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陶瓷史

添加445字节2013年11月17日 (日) 12:07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的较多,而且也比较完整。如河北徐水县南庄头出土的10,800~9,700年以前的陶器,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出土的10,000~7,600年以前的陶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公元前8000~前6000年的陶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前 4000~前 2000年的陶器。这些陶器,以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为主。其后,灰陶或黑陶相继出现。所有这些陶器,都是用产地附近挖掘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作为原料,用泥条盘筑法、手工捏塑法或模制法成型,然后采用露天堆烧,或在横穴窑或竖穴窑等简单窑炉中焙烧制成的。作为炊具用的陶器则大部分在坯料中掺入砂粒,以增强耐热急变能力、防止在干燥及烧成中产生过大收缩而使制品开裂。中国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夹炭黑陶,是以碎树条或稻谷外壳掺和在坯料中减少干燥和烧成中收缩开裂,并在还原气氛中烧制。在大汶口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白陶和厚度为1.0~1.5毫米的薄胎陶器,显示出这一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较为进步的原料精选与制备、坯体成型与修整以及烧成等加工工艺,并在高岭土或瓷土的使用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的较多,而且也比较完整。如河北徐水县南庄头出土的10,800~9,700年以前的陶器,[[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出土的10,000~7,600年以前的陶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公元前8000~前6000年的陶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前 4000~前 2000年的陶器。这些陶器,以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为主。其后,灰陶或黑陶相继出现。所有这些陶器,都是用产地附近挖掘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作为原料,用泥条盘筑法、手工捏塑法或模制法成型,然后采用露天堆烧,或在横穴窑或竖穴窑等简单窑炉中焙烧制成的。作为炊具用的陶器则大部分在坯料中掺入砂粒,以增强耐热急变能力、防止在干燥及烧成中产生过大收缩而使制品开裂。[[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夹炭黑陶,是以碎树条或稻谷外壳掺和在坯料中减少干燥和烧成中收缩开裂,并在还原气氛中烧制。在大汶口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白陶和厚度为1.0~1.5毫米的薄胎陶器,显示出这一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较为进步的原料精选与制备、坯体成型与修整以及烧成等加工工艺,并在高岭土或瓷土的使用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商周时期,由于手工业的进步,陶器的生产组织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河南郑州商城遗址西墙外发现有商代制陶工场,陕西洛水村发现有制陶作坊。由此可见,商代制陶业已基本上采取了集中而有分工的生产方式。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商代中期的精美白陶、印纹硬陶和釉陶出土。其中白陶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均与高岭土相似;制釉用的熔剂原料为石灰石或方解石类矿物,氧化钙含量达到15.7%。  [[商朝|商]][[周朝|周]]时期,由于手工业的进步,陶器的生产组织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河南郑州商城遗址西墙外发现有商代制陶工场,陕西洛水村发现有制陶作坊。由此可见,商代制陶业已基本上采取了集中而有分工的生产方式。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商代中期的精美白陶、印纹硬陶和釉陶出土。其中白陶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均与[[高岭土]]相似;制釉用的熔剂原料为[[石灰石]]或[[方解石]]类矿物,[[氧化钙]]含量达到15.7%。  在陕西扶风、岐山的周代遗址,大量出土了板瓦、筒瓦和瓦当以及陶质水管等构件。这表明,商、周时期,除制造了大量日用陶器、陈设陶器与炊具外,还制造了建筑用陶。  