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保山市 > 隆阳区

  隆阳区汉语拼音:Lóng Yáng Qū;英文:Longyang District),中国云南省保山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横断山南段,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东邻永平县、昌宁县,南接施甸县、龙陵县,西与腾冲县相连,北与泸水县、云龙县交界。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总人口91万人(2012年末)。有彝、白、傣、傈僳、苗、回、德昂、佤、纳西等少数民族。辖2个街道、6个镇、10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

  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气候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5.5℃,年降水量966.5毫米。有铜、铁、钨、铅、汞、煤、钛铁等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潞江坝有“天然温室”的美称,被称为“滇西粮仓”。保山是“西南丝道”的重要驿站。滇缅公路(320国道)过境,保山机场位于城东南4千米。名胜古迹有龙王塘、塘子沟将台寺等旧、新石器遗址,兰津古渡、玉皇阁等古建筑,汪官营汉墓,太保山、龙王塘、卧佛寺、北庙水库、千佛洞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

  • 邮编:678000 代码:530502 区号:0875

行政区划

  全区辖2个街道、6个镇、10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永昌街道、兰城街道、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区政府驻兰城街道,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

历史

  隆阳古称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义。明嘉靖三年(1524)定名为保山县,以县治西太保山得名(原名松山,为纪念时为太子太保的永昌举人文澍而更名)。2000年保山撤地设市,设立隆阳区,以当地名胜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故称“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

  周朝时期属哀牢国首邑。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不韦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下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开元二十年(738),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742~756),阁罗凤强迁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785~805)异牟寻又迁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唐天复二年(902)郑氏纂南昭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永乐元年(1403)九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嘉靖元年(1522)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嘉靖三年(1524)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所为保山县,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万历十一年(1583),添设永昌参将,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万历十三年(1585),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1765)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1820)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猛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1912)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1913)裁府复设保山县。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1929)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1947年公署复设于腾冲。

  1950年1月5日,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辖十个区;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

  1962年12月1日,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

  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县级),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2000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2)保山市设立隆阳区,以原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为隆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

  2003年末,隆阳区总户数22.41万户,总人口8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19人。其中:农业人口72.84万人,占总人口的86.08%,城镇人口16.61万人,永昌镇人口9.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18万人,占总人口的13.21%。全区辖5个镇、15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306个行政村,2899个村民小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隆阳区常住总人口935618人,其中:兰城街道90841人,永昌街道104137人,板桥镇97512人,河图镇47481人,汉庄镇72675人,蒲缥镇52676人,瓦窑镇37154人,潞江镇73380人,金鸡乡24709人,辛街乡66746人,西邑乡61282人,丙麻乡28027人,瓦渡乡24013人,水寨乡14453人,瓦马彝族白族乡24605人,瓦房彝族苗族乡32507人,杨柳白族彝族乡38704人,芒宽彝族傣族乡44716人。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