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静夜思 李白诗

添加2,134字节2022年6月29日 (三) 10:07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静夜思'''</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静夜思</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李白]]</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李白]]</span><br><br>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dī  tóu  sī  gù xiāng。dī  tóu  sī  gù xiāng   《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静夜思,意思是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题一作《夜思》。《[[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静夜思,意思是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这一年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疑心是降在地上的白霜。</span><br>  床:现在有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水井边的一圈栏杆。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说指井台。另一说“床”即“窗”的通假字。第三,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br>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一作“看月光”。<br>  疑:好像,类似。<br>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抬头遥望天上明月,低头思念自己的故乡。</span><br>  举头:抬头。<br>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br>[[文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jpg|center|thumb|600px|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b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一般译作:</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现在有学者认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抬头遥望天上明月,低头思念自己的故乡。</span><br>  这首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反复探索,推求)。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作者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举头:抬头。[[文件:床前明月光.jpg|center|thumb|400px|'''持“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为“水井边的栏杆”观点者'''为这首诗的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床的另外一种解释是井栏。在唐朝时的水井周围,都是有着木结构的栏杆,防止人无意掉入其中。这种栏杆组成了一个方框形的结构。|link=静夜思 李白诗]]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其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是丰富的。作者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文件:床前明月光传统配图.jpg|center|thumb|400px|传统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link=静夜思 李白诗]][[文件:静夜思 传统配图-2.jpg|center|thumb|400px|《静夜思》传统理解配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关于“床”的解释异议:</span>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其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是丰富的。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床:有五种说法。⑴指井台。⑵指井栏。古代井栏有的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⑸还有人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是一种椅子,类似马扎,可折叠。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所著《中国诗学·考据篇》则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井栏”。  据说,唐朝时的水井周围,都是有着木结构的栏杆,防止人无意掉入其中。这种栏杆组成了一个方框形的结构。更为有力的证据是,当时都市的人都是大部分都是喝井水长大的,在唐诗中水井就代表故乡,而这首思念故乡的《静夜思》,极有可能就是李白在井水旁边触景生情而创作的。<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五卷,收录其诗作896首。[[文件:静夜思 床义异解插图-2.jpg|center|thumb|400px|《静夜思》“床”义异解插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文件:钱王井.jpg|center|thumb|400px|钱王井(亦称祥符寺井),位于杭州延安路北段西侧人行道上,建于五代时期,是杭州历史悠久的古井之一。图为修缮后的钱王井及井栏。图片来源:杭州网|link=静夜思]][[文件:泉井洋古井.jpg|center|thumb|400px|泉井洋古井,又名六角井、忠孝泉,位于临海市泉井洋路15号前左侧。水井三边新加有石板护栏,护栏朝路一侧刻有“泉井洋古井”五个行书大字;四角立莲花望柱。此井系宋代原台州刺史钱镠之孙钱淑在临海时留下的遗迹,原名“忠孝泉”。图片来源:中国台州网|link=静夜思]]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版本考证:</span>   《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流传不广。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时比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   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   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文件:清石涛-静夜思诗意图.jpg|center|thumb|400px|清 石涛 唐人诗意图之一 16.6cm×23cm 故宫博物院藏]][[文件:《静夜思》,华三川(1930—2004)作.jpg|center|thumb|400px|《静夜思》,华三川(1930—2004)作]][[文件:《静夜思》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400px|《静夜思》瓷画,钟福洪绘]]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0.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李白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他善于凭借想象,他的诗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李白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