在[[陕西]]扶风、岐山的周代遗址,大量出土了板瓦、筒瓦和[[瓦当]]以及陶质水管等构件。这表明,商、周时期,除制造了大量日用陶器、陈设陶器与炊具外,还制造了建筑用陶。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已扩大到作为纺轮、制陶用的拍板、印模、铸造铜铁器用的陶范、作为量具的陶器等生产工具,以及作为礼器、葬品的陶塑等。这一时期,烧陶的窑也有了很大进步。北方烧制灰陶都已用圆窑。它能使火焰在窑室内的流动从简单穴窑的升焰式变成半倒焰式,增加热的交换,使窑内温度更加均匀。南方烧造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则已用一种顺坡地修建的龙窑。这些改进的窑炉结构,使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并降低了燃料的耗用量。  [[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陶器已扩大到作为纺轮、制陶用的拍板、印模、铸造铜铁器用的陶范、作为量具的陶器等生产工具,以及作为礼器、葬品的陶塑等。这一时期,烧陶的窑也有了很大进步。北方烧制灰陶都已用圆窑。它能使火焰在窑室内的流动从简单穴窑的升焰式变成半倒焰式,增加热的交换,使窑内温度更加均匀。南方烧造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则已用一种顺坡地修建的龙窑。这些改进的窑炉结构,使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并降低了燃料的耗用量。  秦汉时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当时仍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器的应用范围扩大,同时在艺术加工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盛行陪葬用陶俑,如秦始皇陵数以千计的兵马将军俑,汉时的武士俑、仕女俑,以及许多反映生活与生活享受的陶塑,都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体现了陶塑品的高度技艺。建筑用陶也增添了艺术色彩,如秦咸阳宫的纹饰铺地青砖、砌墙用的表面刻有龙凤纹和各种画像的空心砖、汉茂陵用的刻玄武纹条砖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尚。  [[秦朝|秦]][[汉朝|汉]]时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当时仍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器的应用范围扩大,同时在艺术加工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盛行陪葬用陶俑,如[[秦始皇陵]]数以千计的兵马将军俑,汉时的武士俑、仕女俑,以及许多反映生活与生活享受的陶塑,都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体现了陶塑品的高度技艺。建筑用陶也增添了艺术色彩,如秦咸阳宫的纹饰铺地青砖、砌墙用的表面刻有龙凤纹和各种画像的空心砖、汉茂陵用的刻玄武纹条砖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尚。  自东汉发明瓷器以后,中国的陶瓷业已转向以瓷器为主的发展方向,瓷窑遍及中国南北各地。但仍有许多以生产陶器闻名的地区,如唐代发展起来的巩县三彩陶塑,极盛一时。它既保持了秦汉以来彩陶的写实传统,又创造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磁州窑系的观台窑,既烧制低温铅釉三彩陶器,也烧制纯绿釉陶器。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均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两代。石湾窑以仿钧著称,以“器体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润”为其特点。宜兴紫砂因明代万历年间崇尚饮茶而盛行一时,至清代成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及欧洲,后为德国的迈森瓷厂以及欧洲其他陶器厂所仿制。  自[[东汉]]发明[[瓷器]]以后,中国的陶瓷业已转向以瓷器为主的发展方向,瓷窑遍及中国南北各地。但仍有许多以生产陶器闻名的地区,如[[唐朝|唐代]]发展起来的[[巩县三彩陶塑]],极盛一时。它既保持了秦汉以来彩陶的写实传统,又创造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磁州窑]]系的[[观台窑]],既烧制低温铅釉三彩陶器,也烧制纯绿釉陶器。[[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均始于[[宋朝|宋代]]而盛于[[明朝|明]]、[[清朝|清朝]]清两代。石湾窑以仿钧著称,以“器体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润”为其特点。宜兴紫砂因[[明朝|明代]][[万历]]年间崇尚饮茶而盛行一时,至清代成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及[[欧洲]],后为[[德国]]的迈森瓷厂以及欧洲其他陶器厂所仿制。  朝鲜的陶器颇似中国东北所产陶器。