊、鸡、鸭、鱼为大宗产品;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娘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先后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阆中溪沟遍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白溪壕,还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m3,"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m3,地下水藏量5,833万m3/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万千瓦时。

  荒山资源。该市有非耕地189万亩,其中有60%的是荒山、荒滩,宜于进行治理改造,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各类种养业。

文化

  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阆中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出镇阆中;清初四川省会设阆中20年之久。境内拥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曾孕育出众多英杰人物,如辅佐刘邦平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北宋"兄弟状元、父子同朝"的陈氏父子,南宋抗金骁将张宪,元末蜀中"花木兰"韩娥及民主革命时期的10位将军;来阆名流亦众多,杜甫、苏轼、陆游、司马光、李商隐、张之洞等都曾来阆并留下许多珍贵诗篇墨宝。阆中还孕育和聚集了以落下闳、袁天罡等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落下闳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位被永久性记入太空的四川人。以汉桓侯祠(张飞庙)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巴巴寺、福音堂、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渝舞、皮影、川北灯戏、亮花鞋、剪纸等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近年来在全国和世界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阆中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出镇阆中;清初四川省会设阆中20年之久。境内拥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曾孕育出众多英杰人物,如辅佐刘邦平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北宋"兄弟状元、父子同朝"的陈氏父子,南宋抗金骁将张宪,元末蜀中"花木兰"韩娥及民主革命时期的10位将军;来阆名流亦众多,杜甫、苏轼、陆游、司马光、李商隐、张之洞等都曾来阆并留下许多珍贵诗篇墨宝。阆中还孕育和聚集了以落下闳、袁天罡等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落下闳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位被永久性记入太空的四川人。以汉桓侯祠(张飞庙)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巴巴寺、福音堂、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渝舞、皮影、川北灯戏、亮花鞋、剪纸等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地名由来

  1. 因山而名。许慎《说文解字》“阆,门高也”;乐史《太平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
  2. 因水而名。谯周《巴记》“阆水迂曲,迳其三面”;《旧唐书·地理志》云:“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3. 因山水总概和地理形势而名。《阆中县志》(1993年版):“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中段,古称阆水;因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2006年11月,阆中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确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阆中城池的变迁

  一、巴都、秦城。《华阳国志•巴志》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巴郡,同时置阆中县,治城即巴子国别都(注:阆中曾为巴子国别都,自当有城,但史书无确切记载)故地。《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

  二、汉城。汉代,阆中城移至秦城西南,即今兰家坝、部队营房一带。东汉建安中(196~220),益州牧刘璋曾修缮阆中城;三国时,巴西太守张飞又曾增修。蓝家坝至王家嘴一带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出土大量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文物。据勘测,汉城故址临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00米,略呈矩形,城垣布局规则对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

  三、唐宋城。唐代,因江水啮城,城址逐渐南移,并稳定于今古城城址。其间,城中衙署三次迁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城东;高宗咸亨二年(672)徙盘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张仪城"。三次迁徙均是水退即还,未另建新城,故不能视为城市迁徙。《舆地记胜》载,滕王元婴任隆州刺史时所造隆苑(后称阆苑)在"阆中县西",与州刺史署相连。说明唐城与今古城城址相同。唐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水歌》"阆州城南天下稀";唐元稹《题开元寺壁》"写向阆州东寺壁"。这些诗句也佐证唐城位置与今古城城址大体相符。宋代李献卿《南楼》,陆游《谒杜少陵祠堂》、《南池》所咏,宋城位置与今古城方位一致。元初,阆中城被元军攻破,城寰损坏。其后,元军将阆中作为进攻南宋的据点,修筑城堡,构筑关隘,开始形成据险保城的周边七关。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

  四、明清城。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滕贵筑石城,范围较历代土城更大,周长九里三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分别为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威德门,四门皆有月城。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田仪又建四门城楼,弘治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墙高一丈五尺,女墙千二十六堞,堞崇三尺。敌角楼十有七,串房千间。城楼皆石甃为址、为甕门址,高一丈二尺,楼高二丈四尺。角楼比门楼小。北、东、南三面挖城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北段在月儿湾入江,南端在南门外入江。乾隆三十四年(1767),知府宋思仁再建城垣,改四城门为迎和门、延禧门、宝成门、敦吉门。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注:鱼翅:今称为龙干)以御水啮。

