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友谅汉语拼音:Chen Youliang;英语:Chen Youliang;1320—1363年10月3日),中国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一说湖北监利人,洪湖人。祖父陈千一,父陈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

  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年号“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陈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冷箭)而死。

  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24年二月,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平安无事”。

  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现今谅墓凄凉,墓前三楚雄风的牌坊,字迹已显模糊。

家庭

  

  陈普才,朱元璋封为承恩侯,洪武五年徙滁阳

  兄弟

  长兄陈友富,朱元璋封为归仁伯

  次兄陈友直,朱元璋封为怀恩伯

  四弟陈友仁,在鄱阳湖战死,朱元璋赠康山王并立庙祭祀

  幼弟陈友贵,在鄱阳湖战死,祔陈友仁庙

  后妃

  杨氏,杨苕华

  娄氏,娄玉贞

  陶氏

  阇氏,被朱元璋军所俘

  子女

  太子陈善,被朱元璋军所俘

  陈理

评价

  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认为,传统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故意歪曲丑化陈友谅形象的现象:如制造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印象,将陈友谅的主要功绩忽略不计;附会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权神授;夸大个别细节,塑造陈友谅失败形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后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有失偏颇。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评价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元代末年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及异族高压之下,陈友谅较早地举起了反元义旗,并且始终如一,没有接受统治阶级任何形式的招安,为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历史功绩堪比推翻秦朝暴政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