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韦丹(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中唐著名良吏。字文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复举五经高第。顺宗为太子时,以殿中侍御史为舍人。寻拜司封郎中,使新罗。故事鬻州县官十人,以便其私,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赀,宜上请,安有卖官受钱?”奏闻,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迁河南少尹,召拜谏议大夫。奏刘辟当诛,宪宗褒美,使代李康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丹至汉中,上言康守方尽力,不可易,乃征还。终江南西道观察使。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诏上丹功状,刻于碑。谓宰相周墀曰:“丹有子否?与好官。”乃拜其子宙为侍御史,三迁度支郎中。丹有诗二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首。

  德宗建中初年(780),李诵被立为皇太子,赏识韦丹才学,擢为侍御史,充太子舍人。遇新罗国(在今朝鲜半岛)国君卒,德宗命韦丹以司封郎中身份充使节前往吊唁。按惯例,凡出使外国,朝廷不给钱资,拨给十名州县官名额,令以官卖钱,作为路费。韦丹认为出使外国是朝廷大事,应由朝廷支付路费。他上疏请皇帝拨给费用。德宗认为他讲得有理,命户部拨付。从此改变了惯例,立为新制度。因新罗国新君又卒,唐朝廷停派使节,将韦丹调任容州(在今广西北流县)刺史。韦丹到容州.督导百姓发展农耕和纺织业,令禁游手好闲;又兴办学校,发展文化;有的百姓因贫穷而卖子女为奴,他出资替百姓赎还,并明令禁止官绅强占奴婢;他修建城邑,置屯田24所,种植茶叶、小麦等物。经他一番治理,容州的生产面貌和社会习俗大为改观。由于他的治绩显著,迁为河南少尹。未及赴任,调为义成军司马。后被召入朝为谏议大夫,以正直闻名。

  宪宗元和初,剑南西川司马刘辟叛乱,有的朝臣担心蜀道险阻,主张抚之。韦丹上疏力主出兵讨伐,他说:“前朝法令不严,致藩镇将帅骄横自专。今当严肃中央威令,若不讨平刘辟,则朝廷只能控制两京(指长安和洛阳),无法控制全国。”宪宗采纳他的意见,命他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韦丹行至汉中,却向皇帝上书,说原任节度使李康守备很尽力,不宜更换。皇帝将他召回,改授为晋、慈、隰观察使,封武阳郡公。到任一年,又向朝廷上书说所辖三州,并非要害之地,不需设观察使及下属官员,耗费国家资财,可将三州改隶于河东镇。宪宗纳其议,将他调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

  韦丹到任,精简官属,裁减所属八州的冗员,并没收他们所得的不义之财。对使府官吏计功发俸,对自己只按家庭人口领生活费,多余俸禄全部充公,为国家节省了官俸支出。洪州(即今南昌地区)百姓历来住草屋,不会建瓦房。韦丹为民着想,从外地召来制瓦工匠,开窑制瓦,并买来其他材料,便宜卖给州民,不取盈利。有钱盖房的人家,他为之提供木材和陶瓦,费用可分期归还,并免去一半赋税;出逃未归的人家,由官府为其代建房屋贫穷无力建房的人家,由官府周济资材建房。为发展该地商业,他在州城南北分设集市,促进百姓的贸易活动。每遇大旱,他即招灾民替官府做工,以工代赈。

  洪州常发生水灾,淹没城镇庄田,他督导人民筑赣江防洪堤12里,疏通赣江水道,防御了洪灾;又修陂塘598座,以蓄水灌农田1.2万顷。韦丹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建设尽力图治,对属下的管理亦称严明。有一管理粮仓的官员在职10年,韦丹令其清查库存粮数,发现短少3000斛,他派人搜其家,发现了许多文记(即条据),得知是一些豪绅仗势侵吞了库粮,立即下令召他们训话,限期一月内还清。如违期不交,严惩不贷,却无人敢于违令,按期收回了仓粮。

  韦丹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却含冤而死。时遇一军士违法,当处死罪,韦丹只令杖责释放。但这个军士心怀不满,向朝廷诬告韦丹有不法行为。皇帝不做审察,下诏将韦丹罢官查办。韦丹受此冤枉,心中悲愤,不久便忧郁而死。时年58岁。

  大中初年,宣宗皇帝阅读《元和实录》一书时,发现韦丹在江西政绩卓著,询问宰相周墀,周墀说:“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注:见《旧唐书·韦丹传》】山宣宗即下诏命观察使上表韦丹功绩,刻石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