  明清阆中城城墙石砌,城楼高耸,月城外护,城壕宽深,易守难攻,又有南津关、锯山关、滴水关、梁山关、河溪关、五吉关、土地关七关合护,成金汤之固。城市环境优良,风貌协调,风光秀美,山水城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至善境界。城中街道或东西向,或南北向,纵横交错,布若弈局。街巷皆与远山相对,视野开阔,层次丰富,抬头收山色,举目迎江光。古宅深院栉次鳞比,亭台楼阁错落参差,古树新竹,簇锦团花,处处有景,美不胜收。清道光《保宁府志》列保宁八景,其中五景在阆中。明川北分巡道杨瞻列阆中十景,骚人墨客代有题咏。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保留了成片的历史街区,在国内古城中堪比北方平遥及南方丽江,现阆中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城内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筑二百多处,以及数千件可移动文物。其中张桓侯祠是三国名将张飞的两个墓冢之一。当时张飞随刘备入川后,驻守于此达七年。他死后,其躯干埋葬在阆中,头颅则埋葬在重庆云阳。

  • 张桓侯祠
  • 阆中永安寺
  • 五龙庙文昌阁
  • 玉台山石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光楼、清真寺、巴巴寺、福音堂、观音寺、朱家山坪上遗址、大佛寺、状元洞景区、白塔、圆觉寺、天宫院、中共阆南县委旧址、杜家大院、秦家大院。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民俗

  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阆中山歌的传承与发扬,主要是由彭昌明老先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采编,以《晾衣裳》为主的山歌调,是彭老的代表作,曾入选音乐学院课本。)、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阆中市老观镇被誉为川北灯戏的窝子,川北王皮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周时期,阆中境内为巴人居住区,人们狩猎耕作,镖勇尚武,喜习歌舞,其风俗与中原多异。《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又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后置巴郡,推行秦制,并迁“秦民万家”入巴蜀。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加之关中文化的影响,境内民俗亦发生变化。秦亡后,楚汉相争,境内土著继承先人传统,天性劲勇,贯于征战,曾助刘邦“诳楚安汉”、“还定三秦”。西汉以后,好学之风日盛,境内文臣武将、文学、天文学等方面人才辈出,并逐渐脱出“蛮夷”之俗。唐宋以来,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兴科举,重人文,境内多出状元、宰相、士大夫,民风淳朴勤劳。杜甫叹其巴蜀民俗:“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明末清初,张献忠率军征战四川、清兵南下入川、吴三桂反清起兵,战乱频繁,“川民遭劫,百里之内,杳无人居”,人口大减。清康熙起,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徙民填川,先后入境定居,带来各地不同习俗,形成“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殊现象。清中叶以后,各省移民后裔相互交流和影响,并与本地土著人习俗渗透融合,民俗渐趋一致,形成具有阆中乡土特色的民风民俗。鸦片战争后,西方宗教传入,教堂遍及各地,部分教徒婚姻等礼俗趋从西方。民国时期,废科举、兴学堂、剪长辫、放裹脚,改行公历,增加新节,倡导“新生活运动”,民风民俗有不少改变。但因长期受封建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民俗仍以古朴、勤俭、忠厚、守旧、愚昧为主要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新事新办,旧有的陈规陋习得以清除,娼、匪、丐、毒等社会现象荡然无存。“文化大革命”中,在破“四旧”的口号下,旧有民俗受到强烈冲击,许多民俗现象一度中断,连民间最热闹喜庆的过年,也被所谓“革命化春节”所取代。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风民俗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优良习俗得以恢复。现代西方文明也逐渐浸染本地民俗,西服、西餐、酒吧、咖啡厅等开始风行,甚至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在城市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中时兴。

旅游

四川南充:阆中落下闳故居(星座苑)
四川南充:阆中奎星楼
四川南充:阆中落下闳塑像

  阆中山川秀美,名胜众多。境内拥有2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现存近2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阆中古城,契合传统风水"龙砂水穴"选址理论,山环四面、水绕三方,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源远流长的嘉陵江绕城而过,形成山、水、城相融的独特景观,造就了锦屏春晓、嘉陵秋水、梁山戴雪等绮丽风光,吴道子曾以此描绘三百里《嘉陵江山图》。还有集楼、台、亭、阁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体的锦屏山景区,唐代大佛、明代白塔、状元洞组成的东山园林景区,布局错落有致、景色跌宕起伏的滕王阁景区,松苍竹翠、境幽宁静的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街道古老秀美、民俗文化丰富的老观古镇等等,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阆中古城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首批旅游度假区,天宫院于201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盘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阆中古城、天宫院—淳风祠、构溪湿地"三大核心景区已形成,阆中旅游已成为川东北旅游和嘉陵江旅游区的龙头。近六年来,阆中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增长,"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目标正逐步实现。