朝鲜新罗王朝时期的陶器,尚带有中国周代陶器的风格,同时也仿造汉代青铜器器型进行生产。在釉陶生产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罗三彩产品。  [[朝鲜]]的陶器颇似中国东北所产陶器。朝鲜[[新罗王朝]]时期的陶器,尚带有中国周代陶器的风格,同时也仿造汉代[[青铜器]]器型进行生产。在釉陶生产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罗三彩产品。  中、近东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陶器制造也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欧洲陶瓷业的兴起具有深远影响。这一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质地粗糙的软质陶器,还发现了距今8,500年的一种硬烧抛光陶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发现了前3100年以前制成的多种陶器,其中有优质硬烧陶器。  中、近东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陶器制造也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欧洲陶瓷业的兴起具有深远影响。这一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质地粗糙的软质陶器,还发现了距今8,500年的一种硬烧抛光陶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发现了前3100年以前制成的多种陶器,其中有优质硬烧陶器。  中、近东的陶器生产在 9~13世纪最为兴旺。初期制陶中心为伊拉克的巴格达、埃及开罗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由于伊斯兰民族习惯上不用陶器作为陪葬品,所以14世纪以前的陶制品很难发现。9世纪时,中国向伊斯兰教主赠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后巴格达和其他伊斯兰教区生产精细陶器。伊斯兰国家的陶工们在陶器制造方面还作出了一些特殊贡献,他们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原由亚述人发明的锡釉,并创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泽彩料。12世纪,波斯已能生产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并已掌握用低温颜料进行釉上彩绘的技术。  中、近东的陶器生产在 9~13世纪最为兴旺。初期制陶中心为[[伊拉克]]的[[巴格达]]、埃及[[开罗]]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由于伊斯兰民族习惯上不用陶器作为陪葬品,所以14世纪以前的陶制品很难发现。9世纪时,中国向伊斯兰教主赠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后巴格达和其他伊斯兰教区生产精细陶器。伊斯兰国家的陶工们在陶器制造方面还作出了一些特殊贡献,他们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原由亚述人发明的锡釉,并创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泽彩料。12世纪,[[波斯]]已能生产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并已掌握用低温颜料进行釉上彩绘的技术。  早在15~16世纪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代,已在安纳托利亚制造出建筑用的色釉陶瓦。16世纪为土耳其制陶业最发达的时期。土耳其陶器的装饰取法中国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则沿习波斯的器型风格。17世纪初,丘塔希亚开始生产屋瓦及彩陶等陶器,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陶业中心。这个陶器生产基地一直延续到20世纪。  早在15~16世纪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代,已在安纳托利亚制造出建筑用的色釉陶瓦。16世纪为土耳其制陶业最发达的时期。土耳其陶器的装饰取法中国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则沿习波斯的器型风格。17世纪初,丘塔希亚开始生产屋瓦及彩陶等陶器,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陶业中心。这个陶器生产基地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埃及在法蒂玛王朝时陶器生产最为兴旺,产品的质地虽较粗糙,但光泽彩的彩绘却较为精致。14世纪生产一种白色的陶器,并采用中国宋代的装饰模式,在坯上刻划图案花纹,然后施以透明釉料再烧成。  埃及在[[法蒂玛王朝]]时陶器生产最为兴旺,产品的质地虽较粗糙,但光泽彩的彩绘却较为精致。14世纪生产一种白色的陶器,并采用中国宋代的装饰模式,在坯上刻划图案花纹,然后施以透明釉料再烧成。  