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5月6日 (一) 05:32119.98.38.23讨论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韦应物(737~约792年),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由于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资料史籍记载极少,以致新旧唐书的作者都未能为他立传。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应物属北周时逍遥公韦敻的后裔。在唐武则天执政时担任过宰相的韦待价是他的曾祖,韦待价之子韦令仪有5个儿子,长子韦鉴,次子韦銮皆为画家。韦应物就是韦銮的儿子。

  对于韦应物的生平事迹,后世人多根据他回忆生活经历的诗作来进行考察研究。诗人在《京师叛乱寄诸弟》一诗中写道:“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由此推测,韦应物在天宝十五年(756)已20岁,他的生年当是737年。宋代人沈作喆所著《韦应物补传》中,说韦应物“宿卫仗内,亲近帷幄,行幸毕从,颇任侠负气”。韦应物在《逢杨开府》诗中回忆自己“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扬羽猎时”。从这些诗中可以认定:韦应物青少年时,在皇宫中充任玄宗的三卫郎(即侍卫),很受皇帝宠爱,因而行为放纵无忌。他在别一首《温泉行》的诗中,同样描写了他陪玄宗到华清宫去的情景。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韦应物由于出身于世宦贵族家庭,从小入皇宫,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他一直紧随在玄宗皇帝身边。

  安史叛军进逼长安,玄宗皇帝逃往四川,韦应物失去宫廷职务,生活无依无靠。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读书,才能立身。大约在759年,他曾入太学读书。当玄宗死后,他受到排挤,只好离开太学。这一点,他在《逢杨开府》一诗中说得清楚:“武皇登仙去,憔悴被人欺。”同诗中他还说:“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现实使成年的韦应物猛省,折节发奋,开始学写诗。由于他生长在富有艺术修养的家庭,且天资聪明,所以,他在文学艺术道路上取得了成功。

  代宗广德元年(763)到永泰元年(765),韦应物担任洛阳丞。因他惩办了苦害百姓的军兵,被宦官控告,因弃官闲居洛阳的同德寺。他在《示从子河南尉班》一诗前写有小序,自称“永泰中,余任洛阳丞”。后于大历四年(769)回到长安。九年(774),任京兆府功曹,兼摄高陵县令。十一年,他写了《高陵书怀寄三原卢少府》一诗,诗中说:“兵凶互相残,徭役岂得闲。”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十二年,关中遇水灾,他去云阳(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视察灾情,目睹百姓的贫苦,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于他后来继续担任地方官和从事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十三年(778),他担任郡县(今陕西户县)令,次年六月又调为栎阳县(故治在今陕西高陵县)令,七月,便因病辞职,住在长安西郊沣东的善福寺。诗人有《答畅校书当》一诗,记述了这时的生活情景:“出入与民伍,作事靡不同。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诗,曾有《沣上西斋吟藁》诗集。德宗建中二年(781)四月,韦应物被召入朝任比部员外郎。四年(783)夏,他又出任滁州刺史(故治在今安徽滁县)。第二年冬天,他又被罢官,闲住于滁州。他在这里写下了《观田家》、《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等优秀作品。贞元元年(785)秋复职,调为江州刺史(故治在今江西九江市)。两年后,他奉命回到长安,任左司郎中。贞元四年(788)七月,调任苏州刺史(故治在今江苏吴县)。他在这里任职时间较长,很有政绩,也最有声誉,被当时人称为“韦苏州”。关于韦应物在苏州期间的生活状况,827年,白居易来到苏州任刺吏时,曾写下了《吴郡诗石纪》一文,其中说:“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韦嗜诗,房嗜酒,每与宾友一醉一咏,其风流雅韵,多播于吴中,或目韦、房为诗酒仙。”【 注:《中国历代作家小传》】大约贞元七年(791)前后,韦应物被罢苏州刺史之职。由于他囊中空虚,无法返回长安,只好暂居于苏州乡间的永定佛寺中。在这里,又写了《寓居永定精舍》一诗,描述他当时的处境是“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此后不久,大约在贞元九年(793)前后,这位卓越的诗人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很有成就的诗人,其五言诗在唐代诗坛自成一家。由于他在安史战乱之后,多次担任地方官,经历坎坷,比较接近社会底层;生活上历尽艰辛,三住佛寺,使他的思想感情比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多能反映现实生活,“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始至郡》)对现实发出深深的感叹!他的田园诗,既描写了如画的山水,也反映了农民的辛劳和所受的剥削之苦。他的创作技巧娴熟,语言朴实无华,潇洒清雅,读来流畅自然,简洁明快。居白易在《与元九书》中赞美韦应物“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表示了对韦应物才情的钦佩。晚唐时,人们将他与王维并提,赞美他的诗“澄淡精微”。到宋代,人们将韦应物与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并论,认为“其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苏东坡就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到明代,宋濂称韦诗“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注:《唐代诗人丛考》】

  关于韦应物的作品集,北宋仁宗年间,王钦臣曾作过校定,辑为《韦苏州集》,并于嘉佑 元年(1056)写了序。该书收集韦诗571篇,分15个总类。后来南宋和明代又有几次校刊和补充。清代《四库全书》所著录的《韦苏州集》十卷,就是根据宋代校定本收录的。《全唐诗》收编他的诗为四卷。