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年拍卖十大高价青花
第4行: 第4行:
  
 
  '''青花瓷'''([[汉语拼音]]:Qinghuaci;英语: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朝|唐]][[宋朝|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朝|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朝|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朝|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汉语拼音]]:Qinghuaci;英语: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朝|唐]][[宋朝|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朝|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朝|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朝|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
 +
  青花是釉下彩瓷的一种,其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那“似青云宿墨,如春葓泛幽”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引领着陶瓷艺术装饰的主流导向,被誉为人间瑰宝。
 +
 +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元、明、清三代中国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以青花瓷为基础出现的斗彩在中国瓷器史上,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现代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等种类。
  
 
== 用料 ==
 
== 用料 ==

2014年9月9日 (二) 07:55的版本

江西:景德镇青花陶瓷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菱盏,青花双芦雁穿花纹菱口盘,现藏于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青花瓷:浮雕白龙纹罐

  青花瓷汉语拼音:Qinghuaci;英语: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是釉下彩瓷的一种,其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那“似青云宿墨,如春葓泛幽”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引领着陶瓷艺术装饰的主流导向,被誉为人间瑰宝。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元、明、清三代中国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以青花瓷为基础出现的斗彩在中国瓷器史上,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现代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等种类。

用料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平等青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回青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珠明料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化学青料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青花瓷的款识

  中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纹饰款

  纹饰款,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编辑本段青花瓷的发展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元青花

  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瓷(8张)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聚宝龙青花童子高端瓷器
 

青花瓷茶具的历史魅力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後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历年拍卖十大高价青花

青花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青花瓷: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青花瓷: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
青花瓷: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青花瓷: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青花瓷: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青花瓷: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
青花瓷: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八方扁壸
青花瓷:清乾隆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青花瓷:明成化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

1.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2.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刷新明代瓷器拍卖世界纪录。该瓶高36.5厘米,纹样细腻柔美,形制比例得当,是永乐瓷器难得杰作。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1.6866亿港币成交。

3.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

  此瓶高47厘米,器身呈扁圆状,口微侈,粗颈,溜肩,硕腹,椭圆形圈足,底足内有釉。壶身饰缠枝四季花卉。其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纹样,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2011年北京盈时秋拍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1亿2190万元元。

4.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釉面细腻如脂,是成化瓷器的杰作。缠枝花卉纹盌亦见于永宣二朝,而成窑纹饰并未全盘承袭,在规整中加以变奏,令宫盌各式花卉图案更富动感,静中显动。对于御制瓷器来说,这只明成化宫盌是制作上的大胆尝试,有异于任何前朝或后世同类瓷器。宫盌多数内里平素,里外兼绘之宫盌图案寥寥可数,黄蜀葵花瓣半圆,多叶状,叶呈掌形分裂,裂片长披针形,于诸多宫盌纹饰中更显富丽别致。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以1亿4,124万港元被翟健民先生购得。

5.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这件器物上的应龙绘制精美,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庄严的形象隐喻化地呈现。张翅飞舞的应龙,跃于波涛上,大有摄海之威猛。瓶身下方的海水纹样,以浅蓝色调细描的浪花飞沫,生动地展示了浩瀚海洋与神龙共生的诗境。2012年北京盈时秋拍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以9775万元成交。

6.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1亿11266万港币成交。

7.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

  鱼藻纹是元青花瓷器重要纹饰,但存世量极少,该拍品是近年来拍场难得的元青花代表。此外,通常鱼藻纹为四条或两条鱼,一条鱼者多为鳜鱼,而此重器盘心独绘单条武昌鱼,并衬以飘动水草,形态写实灵动,神态温怡自然。2012年北京华辰春拍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 6888.5万元成交。

8.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八方扁壸

  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八方扁壸7906万港币成交。

9.清乾隆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2010年匡时五周年秋拍清乾隆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6608万元成交。

10.明成化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

  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明成化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5117.5万元成交。

青花瓷起源与中国古文化审美观

  唐代是繁荣昌盛的大帝国。陶瓷艺术中最能表现盛唐气象的是唐三彩。三彩釉器物绚丽斑斓,富有浪漫色彩,反映了唐人的生活意趣。凤头壶、龙首杯等具有异域风韵的新造型,表现了唐人对异域文化广收博采的自信与气魄,而三彩陶俑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发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盛世出佳器,后来一度成为中国瓷器主流的、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起源于唐代,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

  六朝青瓷上,褐彩装饰的主要着色剂为铁;唐代长沙窑釉下褐彩、绿彩分别以铁或者铜为着色剂;唐三彩有绿、黄、蓝、白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它们的着色剂也是铜和铁。综上所述,钴仅仅在唐三彩的蓝彩中才能窥见其身影,而且带蓝彩的唐三彩是唐三彩中的珍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钴的珍贵稀少。为什么钴能“后来者居上”,在青花上大放异彩呢?

  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过此处的“天”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的文化意识沉淀,这种文化意识的沉淀是以造成这种沉淀的物质的潜在表现力为基础的。

  和东方中国人的宇宙观有根本联系的“阴阳五行说”认为,青色是一种吉祥之色,它是与春天、东方、木、龙、肝脏相对应的。于是,有了青阳、青春、青年、青云、青运、青蛾、青霞这些美好的词汇。《礼记·月令》中记述,天子有这样的习俗,在立春之时,骑上青马,穿上青衣,带上青玉,在东郊迎接春天。官家如此,民间呢?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以“青丝为笼系”来衬托采桑女子的美貌,可说明民间对青色的宠爱。

  当然,“青”色在中国古代也牵涉到绿色和黑色,但这并不否认“青”色主要为蓝色之意。青,本意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色泽比蓝色更深。《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纯从色彩举例的,这是中国文化从色彩上对青——深蓝色认识的一个例子。

  1676年,牛顿用三棱镜做了著名的光学试验,发现白光可分散为色谱,这是18世纪-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这个试验后来引起歌德对光、色的兴趣。但他对光谱并不在意,而是醉心于他的“生理学色”——说明人类眼睛所反映的色彩并向纵深发展的研究。他在《色彩论》中认为:黄色和蓝色是两种纯色。它们受到光照时,色彩显得相当明亮和生动。歌德的理论并不否认牛顿的真理,而是将牛顿七色光谱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个例子。它道出了色彩极其直观和可感的现象。

  在中国文化中,将黄色作为天子的象征,红色亦象征热烈与至高无上,黄、蓝、红三色把色与龙、吉祥相连,除了其他原因,与这三色在阳光下的表现力是有关系的。这种表现力对人来说是直观的感觉,而对物质来说是潜在的能力。

  青花对白地的选择,从感官上来说是最适宜的,这无需做过多的解释。而且当时巩义窑出产高质量的白瓷,以白色为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趣的是,青花色彩的搭配与现代美学中所认为的“蓝白两色相配是永恒色”的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