中、近东及埃及的制陶技艺,在新石器时代已传至欧洲的希腊与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前3000年,希腊中部的特萨里区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已成为当时的制陶中心。特萨里的陶器为单一红色,偶尔有彩绘图案;克里特岛的陶器以抛光陶器为主,有的饰以刻划纹。前16世纪,希腊已出现用快轮拉坯和还原焰烧成工艺制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腻感。迈锡尼文化期间,克里特岛的陶瓶向埃及出口,并西传至意大利及西西里岛。  中、近东及埃及的制陶技艺,在新石器时代已传至欧洲的[[希腊]]与[[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前3000年,希腊中部的特萨里区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已成为当时的制陶中心。特萨里的陶器为单一红色,偶尔有彩绘图案;克里特岛的陶器以抛光陶器为主,有的饰以刻划纹。前16世纪,希腊已出现用快轮拉坯和还原焰烧成工艺制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腻感。迈锡尼文化期间,克里特岛的陶瓶向埃及出口,并西传至[[意大利]]及[[西西里岛]]。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的铅釉陶技术传入意大利,并延续生产直到锡釉陶技术传入。锡釉陶生产技术是由中东经西班牙南部马略卡岛传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产的锡釉陶称为马略利卡。文艺复兴时期,锡釉陶制造技术迅速由意大利传开,首先到达法国,然后传至德、荷、英及北欧国家。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的铅釉陶技术传入意大利,并延续生产直到锡釉陶技术传入。锡釉陶生产技术是由中东经[[西班牙]]南部[[马略卡岛]]传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产的锡釉陶称为马略利卡。文艺复兴时期,锡釉陶制造技术迅速由意大利传开,首先到达[[法国]],然后传至德、荷、英及北欧国家。  德国的陶器有两大类,一为石器,一为锡釉陶。德国制造的石器质地坚实,饰以浮雕,在国外广泛行销,17世纪时远销日本。此后,新建的锡釉陶厂多得不可胜数,而以纽伦堡地区产量最大。17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及其附近的汉洛厂开始生产锡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采用了中国的装饰图案。  德国的陶器有两大类,一为石器,一为锡釉陶。德国制造的石器质地坚实,饰以浮雕,在国外广泛行销,17世纪时远销日本。此后,新建的锡釉陶厂多得不可胜数,而以纽伦堡地区产量最大。17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及其附近的汉洛厂开始生产锡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采用了中国的装饰图案。  16世纪20年代,一些意大利陶工迁居荷兰,开始了荷兰的锡釉陶生产,并以仿制中国宜兴陶器为主。17世纪初,荷兰的陶器生产集中在德福特,其产品称为德福特陶。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入中国瓷器,陶器的装饰遂转向模仿中国的青花。  16世纪20年代,一些意大利陶工迁居[[荷兰]],开始了荷兰的锡釉陶生产,并以仿制中国宜兴陶器为主。17世纪初,荷兰的陶器生产集中在德福特,其产品称为德福特陶。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入中国瓷器,陶器的装饰遂转向模仿中国的[[青花]]。  英国的陶器生产,在中世纪时很少受到外来影响。初期的制品均系无釉陶器,随后发展成为铅釉陶。16世纪50年代,锡釉陶制造技术由荷兰传入,淘汰了铅釉陶的生产。在陶器装饰方面,受到中国明代万历青花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8世纪初尤为强烈,特别是在布里斯托尔地区有延续不变的趋势。17世纪70年代,德国石器与中国宜兴紫砂陶器都在英国盛行,许多工厂争相仿制。英国的锡釉陶生产以伦敦为中心。但当英国陶瓷家伟奇伍德的米色陶器问世之后,立即受到英国及其他国家贵族的赏识,从此锡釉陶逐步弃而不用。  [[英国]]的陶器生产,在[[中世纪]]时很少受到外来影响。初期的制品均系无釉陶器,随后发展成为铅釉陶。16世纪50年代,锡釉陶制造技术由荷兰传入,淘汰了铅釉陶的生产。在陶器装饰方面,受到中国明代万历[[青花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8世纪初尤为强烈,特别是在布里斯托尔地区有延续不变的趋势。17世纪70年代,德国石器与中国宜兴紫砂陶器都在英国盛行,许多工厂争相仿制。英国的锡釉陶生产以伦敦为中心。但当英国陶瓷家伟奇伍德的米色陶器问世之后,立即受到英国及其他国家贵族的赏识,从此锡釉陶逐步弃而不用。  俄罗斯、瑞士以及北欧国家,都在18世纪设厂生产陶器。北欧诸国的锡釉陶制造技术是由德国移民传入的。  [[俄罗斯]]、[[瑞士]]以及[[北欧]]国家,都在18世纪设厂生产陶器。北欧诸国的锡釉陶制造技术是由德国移民传入的。
19,60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