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袁耀《阿房宫图》
阿房宫前殿遗址

  房宫拼音ē páng gōng),(英语:Epang Palace),秦代未建成的朝宫。位于渭河南岸秦上林苑内,北与秦咸阳城隔河相望。西汉时属于汉上林苑范围,北朝前秦苻坚唐太宗曾在此驻军、屯兵。《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做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清代画家袁耀也曾绘制过《阿房宫图》。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在位时仅修建了前殿。秦二世时继续修建,工程未完而秦亡。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正式开始对阿房宫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试掘和发掘工作。

  但是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花费五年时间勘查阿房宫遗迹所在地,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几处小面积的烧过的土块。而阿房宫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围墙等的残留显示甚至连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员因此推断阿房宫当时并未建成,项羽焚烧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阳宫,因为秦咸阳宫遗址确实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宫、骊山陵是史上各代将其视为暴君的重要话柄之一,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是评价项羽残暴不仁的力证,因此这一考古发现对于还原秦汉历史有显著意义。

规模

  据考古工作可知,阿房宫的前殿并未建成,只完成了夯土台基和台基上西、北、东三面宫城城墙的建筑,此即为文献中记载的“阿城”遗迹。在三面墙内的夯土台基上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遗迹及其建筑材料,也未发现被大火烧过的痕迹,这些与文献记载一致。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高度自秦代地面起12米以上。台基上的宫城城墙宽度不一,北墙中部墙宽15米,其南侧有倒塌的筒瓦和板瓦片;东、西部墙宽6.5米,其南北两侧都有倒塌的筒瓦和板瓦片,推测墙顶部可能有建筑或护瓦。目前已确定阿房宫的东界和西界,分别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的东、西边缘。

  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前殿东西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总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城墙长1200米,宽450米,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前殿东北处有一座夯土台,发现有台阶的痕迹,柱础和下水管道。曾出土“高奴铜石权”、西汉铜器群及铜柱外箍、户枢等文物。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3公里之内。

修筑时间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

  阿房宫按规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2年7个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骊山园。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关于读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领队李毓芳指出,阿房宫就读成ā fáng gōng。阿的意思就是“那,那个”;房则是指地名,宫殿修建的地方的地名就叫“房”,阿房宫的全称即“那个在房的地方修建的宫殿”。 根据李教授最近的考古所知,阿房宫根本就没有修建完成,所以也没有来得及取名,后世所称的阿房宫只是一个临时的叫法,并且曾经认为的读音“e páng gōng”,其实只是根据现代当地居民的方言所称,并不能代表秦时便如此读,因此李教授认为还是应读成“ā fáng gōng”。

  据王力的上古汉语拟音,秦朝时阿房宫的读音应接近[ai biaŋ kiuəm],因此e páng gōng的读法也不可能还原古音,可随一般读法就读“ā fáng g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