  阆中古城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春节发源地,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清代四川贡院 俗称考棚,位于阆中市学道街北侧,是科举时代士子应试的考场。明清时,用作县考、府考为试院,用作乡试(省考)、会试(礼部考)的则称贡院。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穿斗式木结构,房舍整齐,高出四周民房。第一进正厅为至公堂,即为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置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为考生食宿之所,亦为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楼名明远楼。此外,还有供房师(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

  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 地处阆中市西南的天宫乡,距市区29公里,占地10余平方公里。景区由天宫院古建筑群,唐代天文历算学家,道学风水宗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墓地,天宫古镇,西河古街,西河观光区,九曲太极水等景点构成。其中,核心景点天宫院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天宫院村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落下闳故居(星座苑) 位于阆中市古城核心保护区内,是为纪念世界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而复建的一座串珠式二进民居院落。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屋16间,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

  汉桓侯祠 俗称张飞庙,明代又叫雄威庙,位于古城西街北侧,包括张飞的陵墓和祭祠,原祠虽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汉桓侯祠是川东北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寺 位于阆中市水观镇东五里的黄泥岗上(今水观镇永安寺村),距阆中市30公里。据明清《阆中县志》和寺存古碑记载:其寺始建于唐,宋治平,元至正,明嘉靖年间,递有重修,敕赐本觉院。神宗万历年间(约1580年)又装饰佛像,大换金容。有《重装佛像碑记》中云:“自唐敕建永安寺以来,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奉敕褒修;至元明宗至顺三年(1332年),而规模始大。越明朝,有李僧永用者,于洪武初(1468年)增其旧制,大换金容。又嘉靖己丑岁(嘉靖八年,1529年),僧宝峰者,继起而补葺之,籍非佛光普照焉。我朝膺图受禄,相传二百余年,佛像颓败。因而积佛会、邀善人,募化十方,更为之装金饰彩,岂求福哉,抑亦恢复前人之志。”

  滕王阁 为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特别是台基下有唐代佛塔一座,该塔为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石塔高8.25米,保存基本完整。今人研究,此塔即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现存一座。

  东山园林景区 占地面积200余亩,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现有省级文物单位两处(唐代大佛、北宋状元洞)、市级文物单位一处(明代白塔)。四川十大座佛之一的阆中大佛,佛高10米,造型雄伟,气势浑厚,尤其是佛身衣纹为凸纹,面容端庄而慈详,头部后面有火焰纹背光,线条流畅,并且其后背两侧有4700余尊排列整齐的小佛,均坐莲台排列整齐,镌工甚精,为全国所罕见。

  锦屏山 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锦屏山,古名阆中山,有“嘉陵第一江山”之称。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杜甫诗云,“阆中城南天下稀”,指的也是锦屏景物。在《阆山歌》中,杜甫对锦屏山赞叹道:“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他说鬼斧神工的锦屏山,胜比嵩山、华山等名山。

人物

  • 范目,秦末阆中人,賨民首领。帮助汉王刘邦攻取关中军事要地。
  • 落下闳(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历算学家。
  • 张飞(?-221),字益德,世习称翼德,三国蜀汉大将,东汉末涿郡(河北涿州)人。谥桓侯,葬阆中。阆中士民念其忠勇,在墓前建桓侯祠以祭祀。
  • 马忠(?-249),字德信,阆中人,三国蜀汉重臣。
  • 谯玄(?-206),字君黄,又叫谯元,巴郡阆中人,谯隆之子。
  • 任文公,生卒年不详,西汉巴郡阆中人。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所言皆应。
  • 周群,生卒年不详,字仲真,三国时阆中人。其父周舒、子周巨,皆天文学家。
  • 尹枢尹极,生卒年不详,唐代阆中人,兄弟并擅文名。尹枢,唐贞元七年(791)状元;弟尹极,元和八年(813) 状元,时称“梧桐双凤”。
  • 陈省华(938-1006),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
  • 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北宋阆中人,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989)已丑科状元。
  •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北宋阆中人,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
  •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北宋阆中人,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年(1000) 庚子科状元。
  • 张宪(?-1142),南宋初阆中阆南桥人,岳飞爱将、女婿,骁勇善战,岳飞倚为左右臂。
  • 韩娥(1345-?),阆中木兰乡人。女扮男装参加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
  • 肖秧(1929-1998),又名陈铮,阆中玉台镇人,出生于一个抗日烈士家庭。曾任四川省重庆市委书记,四川省省长等职。
  • 张鼎铭(1900-1985),字世勋,阆中河溪镇人。曾上书周恩来总理,就中印、中苏边界问题,提出八点证据,证明“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千米土地及新疆阿克赛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受到外交部的表扬。
  • 赵蕴玉(1916~2003.1.13) 男, 原名文蔚,后改赵石、字蕴玉,阆中人。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协会会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